中國老祖宗千萬年留下的就這12個字,是道統。如果妳心在孝悌忠信、身在禮義廉恥、行在仁愛和平,就壹定身心健康、家庭圓滿、壹生幸福,妳居住的環境沒有任何災害,風調雨順。
孝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倫理道德的根基;無孝不成教,孝道是教書育人的重點。壹家興孝,家業興旺;舉國興孝,國泰民安。小孝在於修身齊家,中孝在於事業興旺,大孝在於萬古流芳。孝道源於父母和子女間的天然親情,推衍開來卻又涵蓋社會的方方面面。“孝”的本意是上老下子合為壹體。由此推衍,父母和子女本為壹體,列祖列宗和子孫萬代亦為壹體。做任何事,上對得起列祖列宗,下對得起子孫萬代,這才是圓滿的盡孝。
悌
悌道是孝道的展開。人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友愛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和睦,父母方能放心安心。正所謂“兄弟睦,孝在中”。進壹步推衍,鄰裏、鄉黨、同學、同事以及壹切相識不相識的人,都應當相親相愛,“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再進壹步,人類與動物以及自然萬物也應當和諧相處。人類的道德是從孝道開端,經由悌道的擴展而達到圓滿。
忠
忠者,盡心竭力,中正無私也。善惡之分,在於存心。私心為惡,公心為善。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此心即為忠。“忠”字的構造,既是形聲,也是會意。心守中道,毫無偏私,方可謂忠。忠心是倫理道德的落實之處,無論孝道悌道,心地純正方為真,模仿行跡即為假。古往今來,治國平天下少得了大批忠心耿耿的誌士仁人嗎?
信
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誠信是成就事業的關鍵。人不誠信,無法立足社會。“誠信”二字不能分,誠為裏而信為表,脫離真誠的信譽靠不住。信者,從人從言。君子壹言,駟馬難追。不僅謊言不可有,淺薄、粗俗的言語也當戒之。誠信之人,定是磊落之人,如司馬溫公所言,“事無不可對人言”。言必信,行必果,如此行事,哪有不成?
禮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華夏之“夏”,乃指禮儀之大。《禮記》雲:“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的形式雖因時因地而有差異,但卑己尊人的精神不能變。“禮之用,和為貴”。道德仁義,無禮不成;世態風俗,無禮不化;人際交往,無禮不和。禮是文明的標誌,是人與人之間最美的距離。人而無禮,類同禽獸。
義
義者,宜也。做事合情、合理、合法叫做義。人與人的交往,是以義交,還是以利交,這是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宣揚義利兼顧,乃是不明究理,故而行義不勇。義中自有利,無需義外求。天地自有道,善惡終有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見義勇為方為人間正道,而見利忘義則是君子不齒。
廉
清廉是每個人應當嚴持的操守,為官者更當註重。自古以來,清官受人頌揚,貪官遭人唾罵。歷史證明,清正廉潔盛行之日,則國力昌盛;貪汙腐敗猖獗之時,則國勢衰微。清廉之風固然離不開制度的約束,但更要靠聖賢的教育。智者不惑,清廉的品格有賴於明德開慧。利令智昏的人,會尋機鉆空;而智慧開啟的人,自會奉公守法。
恥
恥是知恥辱,生慚愧。羞恥之心是人的道德底線,恥心壹旦喪失,任何壞事都能做出來。為保恥心不失,須常常內省,但見己過,不見人過。常懷慚愧,知錯能改,自能勇猛精進,成就君子品格。子曰:“知恥近乎勇。”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知恥者有望,無恥者沒救。
仁
仁是儒家德性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本善人性的完全回歸。仁者,從人從二,意思是將心比心,用關愛自己的心關愛他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更進壹步說,右邊兩橫代表天和地,天地人融合為壹方為仁德境界。人生天地之間,不僅要有“凡是人,皆須愛”的博愛情懷,還要具有“曲成萬物而不遺”的涵容雅量。
愛
愛是仁德的表現。愛字從心從受,意思是用心感受別人的需要。僅僅圍繞自己的愛,愛財、愛色、愛名、愛利,都是貪愛,與性德相悖。愛的範圍由小而大,由愛自己,到愛他人、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這是性德的逐步彰顯。愛的胸懷是博大的,愛的感覺是溫暖的。只要人人都獻出壹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和
和者,相安和諧之意也。中國文化是和的文化。個人修養講究心氣平和,為人處事講究和而不同,生意買賣講究和氣生財,治國安邦講究和諧發展,對外交往講究協和萬邦。孔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壹切禮樂教化,目的都在壹個和字。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見古聖先賢對於和字強調到了何種程度。
平
平,平等之意也。平是和的前提,心平方能氣和。內心平等無私,做事方能公平正義;做事公平正義,人際方能和睦***榮。人與人平等,沒有糾紛;國與國平等,沒有戰爭。平等是自然之道,不是平均和對等,各盡其性方為平等。所以,長幼有序、男女有別正是平等的體現。唯有尊重差異,才能體現真正的平等;唯有順其自然,才能具有平等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