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下這幾句話時,金九正身處距離家鄉五千裏以外的中國,和他壹起流亡異國的還有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自1919年成立以來,這個流亡政府可謂是命運多舛,成立之後不僅沒有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隨著日本侵略者的不斷推進,在中國的辦公地址也從上海遷移到了重慶,使得重慶壹度成為了中韓兩個國家的政府辦公地。
1910年日韓並合後,流亡上海的韓國誌士於1919年4月10日在位於上海法租界金神父路22號的玄楯住所召開由來自韓國各地和海外的獨立運動代表29人出席的代表會議,決定成立臨時議政院,作為最高民意機關。並於次日召開了大韓民國臨時議政院第壹屆會議,制訂《大韓民國臨時憲章》十條,選舉李承晚任國務總理,及內務、外務、法務等各部總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新成立的臨時政府不僅外部環境堪憂,內部也是矛盾重重。李承晚宣誓就任大韓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既拒絕長時間離開華盛頓,又不願把行政裁決權交給上海的大韓民國總理。李試圖通過外交活動、利用歐美等列強的名義擡高自己,並企圖切斷處境困難的上海臨時政府的經濟來源。因此,1925年3月上海臨時政府的議政院終於決定彈劾李承晚,20年代後期金九成為臨時政府負責人。後於1940年9月17日在重慶成立韓國光復軍總司令部,李青天將軍出任總司令,李範奭(shì)將軍出任參謀長。
當時除了上海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以外,在朝鮮半島和蘇聯還有大韓民國議會政府、朝鮮民國臨時政府、漢城臨時政府、大韓民間政府、新韓民國臨時政府等等。出現了俄、華、韓三地政府並存的局面,為了解決這壹問題,經過各方協商,9月,上海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以改憲的形式,吸收大韓民國議會政府後,與漢城臨時政府統合,建立單壹統合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大韓民國在上海正式確立廢除君主制,成立民國;選舉出了歷史上第壹任總統,第壹任總理和第壹任所有部長級長官;召開了大韓民國歷史上第壹次政府代表會議;成立了大韓民國歷史上第壹個議會;通過了大韓民國歷史上第壹部憲法;今天的韓國政府亦以在上海成立臨時政府的1919年作為大韓民國的開國元年。
今天的上海,依然保留了當年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今上海黃浦區馬當路306弄4號)。1992年中韓建交以來的全部韓國總統盧泰愚、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於2003年7月10日)、李明博(於2010年4月30日)、樸槿惠(於2015年9月4日)都曾蒞臨參觀。在重慶的辦公舊址位於今天的中國重慶市渝中區七星崗蓮花池38號,文在寅(於2017年12月16日)曾蒞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