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的文化,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壹是遵循“禮尚往來”的原則,這是由於中國儒家思想的熏陶。
二是註重“禮”旨在“和”,即所謂的“禮之用,和為貴”。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尊敬長輩和上級都被認為是良好的品質,所以按輩分稱呼、用官銜稱呼都是禮貌舉止。直至現時,子女仍然禁忌直呼長輩的名字,更不能叫長輩的乳名,與長輩名字相同或者同音的字也有所避諱。
三是“面子”問題,面子在中國文化中壹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不給對方面子,交際活動就難以順利有效地進行。失面子 不僅僅是壹個讓個人難堪的問題,還可能會影響壹個集團的凝聚力或者整體面子,因此它也有著潛在的擾亂社會秩序的危險。所以在人際活動中壹定要給足對方面子,在與上級,老師,前輩,長輩的關系中尤為重要。
美英交往習慣:
1、註重隱私。強調個性獨立,他們不喜歡別人幹涉他們的私事,而中國人對這些話題卻並不包庇,相反這些話題是朋友和同事之間司空見慣的話題。
2、致謝習慣。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在家庭成員或親密朋友之間致謝的言辭極其常見,然而在漢語文化交際中,如果壹個人經常在家庭成員或親密朋友之間說感謝的話,那無疑會給人以做作、怪異甚至疏遠的印象。
3、稱贊方面,漢語的稱贊常以“妳”或“妳的”開頭,而英語習慣用“我”開頭。在對稱的反應上,壹般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趨向於欣然接受,並以“Thank you”來感謝對方的盛情贊揚。而中國人趨向於不正面承認,往往遵循貶己尊人準則,習慣用“哪裏、哪裏”“ 過獎、過獎”“慚愧、慚愧”應答,表示被誇獎人的謙虛。在英語交際中,過分自謙只能誤解和不快,中美在贊揚方面所顯示的差別反映了兩國人民在文化觀念上的不同。美國人強調個人,包括個人的身份、個人的作用等。中國人自然也承認個人的力量,但往往側重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以及群體的力量。
4、.文化交際的語用習慣,比如,壹位美國朋友買了壹輛新車,他的壹個中國同事為了表示對他的關心,就問他:“How much did you spend buying this car ?”當然那個美國朋友不太樂意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歐美人中國人在與彼此較為熟悉的人見面問候時,壹般采用下列用語:“您上哪兒去?”、“您吃飯了嗎?”如果把這些問候的話直譯成英語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had your meal?”英美人聽後可能會茫然,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