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急啊,好的追加50分

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急啊,好的追加50分

防治作物害蟲的微生物

蘇雲金桿菌殺蟲晶體蛋白是現今最為成功的生物防治昆蟲的方法,科學家開發其它種類的生物性殺蟲劑,可填補殺蟲晶體蛋白的不足,做為作物害蟲防治時,輪替使用的管理策略。目前其它可用的生物性防治昆蟲的工具有:桿狀病毒、蟲生真菌及蟲生線蟲等。蘇力菌殺蟲晶體蛋白的主要標的是昆蟲的幼蟲,對成蟲是沒有作用的。桿狀病毒、蟲生真菌以及蟲生線蟲都能感染昆蟲成蟲,這些生物防治制劑與殺蟲晶體蛋白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桿狀病毒:桿狀病毒對昆蟲的感染有極高的專壹性,其它動物不會成為桿狀病毒的標的。雖然如此,病毒對標的昆蟲的致死力卻十分緩慢,故殺蟲效果不佳。為了彌補這個缺點,科學家已利用遺傳工程技術,將其它毒素基因或激素基因選殖進入桿狀病毒內。在病毒感染標的昆蟲的同時,選殖在病毒內的毒素或激素便可在標的昆蟲體內大量合成,因而可加速昆蟲的致死時間。北非毒蠍的神經毒素基因轉殖入桿狀病毒就是壹個頗為成功的例子。此外科學家又把昆蟲的變態青春激素基因選殖入桿狀病毒,經感染後,標的昆蟲因受到激素的刺激而開始進行變態作用,導致昆蟲停止進食,因而達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蟲生真菌:由於蟲生真菌對昆蟲有極高的感染專壹性,很多對殺蟲晶體蛋白沒有作用的昆蟲,蟲生真菌可對其產生毒害作用,因此是殺蟲晶體蛋白的壹種互補性代用品。常用的蟲生真菌及其作用有:黑僵菌——作用於葉蟬;綠僵菌——作用於大尾熊蟬;紫僵菌——作用於蜘蛛;青黴菌——作用於金花蟲;蟲黴菌——作用於蚊蟲;以及冬蟲夏草菌—— 作用於蠅類昆蟲等。

蟲生線蟲:每壹種蟲生線蟲都會與壹種屬腸細菌科的細菌***生,利用蟲生線蟲的保護,腸內***生菌可順利進入昆蟲體內,而避免了昆蟲對細菌的抗性作用。進入昆蟲後,腸內***生菌會在昆蟲的血體腔中大量繁殖,致使昆蟲死亡,並分解昆蟲組織,以做為線蟲的食物來源。這樣的***生系統也是壹種生物防治昆蟲的好方法。

微生物農藥

今後的蔬菜生產在農藥使用方面要求將更加嚴格,現階段各級政府積極倡導微生物農藥的使用。

微生物農藥是壹類發展較快的生物農藥。微生物農藥包括農用抗生素和活體微生物。農用抗生素是由抗生菌發酵產生的、具有農藥功能的代謝產物,例如:井岡黴素、春雷黴素等,可以用來防治真菌病害;農用鏈黴素、土黴素可以用來防治細菌病害;瀏陽黴素可以用來治蛾類;最新開發的阿維菌素可以用來殺滅害蟲、畜體內外寄生蟲,用量低、效果好。活體微生物農藥是有害生物的病原微生物活體,即用了這些活的微生物可以使有害生物本身得病而喪失為害能力。例如,白僵菌、綠僵菌是壹類真菌殺蟲劑(即本身是真菌,具有殺蟲活性);蘇雲金桿菌(即Bt)是壹類細菌殺蟲劑;核多角體病毒是壹類殺蟲劑;魯保壹號是壹類真菌除草劑。

微生物農藥是以生物體如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為原料而制成的壹類農藥。它的特點是安全可靠,不汙染環境,對人畜不產生公害,而且原料易獲得,生產成本低,是當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壹種農藥。生產中常見的生物農藥有以下幾種:

Bt乳劑:是常用的細菌生物農藥,它的制成品為米黃色乳劑,乳化性能好,殺蟲譜廣,對20多種蔬菜、茶、果、煙等植物的鱗翅目害蟲防治效果為80- 90%,主要防治對象有松毛蟲、玉米螟、棉鈴蟲、粘蟲、稻縱卷葉螟、茶毛蟲等。Bt乳劑是壹種胃毒劑,害蟲食後能產生壹種特殊的酶。這種酶可以分解昆蟲腸道當中的壹種蛋白質,從而使害蟲腸道穿孔,腸道裏的東西流入體腔,最後死亡。使用時應掌握氣溫在15℃以上,壹般以20℃為適宜,施用時間應比施用化學農藥提前2-3天為宜。

青蟲菌和殺螟桿菌:菜青蟲吃了粘有青蟲茵的菜葉,腸壁會很快穿孔,變成團團泥漿死去。殺螟桿菌用於防治稻縱卷葉螟、三化螟,還能防治蒼蠅、蚊子、松毛蟲、白螞蟻、稻苞蟲等害蟲。

白僵菌:是真菌生物農藥,對防治松毛蟲和水稻害蟲黑尾葉蟬有特效。白僵茵液接觸害蟲後,通過體壁進入害蟲體內,很快會萌發菌絲,吸收害蟲的體液,使害蟲變僵發硬而死。

井岡黴素:防治水稻紋枯病有特效。抑制水稻紋枯病病菌菌絲,有效期長達20天,耐雨水沖刷,對人畜安全無毒。

農用抗菌素和植物抗菌素:這兩類農藥是真菌生物農藥。在生產上應用的抗菌素有春雷黴素、慶豐黴素、多抗黴素、土黴素、灰黃黴素、放線菌酮鏈黴素等。如農抗120是壹種新型的農用抗生素,對瓜、果、蔬菜、花卉、麥類、煙草的白粉病及水稻、麥類的紋枯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王銅)

林業害蟲微生物防治進展

□吳鉅文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保環保所 北京 10089)

摘要:文章敘述了昆蟲病原真菌、昆蟲病原細菌、昆蟲病毒等昆蟲病原微生物及復合型微生物殺蟲劑。並對使用面積最大的球胞白僵菌殺蟲劑的生產,產品質量標準檢驗、產品包裝及防治對象和應用效果作了較詳細的闡述。此外,還介紹了防治林業主要害蟲具很大活力的昆蟲病原線蟲的應用。

關鍵詞:病原微生物 白僵菌 復合微生物殺蟲劑線蟲

我國森林害蟲有4000~5000種,易於暴發成災的重要害蟲達幾十種,每年發生面積近600萬公頃,如松毛蟲年發生達150萬公頃,楊樹蛀幹害蟲發生近50萬公頃,楊樹食葉害蟲達70萬公頃,大小蠹蟲近30萬公頃等等,每年國家需要投入巨額經費開展防治,以保護綠化的成果和挽回經濟損失。

結構合理、健康的森林(如原始林和次生原始林)屬於K類較穩定的生態,害蟲與天敵處於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除非有極大的幹擾因素(如氣候、人為因子)壹般不會破壞這種平衡,不會形成蟲災。僅以松毛蟲為例,我國已知天敵達530種,包括天敵昆蟲314種(寄生蜂類168種,寄生蠅類48種,捕食性昆蟲146種)捕食性動物198種(鳥類117種,蜘蛛69種,其它13種),病原微生物17種(真菌9種,細菌5種,病毒4種)(吳鉅文,1979,1990a)。在東北區截止1984年統計亦知松毛蟲天敵達527種(吳鉅文,1990b)。但現在森林害蟲成災的多為人工林或遭破壞後的次生林,樹種單純,間伐修枝過度,甚至亂砍濫伐,郁閉度低,植被稀少,加之使用廣譜性化學農藥等等,形不成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不具有生物多樣性能發揮的生態平衡效應,即沒有自控能力的森林,蟲災的發生不可避免。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和我國經濟的發展,對上述林地改造及新造林要考慮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多樹種合理配置,加強保護和管理,貫徹生物防治,促進形成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提高自控作用,實現可持續林業的總目標已是勢在必行。

本文僅就近十年來我國壹些實用的微生物防治技術在林業害蟲防治中取得的進展做簡要綜述。

1 昆蟲病原真菌

1.1 白僵菌

1.1.1菌種株系篩選鑒定:現已能利用RAPD-PCR檢測3種白僵菌及地孢白僵菌種內變異(李增智等,1998),菌株間的DNA圖譜表現了明顯的多態性,但與寄主和采集地未表現相關性(林華峰等,1998)。室內測定表明,白僵菌胞外蛋白酶產量大的菌株,松毛蟲死亡率高,而產孢量大小與菌株毒力之間沒有明顯相關性(樊美珍,1994)。通過紫外誘變獲得了CHI1316菌株,幾丁酶活力提高3倍,遺傳穩定(彭仁旺等,1995)。紫外線對白僵菌的影響表現在孢子活率降低和孢子萌發延遲,使毒力下降兩方面,兩者和毒力的相關性為0.8293和0.8448,均達極顯著水平,因此白僵菌在使用過程中,孢子在環境中的穩定性受紫外光影響較大,菌株的殺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孢子的抗紫外線能力(黃和春等,1998),此外,白僵菌對馬尾松毛蟲幼蟲毒力高低,也與孢子萌發中的(GT?50?)相關極顯著(林華峰等,1998C)。

1.1.2白僵菌的生產:我國過去壹直沿用固體培養方法,菌劑質量差,成本高,生產周期長(約15天),產品不能定型,影響防治效果和面積。湖南微生物所1993年采用液固兩相壹體化生產新工藝,可以優質、快速、大量生產球孢白僵菌,菌粉孢量達150~200億/克。采用全密閉式抽風負壓分離技術的高孢子粉含量達1000億/克,2個1500升發酵缸每月可產2600kg高孢粉。高孢粉便於貯存和運輸,能用於多種劑型配制(繆文超,1993)。中國農科院生防所研制的白僵菌可濕性粉劑,含孢量500億/克,懸浮率>90%,田間使用可避免粉塵飛揚(張愛文等,1992)。安微農大生產的“951白僵菌油劑”含白僵菌高孢粉50%,抗氧劑5%,增活劑CII0.025%,增效劑M0.01%、紫外吸收劑A0.01%和溶劑油S,常溫下貯存8個月,孢子萌發率40%,對馬尾松毛蟲測定白僵率達56%,該劑型已建立企業標準(李農昌等,1996),廣東省林科院已使白僵菌生產工藝規範化,生產周期縮短51.1%,成本降低21.35%,建立了企業標準(殷風鳴、潘務耀、李增智,1996)。這些重大的改進,已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唯壹能生產高孢粉的國家,白僵菌的產量居世界第壹。

1.1.3產品質量標準與質檢技術:對於3種白僵菌及球孢白僵菌菌株可用RAPD-PCR鑒定(李增智,1998),對於產品的含孢量可用分光光度法測定(王成樹,1998),對於標準菌株,安徽農大提出用數值分類法篩選球孢白僵菌中心菌株作為標準株,即:對測試菌培養性狀編碼,由所得8個指標對供試菌株求相關系數矩陣,根據不同菌株所在行、列的相關系數求得平均相似值S,S>755的菌株具備中心菌株條件,將標準菌株毒力與其它菌株相比較,得到不同菌株的毒力效價單位(王成樹,1999)。對於生測指示昆蟲,全國森防總站經過篩選,認為白紋伊蚊幼蟲較適宜,對白僵菌較敏感,LC50=7.06-8.83mg/ml,並建議用球形芽孢桿菌SP1188作標準品(周新勝,1996,1997)。為使我國白僵菌產品實現政府登記,步入商品化生產,迫切需要建立產品質量標準及質檢技術方法。

1.1.4產品貯存、包裝:作為商品生物制劑存貯期應達2年才具市場價值。在我國北方10~20℃,RH33~50%的條件下,白僵菌孢子粉的貯存期可達2年以上(楊敏芝等,1994)。在浙江將孢子粉置入石灰缸內可貯6個月(10月至4月),孢子發芽率由87.2%降至81.5%基本保持質量。安徽對白僵菌混合粉劑采用充氮包裝,在室溫(經過夏天)貯藏半年,孢子萌發率仍達70.56%,而對照僅為30.96%(王成樹等,1997)。

1.1.5生物學特性與使用技術:研究表明,0~10℃自然變溫下,白僵菌孢子不萌發侵染(林華峰等,1999)並且寄主有壹定免疫防禦能力,尤其在低溫環境中更易顯現(林華峰,1998a)。我國馬尾松毛蟲2~3代區,冬春RH<85%,過去提倡的冬前或冬季施用白僵菌是不適宜的,主張壹般年份在6月份放菌防治第壹代幼蟲(林華峰等,1998b)。實踐表明只有 在18~24℃、RH>90%溫濕雙因子***存時才有白僵病的流行(梁修山等,1999)。

1.1.6防治對象與應用效果:我國應用白僵菌防治馬尾松毛蟲已有30年的歷史,浙江用高孢粉(1600~2100億/g)1kg/公頃使松毛蟲死亡率達80~92%(吳正東等,1994);湖南從1985年起連續8年施用白僵菌79噸,防治松毛蟲4.3公頃,致死率>85%(黃向東等,2000)。近年來擴大應用範圍,防治多種林業害蟲都已取得較好防效,如在廣東用白僵菌(星天牛菌株)粘、膏、塗孔法防治木麻黃的星天牛,20天後死亡率達70%,30天後達100%,(五素草等,2000)但安徽由蛀孔註射菌防治松禍天牛的僵蟲,死亡率達10.5-18.3%(孫繼美等,1997)。在雲南防治松針斑蛾(Elerusia lcptalina),幼蟲、蛹總僵死率78.6—88.1%(李學萍,1998),東北在土壤施用白僵菌(菌株采自上中)防治落葉松球果花蠅(Strobilimyica spp),死亡率64.7~81.1%(閻峻等,1995)。但防治落葉松葉蜂效果僅28~52%(周淑芷等,1994)。安徽用白僵菌噴霧防治壹字竹象Otidognathrs davidis效果達72.2%(將德冀等,1994)。江西在5月20℃、RH>90%竹蝗1齡盛期施放白僵菌,跳蝻死亡率達80%以上(黃烈燕,1994)。隨著我國白僵菌系列產品的發展,將會在林蟲防治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1.2 布氏白僵菌

布氏白僵菌對地下害蟲有較強的寄生能力,在東北用112.5~150kg/公頃施用對苗圃大黑鰓金龜防效66.9%~85.0%,僵蟲率55.6%~68.4%(李蘭珍等,1998)。

此外,廣東應用蠟蚧輪枝菌防治大發生的濕地松粉蚧Oracclla acula取得顯著防效,林地用16.5×1012及33×1012孢子/公頃,死亡率達92.7%及99.5%(潘務耀等,1994;殷風鳴等,1994),是昆蟲病原真菌在林蟲防治上的又壹資源。

2 昆蟲病原細菌

蘇雲金桿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制劑占國際生物農藥市場銷售額的80%,廣泛應用於各國農林害蟲的防治,在我國已應用於50多種森林害蟲的防治。除已生產的菌種之外,我國進行了蘇雲金桿菌的資源調查,Bt在我國森林土壤中的分離率平均為4.21%。出土率為14.32%,分離的Bt60%對森林主要害蟲(楊扇舟蛾、舞毒蛾、馬尾松毛蟲)高效,分布調查的優勢亞種為庫爾斯塔克亞種(B.t.subsp,kurstaki)和松蟲蜀亞種(B.t.subsp.dendrolimus)(戴蓮韻等,1994)。近年,中南林學院從馬尾松毛蟲蟲糞分離出Bt“62菌株”(H4血清型為壹新的酯酶型)對15種鱗翅昆蟲效果好,氣溫越高死亡越快,最短只4~6小時,與濕度關系不大。對馬尾松毛蟲5齡蟲2架次飛防,累積死亡率在90%上,並有明顯的後效作用(黃健屏,1998)。江蘇用Bt781(含活芽孢120億/ml)25倍液對側柏毒蛾的防效達90%以上(馮柱永等,1994);重慶用Bt蘇力保(1)水劑(8000IU/μl)300倍液防治柏木、柳杉林的大害蟲鞭角化扁葉峰Chinolyda flagellicorinis,效果達86.7%(王滿園等,2000)。在北方應用Bt防治美國白蛾各齡幼蟲效果都好(閻誌利等,1999)。廣東用當地采到的蠟狀芽孢桿菌Bacillus cerus5×107?孢子/ml懸浮液防治木麻黃林間的棉蝗,6天後防效達77.9%(劉清浪等,1999)。目前國內急需高質量的Bt商品制劑,特別用於防治鞘翅目害蟲的Bt制劑(B.t.subsp.tenebrjonis)對於防治林業上當前的壹些嚴重害蟲如天牛、小蠢、葉甲、象甲等,更是迫切。

3 昆蟲病毒

3.1 質型多角體病毒CPV

我國已發現松毛蟲病毒12種以上,以質型多角體病毒應用最廣,效果最好(陳呂潔,1990)。雲南省從1984~1994年推廣應用文山松毛蟲質型多角體病毒(DpwCPV)防治文山松毛蟲、雲南松毛蟲及思茅松毛蟲4282.3公頃,當年防效70.0~92.8%,持續感染明顯。DpwCPV致病力強,毒力穩定,並有繼代感染作用,防治壹次能持續感染,擴散流行,可控制松毛蟲3~5年不成災,成本低於煙霧劑,而且對人畜安全無汙染(陳民雄等,1997)。四川應用德昌松毛蟲質型多角體病毒(DpwCPV)防治松毛蟲,持續效果明顯,病毒能通過帶毒成蟲經卵傳給子代,造成子代幼蟲大量感病死亡,能控制處理區5年有蟲不成災,郁閉度大的林分,持續效果已達12年(蘇誌遠等,1999)。湖南以GPS導航飛機噴灑馬尾松毛蟲質型多角體病毒(DpwCPV)14×108~18×108PTB/g,45g/hm2,每架次處理100~133.3hm2,對松毛蟲防治效果達85%,成本僅16.5元/hm2(黃向東,1999)。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等在湖南用攜帶DpwCPV赤眼蜂防治松毛蟲效果達94~97.3%,比單用赤眼蜂(74.6~81.2%)效果高,用赤眼蜂傳播病毒比在林間直接噴灑病毒可節省大量病毒制劑(彭輝銀等,1998),是生物防治的壹種途徑。

對於松毛蟲病毒的增殖,在雲南是采用人工集蟲飼養松毛蟲增殖CPV、在林間選擇蟲口、環境適宜的林分增殖CPV或結合大面積防治回收感病蟲等三種經濟實用方法(胡光輝,1996,1998)。而廣東林科院發現可用棉鈴蟲增殖,用DpCPV對8種鱗翅目昆蟲進行感染,以棉鈴蟲最敏感,染病率為97.0%,LC50為7.65×104PTB/ml,獲得的Ha-DpCPV與原毒種DpwCPV形態特征相同,用於4~5齡松毛蟲毒力較強,LC50=1.14×104PTB/ml。因此以人工飼養棉鈴蟲作為替代寄主較理想,將病毒噴在人工飼料表面飼餵棉鈴蟲,平均每蟲可獲8.13億PTB,與原宿主的病毒產量接近,用Ha-DpCPV在林間防治壹、二代馬尾松毛蟲效果達60.2~54.0%(曾陳湘等,1997)。

對於林間效果的監測,復旦大學與中國林科院合作,以純化的粒子為抗原制備了4種甲克隆抗體,並進行了病毒抗原合成和病毒增殖動態檢測,用所建立的免疫檢測方法,對幾批采用DpCPV防治林區的幼蟲樣品分析結果表明,方法適用於對DpCPV的防治效果及其自然流行進行長期、大規模的監測(朱光旦、林軍、陳昌潔,1999)。

3.2 核型多角體病毒NPV

在我國多種森林害蟲發現NPV,並且應用的效果較好。落葉松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ZrNPV)在自然界發病率>75%,用1.216×108PIB/ml對1-4齡幼蟲致死率分別為96.23%、96.81%、91.55%和93.56%(王誌英等,1994)。山東柏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DpCPV)對3齡幼蟲LC50=5188PIB/ml,病毒粉劑在野外防效為80%(陳發仁等,1994)。在四川三陜庫區用蜀柏毒蛾核型多角體病毒(PoCPV)4.5×109PIB/hm2噴粉防治蜀柏毒蛾Parocncria orienta,蟲口減退率達76.37%,有較強的致病力,並且存活蟲仍有80%帶毒率(羅正均等,1998),而在福建5月上旬用PoNPV懸液75×1012PIB/hm2對蜀柏毒蛾的防效>86%(陳順立等,1995)。1993年在公主嶺23個鄉鎮大面積應用舞毒蛾NPV防治舞毒蛾幼蟲效果達80.32%(趙連吉,1996),在內蒙古應用柳毒蛾NPV能防治柳毒蛾及楊毒蛾,當年產的NPV制劑感染幼蟲死亡率94%(LC50=31.5×108PIB/ml)制劑在4℃下貯藏1~3年其活性分別喪失1.9%、3.3%和7.9%(劉振清等,1997),福建用木毒蛾核型多角體病毒(LxNPV-11型)添加粘著劑和紫外防護劑制成的901-1可濕性粉劑和901-2乳劑大面積應用,10天後的防效達80%以上(林繼強等,1994,1995)。我國森林害蟲NPV資源豐富,具有實用價值,但在其基礎理論、大量增殖技術、產品質量標準及質檢技術、產品貯存及應用方法以及效果評價等方面尚需深入研究,以期實現商品化生產與管理。

4 復合型微生物殺蟲劑

由於各類生物制劑各自都有自己要求或特點,如對高溫高濕的要求、對害蟲蟲齡、蟲態、密度的要求、藥效的快慢及持續性等等,壹種單劑很難十全十美。為了滿足生產實際應用上對制劑速效性、持效性、易用性及低成本等各方面的要求,近年來我國開始了多種生物制劑做成復合劑的研究。四川大學生物工程所采用類產堿假單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ngences)與Bt的復合劑防治竹蝗1000公頃,致死率達80%,確保了竹林的生長(葛紹榮等,1999)。廣東雷州林業局用日本赤松毛蟲質型多角體病毒(J-DsPV5億PIB/畝)和Bt(500億芽孢/畝)混合防治馬尾松毛蟲,6天後死亡率60%,12天達78%,存活蟲CPV感染率為81.37%,總防治效果達96.3%(林思誠等,1999),專用CPV和Bt復合劑可迅速降低赤松蟲幼蟲取食量,提高殺蟲效果,處理後5天,復合劑小區幼蟲排糞量僅為CPV單用區的2/3—1/2,(陳素偉等,1999),河南森防站使用“菌毒復合型1號”防治馬尾松毛蟲,35天後蟲口減退率86.5%,而單用CPV(2400億PIB/hm2)為67.4%(裴海潮等,1997)。遼寧昌圖縣用病毒細菌殺蟲劑(V-BtII)防治赤松毛蟲,375g/hm27天死亡率達96.8%(梅麗娟等,1998),吉林用GV-Bt復合劑防治楊樹分月扇舟蛾可提高防效(於國輝等,1998)。目前生物單劑復配還剛剛開始,有關復配原則、合適的劑型、應用技術及效果評價等,都還有待於深入研究。

5 昆蟲病原線蟲

昆蟲病原線蟲寄主範圍廣,能主動尋找寄主,並且有***生菌,對害蟲致病性是兩者***同作用的結果,包括它們對寄主血淋巴的破壞,它們產生的毒素和***生菌次級代謝物的殺蟲作用而表現為殺蟲力高、速度快,尤其對土棲和鉆蛀性害蟲高效,並對不良條件有壹定抵抗力,由於已能人工大量繁殖商品化生產,對環境安全,正在得到推廣應用。昆蟲病原線蟲制劑已占國際生物農藥市場銷售額的13%,僅次於蘇雲金桿菌產品。我國自1985的從澳大利亞引進大量離體培養昆蟲病原線蟲技術以來,已可以在國內生產昆蟲病原線蟲制劑,雖然還是實驗室或中試產品,但已廣泛用於多種林業害蟲防治,甚至達到壹定規模。

5.1 蕪菁夜蛾線蟲Steinernema fcltiac

在林業上主要用於防治天牛類蛀幹害蟲。在福建該線蟲能寄生麻黃的星天牛(Anoplopora chinensis)中、老齡幼蟲、蛹及成蟲,處理後4~6天即可使幼蟲死亡率達94.4%~100%,在林間對每蛀孔用海綿塊塞道施用1萬條侵染期線蟲,防治效果達90%以上(黃金水等,1997)。在廣東同劑量在木麻黃林間施用,星天牛死亡率為86.7%發現在25~30℃致死速度最快,只要蟲道內有壹定濕度,線蟲就能上下運動,4-6天即可將幼蟲致死,並在其體內繁殖(劉清浪等,1999),但在四川用於人行道樹上的星天牛,致死率僅為64.7%(李樹宜等,1994)。在湖北用該線蟲防治意楊上的桑天牛(Apriona germari),每孔註入線蟲6000條,死亡率達82.1%(呂昌仁等,1995)。山東室內及林間試驗桑天牛、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臺灣柄天牛(Aphrodisium sauteri)、黃帶星絨天牛(Enbrik-Strandiaunifasciata),也都有較好的敏感性,死亡率較高(劉世儒等,1992;盧希平等,1994)。除天牛外,該線蟲用於防治小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效果顯著,小木蠹幼蟲期長達23個月,不同齡期幼蟲重疊發生在壹個蟲道內,由於這種線蟲對高低齡幼蟲的侵染力沒有差異,防治時只要劑量合適,就能兼治各齡幼蟲,當線蟲劑量為25條/蟲時,各齡幼蟲死亡率均達92%以上(楊懷文,1989),福建用於防治木麻黃害蟲多紋豹蠢蛾、皮暗斑、相思擬木蠢蛾均表現極強侵染力(黃金水,1995)。

5.2 小卷蛾線蟲Steinernema carpocapsae

小卷蛾線蟲又名蠹蛾線蟲,抗幹燥能力較強,如CB-16品系幹燥處理後存活率仍達85.3%(陳松筆等,1999),因此應用範圍較廣。在廣東和福建用於防治木麻黃星天牛,感染率>90%(劉清浪等,1999;黃金水等,1997),上海用該線蟲A24品系註射法防治懸鈴木的星天牛,次晨達61.2%(嚴巍等,1998),山東泰安用A24品系防治行道樹白蠟樹上的去斑天牛,用1.8條/孔懸液海綿塊塞入蛀孔內泥堵孔口,13天後死亡率達94%。四川用A24在林間噴霧防治鞭角華扁葉蜂幼蟲,2天後死亡率68.8%(肖育貴等,1999)。該線蟲對白楊透翅蛾(Paranthrne tabaniformis)侵染力也很強,在林間用線蟲懸浮液1000條/蟲的劑量註入排糞孔,防治效果優於DDYP(潘洪玉等,1997)。在漸江用其防治馬尾松的三種害蟲天目腮葉蜂(Cephalcia tianmua)、黃緣阿扁葉蜂(Acantholyda Havomarginata)和焦藝夜蛾(Hyssia adusta),均有很強的致病力,15天後死亡率達80%,21天達90~95%,47天達100%(陳漢林,1994)。

5.3 格氏線蟲Steinernema glaseri

廣東省昆蟲所應用格氏線蟲KG,NC63和中國商品系防治竹直錐大象(cyrtotrchelrs lingimanrs),把浸染期線蟲配制成澱粉糊劑,塗布竹筍的蟲蛀口,殺蟲率達80%以上,保筍率達50%以上,取得較好的防效(劉南欣,1994)。

5.4 泰山Ⅰ號(異小桿線Heteorhabditis sp)

用泰山I號和蕪菁夜蛾線蟲在山東泰安楊樹及蘋果樹上,以塞海綿塊堵孔法施用10000條/孔的劑量,對4種天牛25天後的死亡率為:光肩星天牛老齡蟲90.0%,初齡蟲100%,桑天牛75.9%,臺灣柄天牛40.0%,黃帶黑絨天牛100%(劉世儒等,1992)。福建用泰山I號防治木麻黃的星天牛,以1000條/孔的劑量塞綿塊,大面積防效在88%(黃金水,1995)。

上述情況表明,昆蟲病原線蟲用於防治林木鉆蛀性害蟲具有很大潛力,但要將其作為常規防治手段,我國還有壹些基本技術要建立或健全,如大量培養技術的程序標準化、產品質量快速檢測技術、產品的常溫貯存技術、優良線蟲種的篩選與復壯技術、殺蟲譜的拓寬等等(楊懷文,1998)。

綜上所述,鑒於森林生態環境相對農田而言較為穩定,生物多樣性豐富,林間小氣候有利於天敵,定居可能性大,持續效果明顯。就天敵之間的關系也常是相輔相成,例如安徽已證實球孢白僵菌、寄蠅和寄生蜂各自獨立地***同作用於馬尾松毛蟲,既不相互增效,也不相互拮抗,其效果是三者的疊加。白僵菌等5種蟲生真菌都不侵染松毛蟲卵,經高濃度菌液處理後也不影響赤眼蜂的寄生(李增智等,1996)。從林區地廣人稀、山陡林密、交通不便,缺乏水源的客觀情況看,發展可持續林業,均需大力發展森林害蟲的生物防治,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生物防治產業化的發展,無疑會促進森林害蟲生防的力度和提高生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