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七星巨棺到底是怎麽回事?

七星巨棺到底是怎麽回事?

廣西上思發現了兩口明代夫妻巨棺的消息轟動了國內考古界,這兩口巨棺身上有著太多的疑點。為何沒有墓碑標誌?為何沒有陪葬物品?墓主人為何要把自己深深隱藏起來,他們有著怎樣的秘密不可告之世人?為了解開謎團,考古專家決定開棺壹探究竟。然而,隨著棺木的開啟,更多令人詫異的現象出現了……七星巨棺資料6月9日,壹口廣西十萬大山的古巨棺獲搶救性發掘,古棺內底部呈現“北鬥七星”圖案。6月10日上午,有關專家將古棺內保存完整的屍骸采用現代醫學手段進行拍片,以便對其作進壹步分析。有專家指出,這口古巨棺極有可能是明代產物。為何槨蓋板上會有“龍須”?“北鬥七星”為何屢次出現在“巨棺”內?大副“巨棺”內的主人是誰?昨日,伴隨著專家對上思大副“巨棺”的考古發掘,壹系列的疑問和謎團將逐壹揭曉。 繼去年12月20日、21日,國內和廣西的十多位考古、文物保護專家對上思出土的小副“巨棺”進行發掘後,今年 6月7日這些專家再次匯聚上思,對大副“巨棺”開始進行考古發掘。6月8日,專家對大副“巨棺”的三合土封泥進行切割。昨日,內棺終於揭開。槨蓋板上“龍須”盤繞為了更好地了解三合土封泥和裏面棺槨的結合方式和構造,昨日上午11時許,專家們對“巨棺”進行了細致“解剖”。專家們首先切割了“巨棺”的兩個側面。約20多厘米厚的“三合土”剝離棺槨後,可以清晰地看到棺槨的樟木質地,這與去年發掘的小副“巨棺”的棺槨質地相同。 記者發現,在槨蓋中心的位置上,有呈發散狀的絲網狀的白須。這是墓葬的特意雕琢,還是後天因素導致,這些絲網白須透露著什麽信息呢?上思文管所王善初所長說,按當地民間的說法,這種絲狀白須被稱為“龍須”。民間傳說,親朋好友在送葬時,會感動棺內的死者,死者因受感動而噴出壹口唾沫,“龍須”就是由唾沫在棺蓋板上揮發形成。但“龍須”形成的科學原因,還須進壹步研究考察。醫學專家則認為,“龍須”可能是由真菌引起。 巨棺內部再現“北鬥七星” 下午6時許,外層槨的蓋板終於被打開了,內棺也出現在專家的視線裏。在燈光下,黑色的內棺發著漆亮的光,而且能清楚地看到有根須狀真菌稀疏地盤繞在棺外。當專家試圖直接打開棺蓋時,卻發現棺蓋與內棺相接得非常緊密,難以打開。“內棺是卯榫結構,連接非常緊,直接打開有些難度。”經專家商議,最後決定把內棺從“巨棺”裏擡出,再進行開棺。 內棺剛擡出“巨棺”,“巨棺”的內底部呈現的“北鬥七星墩”又帶給大家新的驚喜。“北鬥七星墩”的排列形狀與上次發掘的小副“巨棺”中出現的“北鬥七星板”排列形狀基本壹致。專家認為,這7個小墩子由三合土堆成。為何“北鬥七星”屢次出現在上思“巨棺”中,到底具有什麽意義呢?有些了解當地民俗的網友稱,“北鬥七星”有兩層含義,壹是“北鬥七星”能指引死者升天,二是構成“北鬥七星”的7個孔6條支線象征著人世間的七情六欲,人死之後,人的七情六欲也跟著升天。 棺內發現保存較完好的屍骸 專家開啟內棺蓋子後,發現壹具保存比較完好的屍骸,屍骸外包裹著多層紡織品。專家稱,這些紡織品和屍骸相比於小副“巨棺”中的屍骸和遺物保存得更好,而且由於紡織品是半幹的狀態,所以還能清楚地看到紡織品原有的鮮艷色澤。今日上午,考古專家將對屍骸進行研究處理。 記者了解到,廣西出土“巨棺”較為罕見,而像這樣用三合土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巨棺”更是首次發現。不少“巨棺”發現時都已經或多或少地被破壞,此次用科學、規範的方法對兩具“巨棺”進行系統考古發掘,尚為首次。 大小“巨棺”的開啟,為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間風俗習慣等提供了珍貴的第壹手資料,同時也為研究明代中期當地的喪葬習俗和喪葬文化提供了實物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