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網絡時代管理溝通特征 網絡時代的親子溝通

網絡時代管理溝通特征 網絡時代的親子溝通

作者:孫宏艷

家庭教育 2011年12期

 半數父母不會與孩子溝通

 網絡走進人們的生活後,壹切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親子溝通也與以往大相徑庭,無論是溝通的內容,還是方式、途徑。在溝通內容上,過去父母們知道得比孩子多,現在孩子們嫌父母太無知,稱父母為“蛋白質”——笨蛋、白癡加神經質,壹溝通就談學習。在溝通的方式上,過去父母說話孩子肯聽,現在孩子不屑於聽父母講話,因為他們嫌父母太啰嗦、太古板、太高高在上;在溝通的途徑上,過去比較單壹,主要是面對面和寫信溝通多,現在電話、電腦、視頻、短信、即時通、博客、微博……途徑比過去豐富得多。如果家長們不掌握這些途徑,就有可能離孩子越來越遠。

 因此,網絡時代的親子溝通難度更高、挑戰更大。如果父母們掌握了新時代的溝通秘笈,就會離孩子更近,與孩子溝通更順暢,形式更多樣。這樣才有利於父母更貼近孩子的心靈,與孩子***同成長。

 《湖南困惑青少年成長辯護》調研報告對外壹發布,就引起了人們的關註。數據顯示,46.2%的父母嚴重喪失了與孩子溝通的能力!專家們通過對上萬例求助案例進行分析後發現,孩子很反感甚至拒絕與父母交流,不願意與父母談心;父母主動與孩子溝通時,孩子流露出極為不耐煩的神情,甚至發脾氣,孩子動不動就說:“妳不懂”、“懶得和妳說”、“妳好煩”……

 父母們覺得很冤枉:我們和孩子交流得並不少啊!自己每天都和孩子聊天,很努力地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吃飯、學習,怎麽能說父母不和孩子交流呢?可是,孩子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壹位中學生說:“周傑倫出了新專輯,我高興壹下,我媽媽就在壹旁冷冷地說:‘這跟妳有關系嗎?沒關系還是去看書吧。’做完作業,我上網去玩壹會兒,還沒到半小時,爸爸就責問我說:‘多長時間了?這些時間可以做多少道題?’所以,我認為父母跟我們幾乎沒什麽交流,每天就是吃飯、睡覺這些簡單的話題。”

 壹份調查恰好印證了孩子的話。復旦大學完成的《上海居民家庭教育投資行為與教育支付能力實證研究》顯示,不管是請家教還是上輔導班,上海家長都十分舍得投入,毫不吝嗇,但物質投入與時間情感投入極不匹配。71%的家長經常詢問孩子的學校生活,26%的家長只是偶爾詢問。當問及“妳對孩子最關心的是什麽”時,回答順序依次是成績(78.1%)、身體(65.5%)、與老師同學的關系(52.4%)、前途(45.9%)、性格(42.4%)。可見,父母對孩子成績的關心程度遠高於其他方面,這樣的結果自然導致孩子們不愛和父母交流,甚至覺得有煩惱無處訴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也顯示,21.0%的學生遇到煩惱無人傾訴,這樣的親子溝通質量,怎麽能收到較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呢?

 實際上,家庭的良好溝通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益,而積極有效的親子溝通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條件。

 親子溝通的三大障礙

 《重慶晚報》報道:重慶市沙坪壩區濱江小學二年級學生、8歲女孩瑤瑤的新年願望是希望爸爸永遠生病。剛看到學生的新年願望,班主任胡老師楞了。她想:難道這位父親虐待孩子?後來,經了解才知道,原來瑤瑤的爸爸是某大公司的銷售經理。因為工作關系,壹到年底幾乎天天在外應酬,瑤瑤每晚睡覺前,爸爸還在忙;早上起床時,爸爸又在睡覺,父女倆很少能見上壹面。壹次,爸爸對女兒承諾如果考試100分,帶她去吃肯德基。結果,女兒拿著滿分試卷回家,等到10點爸爸也沒回來。睡前,瑤瑤很不高興地掰著指頭對媽媽說:“爸爸不愛我了,都已經有整整十天沒見到他了。”

 後來,爸爸喝酒喝到胃出血,被緊急送到醫院。此後幾天,爸爸不得不請假休息,每天輸完液就回家待著。那幾天,瑤瑤和爸爸壹起吃晚飯,飯後爸爸還輔導她寫作業,幫她聽寫。有時候,還帶她去附近的超市買零食。然而快樂的日子很快過去了,爸爸的身體恢復之後又開始了忙碌的日子。因此,才有了女兒這樣“惡毒”的新年願望!

 是什麽阻塞了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渠道呢?

 1.沒有認識到親子交流的價值

 很多父母沒有認識到親子交流在家庭教育中的價值。有的父母認為親子交流就是和孩子談話,和孩子談話就是要談學習和成績問題,因此親子交流變成了說教和嘮叨,變成了督促學習和批評指正,這樣的親子交流自然難以被孩子接受。

 《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數據統計顯示,父母關心學習成績超過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交友情況和情緒變化,其中,覺得“父母對我的學習成績很關心”的中國高中生最多。86.8%的中國高中生、81.2%的美國高中生、82.8%的韓國高中生覺得“父母對我的學習成績很關心”,而日本高中生覺得“父母對我的學習成績很關心”的只有59.1%。不僅如此,還有82.1%的中國高中生表示父母平時最關心自己的學習成績,位居父母最關心之首,不僅高於對孩子身體健康(79.1%)的關註,更遠遠高於對孩子生活習慣(49.8%)、交友情況(44.5%)和情緒變化(31.9%)的關註。

 2.沒時間交流

 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的腳步越來越匆忙。因為忙碌而成功,因為成功而忙碌,人們漸漸發現,和家人悠閑地交流已經成了奢侈品。《生命時報》和北京零點指標信息有限責任公司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重慶五大城市的1425名居民進行隨機電話調查顯示,近1/4的人除了睡眠以外,每天與家人相處時間不足兩個小時。學歷越高的人,和家人交流越少,自我滿意度也越低。即使在這兩個小時裏,交流內容也大多限於低層次的日常問候和生活交流,情感和心靈交流極度匱乏。

 夫妻之間沒有時間交流,親子之間同樣沒有時間交流。壹項調查顯示,11.8%的家長每天無時間與孩子交流談心,46.3%的家長每天無時間與孩子壹起鍛煉,30.6%的家長沒時間輔導孩子的功課。可見,仍有壹成多父母因為忙沒有時間和孩子交流。

 3.缺乏溝通技巧

 也有的父母雖然有時間,但是卻沒心情與孩子交流。因為在他們眼裏,孩子就是孩子。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讓孩子有好的物質生活。而交流是大人之間的事情,和小孩子說些什麽他們也未必懂。所以,生活中常常發生壹些錯位的親子溝通。

 以為孩子不懂大人的話:孩子不快樂就壹定有不快樂的事情。父母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告訴他父母看得到他的不愉快,告訴他父母很想幫助他,這樣父母與子女之間就可以打開交流的窗戶,互相傾訴。如果以為孩子什麽都不懂,自然難以和孩子交流,他們也不會向父母打開心扉。

 以為溝通就是不厭其煩地講:溝通是雙方的事情,父母們往往表面看似與孩子在溝通,但卻壹廂情願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聽自己的話,這種單方面的說教不是溝通。

 和孩子沒話說:父母對子女不了解,不知道孩子想什麽、喜歡什麽、討厭什麽,因而缺乏溝通話題。父母與子女談來談去就是“學習”,父母的話題與子女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才會南轅北轍,自說自話。

 缺乏溝通平臺:城市家庭裏父母與子女在壹起的時間往往並不多,餐桌成了溝通的主要平臺。如果父母能夠多創設壹些溝通渠道,更有利於親子溝通。例如,和孩子壹起運動、外出散步、看電視和讀書,這些活動都是很好的溝通平臺。

 四類孩子更需要親子溝通

 信息時代,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父母們常常非常擔憂:孩子簡直成了“白眼狼”,寧願和網絡上的人聊天,也不愛和父母說話!網絡聊天雖然對孩子有壹定好處,但是如果過於沈迷網絡,的確既影響親子溝通,也影響孩子的安全和健康。研究發現,四種孩子更容易沈迷網絡:壹是生活在家庭氛圍冷漠、缺少溫情教養方式的孩子;二是采用幻想和退避等不成熟應對方式的孩子;三是社交焦慮情緒較高和社交效能感較低的孩子;四是自我認同度較低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在家庭中多關心孩子,避免上述四類孩子產生,可能更有利於孩子與父母溝通。

 ☆缺乏溫情教養方式的孩子

 案例:我們家以前有3個孩子,我6歲時父母離婚了,我被判給了父親。我媽走了以後,我爸很多方面考慮不到。有時父親說我我沒聽,他漸漸就養成了打我的習慣。可是越打我越不聽。後來就打皮了,等我念到初中,這多少年了啊,十年了,他還打我。其實他打我只是因為家裏面的壹些小事,有時候是做家務,洗碗把碗打碎了呀,或者說是其他的,都是壹些小事……什麽事兒他都看不過眼,看不過眼就直接打壹頓。他可能受我爺爺的影響比較多,他小的時候我爺爺就老揍他,後來輪到我。他揍完我就和我說他信“棍棒下出孝子”的說法。

 ——16歲男孩,因搶劫網絡遊戲費用入獄

 原因:

 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心和支持,他們愛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會因此覺得孤獨寂寞,到網絡中尋求精神依靠。而且,父親過分的懲罰和幹涉都可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轉而到互聯網上進行發泄。

 對策:

 1.父母要多學習教育理論及教育方法,尤其要學習壹些溝通的藝術;

 2.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家中充滿音樂聲和歡笑聲;

 3.經常和孩子壹起活動,最好家庭成員間能有***同的興趣愛好;

 4.給孩子自由的空間,讓他們為自己的生活做主,不過多幹涉孩子。

 ☆面對壓力缺乏應對能力的孩子

 案例:在我爸媽眼裏,我永遠都是壞孩子。我考試得95分的時候,他們就會問我怎麽人家都得100分?在學校每天跑步太累,回家後我剛剛躺壹會兒,我媽就說人家怎麽都能回家就寫作業?我和他們談談歌星,他們兩個人就都火了,說這和妳有什麽關系?再後來我就不和他們費話了,我在網上聊天。網上多好啊,總有人陪著我聊天。

 ——15歲,男生

 原因:

 當壹個人面對壓力時,采取的方法往往是不同的。有的人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有的人逃避、自責。態度積極的人大多能夠較好地處理壓力,表現為健康的心理和行為;而態度消極的人處理壓力較困難,經常會轉向互聯網,通過更多地使用互聯網來緩解壓力。

 對策:

 1.用平常心養育孩子,不給孩子過大壓力;

 2.為孩子確定合適的成長目標;

 3.接受孩子的失敗,相信孩子的能力;

 4.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主動幫助想辦法解決問題。

 ☆缺乏社交能力的孩子

 案例:我在班裏沒有朋友,大家都瞧不起我,他們覺得我是從農村轉學來的,見識少。有壹次,老師要求同學們自由組合社會實踐小組,誰也不肯跟我壹組。當時我覺得特別沒面子。後來我也害怕了,見到人不敢開口說話,甚至不敢擡頭了,課堂上老師壹叫我發言我就緊張,手心兒都是汗。有壹天我心裏苦悶,到家附近的網吧裏上網,這才發現網上真好,網上什麽都有。我變得愛說話了,在網上和人說啊說,什麽都敢說……

 ——16歲,男生

 原因:

 夥伴交往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孩子如果不敢與他人交往,或者缺乏交往技能,就會逃避到網絡中去,因為互聯網有很好的互動性,而且人們可以虛擬、匿名地與他人進行交流,這在壹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孩子緩解壓抑的心情。

 對策:

 1.父母要鼓勵孩子多與同齡夥伴交往;

 2.經常鼓勵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

 3.教給孩子壹些與夥伴交往的技巧;

 4.多創造機會讓孩子與他人交往。

 ☆自我認同度低的孩子

 案例:我上網就是因為我太胖。那時我可自卑了,覺得自己特別醜,不好意思見人。所以,還是在初二我就不上學了,整天在家裏待著。爸媽都忙,他們也不管我,我就自己上網玩。在網上聊天可好了,沒有人笑話我胖,他們都認為我是壹個身材優美擅長舞蹈的女孩兒。我最喜歡用QQ聊天,我那上面有網友兩百多人,幾乎24小時都有人和我聊天。在網上我也認識了好多男朋友,我和他們談戀愛,還結婚和離婚。

 ——15歲,女孩

 原因: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他們會不斷地思考和審視自己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我帥嗎?聰明嗎?漂亮嗎?瀟灑嗎?這些問題都會讓孩子壹再地去比較和判斷,因此會產生“理想我”和“現實我”的沖突。“現實我”與“理想我”差距較大的孩子,自我認同度比較低,也就是說對自己不夠認可,他會認為自己在很多方面較差,因此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害怕與人交往,逃避社會。這樣的孩子比較容易在網絡上創造壹個甚至幾個“理想我”,以理想的身份、外表、性格等聊天、交友,網絡為他們暫時縮短、消除了現實與理想間的差距。

 對策:

 1.經常贊揚孩子的優點;

 2.不要總是拿孩子和他人比較,讓孩子自己和自己比;

 3.多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在成功中培養自信心;

 4.幫助孩子發現他的價值,讓他感覺到“我能行”。

 有效親子溝通的五個技巧

 1.尊重是溝通的前提

 父母往往覺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口婆心,孩子也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而只會嘮嘮叨叨。因此溝通變得困難而且障礙重重。之所以產生這樣的障礙,首要原因是父母對子女缺乏足夠的尊重。很多父母認為自己都是為了孩子好,自己的話都是有道理的,因此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也大多理直氣壯,溝通的目的只是希望讓孩子聽自己的話。所以,本來應該平等的溝通變成了生硬的命令式。這種不尊重孩子的做法,難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因此溝通出現障礙。如果父母能夠把孩子當做獨立的生命,從愛子女的角度出發,尊重孩子的想法,這就為有效溝通建立了橋梁。

 尊重不只是理念。說起尊重,有的家長覺得太虛了,似乎並不是溝通的有效方法。但實際上,尊重不僅僅是父母教育子女、與子女有效溝通的理念,它還是實實在在的方法。父母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1)多讓孩子選擇自己的生活;(2)抓大放小,不在細節上過多幹涉孩子的生活;(3)接納孩子出現的失敗。

 2.學會用身體語言溝通

 科學研究表明,人人都有身體接觸的渴望,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會出現心理學上所謂的“皮膚饑餓”,從而造成心理上的不滿、情緒的不安,甚至影響身體的發育。例如,在嬰幼兒時期,父母的撫摸就是孩子成長的“安全激素”,即讓孩子感覺到安全、能夠增加增長速度和提高質量的因素。

 尤其在孩子童年期和青少年期,身體語言更多地促進了父母與子女間的交流。身體的接觸並不限於擁抱、親吻與撫摸,迅速地摸壹下孩子的頭發、碰壹下他的肩膀或手臂、輕拍他的背和腿,並加上幾句鼓勵的話,對於成長中的孩子都是很有意義的愛的表示,也是父母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3.體察孩子的感受並***情

 溝通不僅僅是表達,還包括傾聽。親子溝通中,比“說”更重要的是傾聽,是感受,是與孩子***情。長久以來,我們做家長的太善於“說”了,太著急“說”了。當孩子向父母陳述壹件事情時,父母們往往過於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

 壹些父母覺得自己應該每天多問孩子問題,因此常常對孩子“狂轟濫炸”:“今天開心嗎?”“今天在學校表現好嗎?”“今天挨老師批評沒有?”“妳去哪兒了,都去幹什麽了?”父母過多的詢問同樣會讓孩子覺得不耐煩,他們會認為這是父母控制孩子的表現。因此,有的孩子會用不合作來對付父母。“沒幹什麽”、“沒去哪兒”、“還行”、“壹般”,而這些回答往往不能達到有效溝通。其實,父母要做的是傾聽,當孩子想表達的時候,父母停下手裏的工作,移開對著電視或網絡的視線,耐心傾聽孩子的話,並很好地回應孩子的話。

 4.學會贊揚孩子

 父母的贊揚也是打開溝通之門的鑰匙,會鼓勵孩子更好地與父母交流,也會使親子關系更融洽。同樣是交流,獲得的結果卻是截然不同的。鼓勵性的、贊揚性的交流,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和自信,而批評性的、責備性的交流,給孩子帶來的是緊張、壓力和不自信。

 贊揚也是有學問的。最有價值的贊揚是恰當地、及時地稱贊孩子做得對的事情。父母要描述自己看到的內容,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贊揚很具體、很真實。

 5.給予孩子具體的指導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需要的是可操作的具體指導,而非泛泛的大道理或嚴厲的要求。父母需要對所做的事情提出具體的要求,耐心地、全面地、科學地給孩子講解該做什麽,該怎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