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SONY到底有多強大?

SONY到底有多強大?

消費電子產品索大法是世界第壹,當然市值沒有蘋果高,也可以說僅次於蘋果公司,但是我不接受。索尼公司涉及的產品很廣,每壹個領域都是神壹樣的存在:相機(型號忘了),隨身聽黑磚金磚,耳機不用說了壹堆,名氣大的不少,太多無法舉例,電視8500,9000系列,錄音筆,手機,最早涉及的筆記本, 遊戲 機,芯片,攝像頭(這東西這幾年大家最清楚4800像素,6400像素,586傳感器都是索尼產品,華為側鍵指紋解鎖等)等,幾乎每個涉及領域都有壹款或多款神壹樣的產品。索尼沒有衰落,只是度過了壹段挺長調整期。大法有的是技術儲備,很多公司在用整個方案,但是索尼壹直是走個性路線,用自己的芯片,用自己的方案,玩播放器的朋友應該映像深刻,什麽3918,4493...人壹概不用,早期連儲存卡都是自己獨有的記憶棒,現在手機業務索尼已經妥協,使用驍龍和安卓系統。知道的少,就說這些,歡迎大神補充。

索尼到底有多強大,我感覺應該是大神般的存在。

壹般說起電子產品,大多數70、80後的同仁都會想起日本,談到日本就少不了索尼和松下。無論是消費級還是專業級,他們都行業的領頭羊、領跑者,至少作為70後的我是這樣認為的,盡管現在我己很少買他們的產品了,但還是在時刻觀註著他們的動向。

在這裏只談索尼,只說他的電子產品。這是壹家成立於1946年的老牌電子研發、制造業的老企業、老公司,對全球電子產品的地位和引領詐用不容忽視。曾經電視顯像管的特麗瓏、錄像機的Beta格式、隨身聽的Walkman、 遊戲 界的PS和PSP等系列,都可以說是做到了業界銷量或是技術最強,哪怕是在抵制日貨高潮時期,拍攝這些行為用的還是索尼或松下攝像機,細想壹下還真是離不開日本的索尼。

近年來,好像各方的媒體都在“唱衰”索尼,各大電子賣場的索尼產品的占有率也在下降,至少在中國市場是這樣的。個人認為至少是兩方面原因,壹方面是索尼大部分產品走的是高端產品,這對於壹直講究“性價比”的中國消費者是吃不開的,往往花高檔國產設備的價錢卻只能買到索尼低端或者是入門級的產品,而且國產設備的質量也不錯,又不搞專業或是發燒友,導致了市場萎縮。另壹方面索尼在能讓消費者接受的產品的引領力確實在下降,MP3興起後對MD、CD市場的沖擊,也可以說是索尼對其的“後知後覺”或“不屑壹顧”;PS、PSP系列產品前有微軟堵截後有任天堂阻擊,領先優勢不再明顯或是已顯頹勢;互聯網對於DVD及其後續產品的沖擊等等,都讓人感到索尼的力不從心。

中國朗*公司憑借著U盤的專利,吃老本了很多年,而索尼作為壹家成了70余年的老牌、王牌企業,又擁有多個系列產品的世界第壹臺,而且又作為世界五百強常駐企業,他的 科技 水平或者是技術儲備的底蘊是不可估量的,有些東西屬於商業機密或者是戰略意圖,他們也是不會對外大肆宣揚的,也許要很多年以後才能看出來。

現在我們壹直再說華為怎麽強怎麽棒,也許在個別領域確實超過了索尼,但終歸與索尼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中國企業要想超過索尼,任重而道遠。

只要是壹個廣子就可以概括了。沒有哪個公司可以在所有領域都有涉獵(賈躍亭如果成功也算壹個),蘋果的成功也就是幹了那麽幾樣事情。而索尼是全方面的存在

Sony曾經有多強大,這麽說吧,當年很多企業要跟Sony買專利權才能生產產品,妳說他強不強,但是,那只是曾經。Sony是很多行業標準的制定者,比如錄像帶時代的VHS格式錄像技術,CD時代的光盤標準,以及曇花壹現的MD格式錄音技術,顯像管時期的特麗瓏技術等等等等。Sony曾經是電子行業巨頭,壟斷者技術領域的大多數專利,產品線從硬件像軟件延伸,Sony擁有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之壹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擁有世界版權最多的片庫。Sony還擁有世界三大唱片公司之壹的Sony&BMG唱片集團。從 娛樂 行業來說,從硬件到軟件,Sony都非常龐大,曾經隨便妳叫得出名字的歐美歌壇巨星都是Sony唱片旗下,比如邁克爾傑克遜、瑪麗亞凱莉、席琳迪翁……硬件方面Sony還擁有世界銷量最大的家用 遊戲 機play station系列,從ps到ps4,Sony都幾乎壟斷著家用 遊戲 機市場,硬生生逼垮了sege公司,打得任天堂毫無還手之力。Sony無疑曾經是電子行業和 娛樂 行業的巨無霸。然而Sony膨脹了,以技術立身的Sony在新世紀來臨之後過於狂妄自大,忘記了技術應該迎合消費者而不是妄圖控制消費者,Sony雖然強大但還不可能統治消費者的思想。進入21世紀,Sony頻頻出現翻車,從傳統優勢項目的電視機、影音系統、隨身 娛樂 設備等多個方面妄圖控制行業標準而不被其他公司買賬,紛紛被三星、蘋果甚至諸多國內企業超越。在影視音樂制作方面又錯失很多契機,比如漫威從蜘蛛俠開始Sony本可以繼續輝煌讓漫威宇宙在Sony盛開,結果現在連蜘蛛俠都叛逃了,sony的漫威宇宙只是漫威很小的壹部分。音樂方面措施了數字音樂的普及,被蘋果趕超,旗下藝人也雕零了。到現在看來Sony已經變成壹家平庸的公司,產品很難再現往日統治級的輝煌,雖然產品質量依然穩定,但是大多產品曲高和寡脫離消費現實,產品定價又過高,失去了中低消費階層,而在高端市場技術又跟不上,高不成低不就的不倫不類。最低谷時甚至靠出賣不動產來維持企業財務狀況……何其悲哀……日系企業在進入新世紀以後都沒落了,松下、東芝、日立等等曾經不可壹世的產業帝國,被崛起的韓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取代,還有美國的蘋果也讓Sony失去了大片江山,現在的Sony影響力甚至不如三星。好在Sony畢竟是壹艘大船,還有三千釘可吃,音頻和 遊戲 領域依然強勢,攝像技術領域還有壹定市場,但是和頂峰時期相比,實在不能用強大來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