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作為壹種面向廣大觀眾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具有很大的社會效果,“幫助現代社會的我們在混沌的現實中尋找澄明之路,以超越時代對立面的勇氣和力量對待生存和求索”。在經濟文化發展嚴重不均衡的當今社會,對傳統戲劇進行適當改良,使之更適應現代人的審美角度,從而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當下起到壹個豐富大眾精神世界的作用,是壹個重要的命題。對此,不少人提出,要讓傳統中國戲曲與“舶來品”話劇相互借鑒,相互促進,而相互借鑒的壹大前提便是辨析二者之間的異同。
眾所周知,戲劇之所以區別於電影電視這樣的演出形式,最主要是因為它必須依靠舞臺而存在。舞臺呈現在戲劇中占有極大比重,因此,下文將主要從舞臺呈現的角度分幾點探討話劇與戲曲的異同。 壹、藝術境界的追求
傳統戲曲追求的藝術境界是寫意而非寫實。與傳統的水墨畫壹樣,戲曲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追求“美”而非“真”。正是因為這種寫意的風格,是戲曲舞臺上幾乎不需要多余的表演道具。開門無須有門、騎馬無須有馬、坐轎無須有轎。千軍鏖戰、關山飛度,只需龍套的寥寥幾招幾勢便已呈現得淋漓盡致。演員依靠自身的程式化的表演與臺下觀眾的聯想和臆想,創設場景、展開情節、傳遞感情。
另壹方面,受西方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與現實主義影響,話劇,這壹從國外移植而來的戲劇樣式,追求的是與戲曲恰恰相反的藝術精神。在很長的歷史裏,話劇始終強調對現實的真實反映,力求再現生活真實的同時,揭示生活的真諦。舞臺上的表演者需牢牢把握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特征,找到適當的真切的表演形式,依靠舞臺上的各種的道具,通過肢體動作與臺詞來表現人物。總之,如果說戲曲是以“假”求真,那麽話劇就是以“真”求真。
當然,無論是戲曲還是話劇,都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都離不開虛構和模擬。無論是以“假”求真,還是以“真”求真,反映真實世界都是它們的最終目的。 二、藝術表演程式
戲曲自宋代形成以來已有千年歷史。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戲曲逐漸形成了其獨有的壹整套極其誇張的藝術程式,重視程式化的表演“技藝”。演員首先從師父那裏學到壹套固定的表演程式,再和所要表現的具體形象特點結合,將各種表演程式組合、轉化為具體的戲劇動作。戲曲舞臺動作是誇張和定型的,如“起霸”、“整冠”、“趟馬”、“走邊”等。這些動作技術性強,難度大。青衣、花旦,水袖飄然;花臉、武生,刀劍凜然。壹招壹式,若非經久苦練,絕難掌握,更談不上出神入化。除卻動作之外,戲曲的唱腔和器樂也有其固定程式。唱腔之獨特瑰麗,自不必多言。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戲曲表演程式之難,可見壹斑。
與戲曲不同,話劇以對話為主,雖然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但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臺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話劇沒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演員從生話中學會表演,相較於戲劇,更有反映現實的功能。同時,正是因為它沒有壹個標準,使得演員有了更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更加充分地展現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同壹部劇本,通過不同的演員來表演,可能給觀眾帶來截然不同的心理震撼與***鳴,這確實是傳統戲曲難以實現的。
但是,戲曲的美,是附麗於程式之上的。在所謂的現代化、現實化過程中,戲曲絕對不能拋開它程式化的基本屬性。事實上,程式的固定性並不影響戲曲之美,甚至戲曲觀眾對程式往往越熟悉越喜愛。“史詩的偉大,在於它依靠的不是懸念”,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戲曲好比是壹部偉大的史詩——觀眾可能熟悉它的每壹個動作,每壹句唱詞,卻依舊喜愛甚至是沈迷於它。對於舞臺藝術來說,觀眾的喜愛才是它存在的最大價值。 三、觀演關系
近代戲劇觀演關系的壹大特點就是臺口處有壹堵看不見的墻——“第四堵墻”,隔開了演員和觀眾。演員必須學會當眾孤獨,只管自己,不管群眾的反應。這壹特點在話劇表演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在這樣的觀演關系中,演員處於中心地位。
話劇的文學性很強,欣賞話劇主要是欣賞其思想內容。戲劇的演出過程有整壹的連續性,不容許無端中斷、更不能插入與劇情無關的內容。觀眾提前買票進入劇場,按號入座,觀看時不宜做與觀劇無關的事,甚至鼓掌也只適合在幕間和演出結束後,以免幹擾演出。事實上,話劇形成之時,常常是宗教儀式的壹個組成部分。宗教儀式是莊嚴肅穆的,參加宗教儀式的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贊頌神的偉大,在觀看表現神的偉績、聖徒心歷路程的戲劇時,同樣懷著崇敬的心情。這時,戲劇演出處在壹種精神上的高位置,觀眾處在壹種精神上的低位置,觀眾的心態視角是仰視的。後來的戲劇雖然脫離了祭祀的宗教氣氛,但這種仰視的心態視角卻帶著祭祀儀式的痕跡保留了下來。
(2)
戲曲的觀演關系傾向於觀眾中心制。觀看演出時無甚拘束,可以做與觀劇無關的事,也可以隨時表示對演出的喜惡甚至幹涉演出。這雖然反映了戲曲形成之初作為百姓娛樂活動的本質與舊社會戲曲表演者地位之低下,讓人不禁感慨萬千,但是喝彩叫好或是賞戲同時小酌壹壺,已然成為戲曲文化的壹部分,時至今日,也無法評判其優劣與否。
總之,戲曲和話劇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各有其優缺點,各有其審美價值與社會價值。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壹個不間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二者仍應保持其獨有的舞臺呈現形式,不失其本質,為促進人民文化生活的不斷繁榮而貢獻出壹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