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蜀書·關羽傳》的字數,雖比同卷張飛(780字)、馬超(660字)、黃忠(250字)、趙雲(370字)等傳的字數要多,但也只有950個字,仍嫌太少,其許多重要史實不詳,需要辨析鉤沈,以便顯示其生平業績。
關羽是三國蜀漢壹員主將,其生卒年不詳。據《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記載:劉備卒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年63歲,故當生於東漢延熹四年(161年)。東漢中平元年(184年),黃巾大起義,劉備在家鄉涿縣(今河北涿州)聚眾起兵時24歲。關羽本河東解縣(今山西解縣)人,亡命涿縣。他與張飛正於此時投靠劉備。史稱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可知關羽比張飛年長,而關、張二人又“兄弟事劉備”。古人相知,壹般以年長為兄,年少為弟,而且關羽隨劉備周旋,“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劉、關皆重儒家倫理,當時並非君臣,若非關羽小於劉備,上述情況似不合當時禮儀。古人以20歲成人加冠,稱為“弱冠”,以體未壯為弱,後沿稱年少為弱冠,準此,20歲以下皆可稱年少。張飛投靠劉備參戰,當不會小於17、8歲。那麽,關羽比張飛年長數歲,而又小於劉備,他投靠劉備時當在21、2歲左右。若依22歲計算,關羽大約生於東漢延熹六年(163年)左右,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隨劉備征戰約35年,卒時年約57歲。
劉、關、張三人,關系不同尋常。據史載,劉備“於鄉裏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又說:劉備“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離曹營奔劉備時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死,不可背之”。關羽身亡後,魏國君臣曾料劉備是否為關羽報仇而伐吳?劉曄曾說:“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由上可知,劉、關、張三人的關系,如同父子兄弟之情深義篤。
東漢中平元年(184年),劉備在涿縣起兵後,從校尉鄒靖討黃巾有功,除安喜尉。關羽為劉備屬下,時年約22歲。初平年間(190—193年),在鎮壓黃巾大起義中,關東諸將“務相兼並,以自強大”。初平二年(191年),河北公孫瓚派田楷、劉備攻占青州有功,以劉備為平原相(職同太守)。關羽為備別部司馬,統部曲,時年約29歲。興平元年(194年),曹操攻徐州牧陶謙,劉備救謙,謙益以4千兵,劉備遂去田楷歸謙,謙表為豫州剌史,屯小沛(今江蘇沛縣)。同年十二月,陶謙病篤,謂別駕糜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外也”。謙卒,竺率州人迎劉備領徐州。關羽為其部屬,時年約32歲。
建安元年(196年)夏,袁述攻劉備爭徐州,備使司馬張飛守下邳(徐州治所),自率關羽等拒術。備敗,降於呂布,布以備為豫州剌史。同年冬,袁術遣步騎3萬再攻備,布救備。稍後,備勢力強大,布反攻備,備敗走歸曹操,操以為豫州牧。建安三年(198年)12月,劉備從曹操破擒呂布後還許昌。曹操拜劉備為左將軍,又拜關羽、張飛皆為中郎將。關羽時年約36歲。建安四年(199年),劉備離曹操東走,襲殺操徐州剌史車胄。《三國誌·蜀書·關羽傳》記:劉備使關羽守徐州州治下邳,行太守事。劉備為豫州剌史,領兵還駐小沛。王忱《魏書》則說劉備以關羽領徐州剌史。劉備曾先後領徐、豫二州牧,極欲控制徐、豫二州,此時既殺徐州剌史車胄,以關羽為徐州剌史,因駐徐州治所下邳,兼行下邳太守事,以便控制徐州,這種可能性較大。關羽時年約37歲。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東征劉備,備敗投袁紹。操軍攻破下邳,俘關羽,“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同年四月,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操遣張遼、關羽為先鋒擊良,羽斬良於萬軍之中。操拜羽為萬壽亭侯。關羽時年約38歲。此後不久,關羽從曹營投奔劉備。同年秋,劉備以袁紹非霸業之主,陰欲離去,假以南聯劉表為名至汝南。曹操遣大將蔡楊擊備,為劉備、關羽等所殺。
建安六年(201年)秋,曹操擊敗袁紹主力後,親率大軍攻劉備於汝南。關羽隨劉備南下,依荊州剌史劉表。劉表為劉備“益其兵,使屯新野”。關羽隨劉備至新野,時年約39歲。建安七年(202年)秋冬之際,劉表派劉備北上畧地,關羽隨軍至南陽郡葉縣曹操所轄地。曹操派大將夏侯敦、於禁拒劉備軍。備與關羽等佯退設伏,大敗曹軍。關羽時年40歲。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為劉備制定了以荊益二州為根據地,建立蜀國,內修政理,南撫夷越,東聯孫權,待機從荊、益兩地北伐中原,以實現統壹的政畧和戰畧方針。關羽時年約45歲。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曹操卒大軍南征劉表。劉備由樊城南下,別遣關羽率水軍萬余人,乘舟船百余般,原準備在南郡治所江陵(今湖北江陵縣)會師。曹操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率輕騎5千日夜急追,並先占領江陵。關羽只好率軍濟漢水(古稱沔水)與劉備軍合,恰遇劉琦(表長子)軍萬余人,同至江夏郡治所夏口(今河北武漢市)。關羽時年約46歲。同年冬,經赤壁之戰後曹操敗回北方,臨行派樂進守襄陽,曹仁、徐晃守江陵。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以阻擊襄陽南下援軍。曹操汝南太守李通救仁,在江陵北面與關羽軍大戰。李通“下馬拔鹿角(古時壹種防禦工事,把樹枝削尖半埋地下,以阻止敵人進攻)入圍,且戰且前,以迎仁軍”。關羽時年約46歲。同年十二月,劉備占有荊州江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以關羽為湯寇將軍、領襄陽太守,屯駐江北。東漢時襄陽為縣,屬南郡。當時襄陽為曹軍占有,劉備新置襄陽郡使關羽遙領,這種安排顯然預示著關羽將擔當向北發展的重任。此時關羽約46歲。
建安十四年(209年)12月,曹仁從江陵退守樊城。孫權以周瑜領南群太守,據江陵。建安十五年冬,孫權以南郡資劉備,與其***拒曹操。劉備駐江陵,為關羽向北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建安十五年(210年)至十六(211年)冬,關羽向北徇地,曾先後與曹操所派守將樂進、文聘等戰於尋口(今河北鐘祥市西南)、荊城(今河北鐘祥市漢水東西岸),又與徐晃、滿寵等戰於漢津(指江陵北漢水下遊地區)。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劉備留諸葛亮、關羽、趙雲守荊州,自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關羽時年約49歲。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關羽向北擴地,與曹操襄陽守將樂進大戰於青泥。據韓康祖考證認為,以當時軍事形勢看,青泥不應在襄陽城西北30裏之青泥河,而實際上在今湖北鐘祥市南,此處距江陵約110公裏,距襄陽約90公裏。此說當是。此時關羽約50歲。這段時間關羽趁諸葛亮、張飛、趙雲在荊州,自己向北擴地,後來北伐時,在襄陽、樊城之南未遇抵抗,可見其向北有較大擴展。
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劉備在益州長期攻洛城不下。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偕同張飛、趙雲等率兵進益州。至此,關羽全權董督荊州軍政事。由此知關羽在蜀漢政權中的重要地位。關羽時年約51歲。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以劉備已取益州,欲圖荊州,遂擅署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關羽將其長吏盡逐走。權派呂蒙督二萬余人取三郡,三郡降。劉備率軍5萬至公安,遣關羽率3萬軍入益陽(今湖南益陽市)爭南三郡。孫權進駐陸口,為諸軍節度,使魯肅將萬人屯益陽拒羽。並召呂蒙急還助肅。此時曹操將兵伐漢中,劉備懼益州有失,與孫權和好。雙方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屬劉備。關羽時年約53歲。經過此次孫權爭奪荊州,關羽深知以荊州為戰畧基地向北發展的艱巨性,從而用三、四年時間,壹方面,加強荊州東部防禦,建築江陵南城;另壹方面,大量積聚軍資戰具,制造舟船,大練水軍,以便待機沿漢水北伐。據《吳錄》記載:“南郡(江陵)城失火,頗焚燒軍器”。呂蒙偷襲江陵,史言“孫權取羽輜重”。又說:“羽(江陵)府庫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前此,文聘曾“攻羽輜查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所有這此表明,關羽在北伐前曾在軍用物資上作了大量準備工作,故北伐五個月而軍需不乏。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二月,曹操在鄴,其丞相長史王必典兵督許中事。史稱:“時關羽強盛,京兆金祎見漢祚將移,乃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太醫令吉本……等謀殺必,挾天子以攻魏,南引關羽為援”。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十月,曹魏南陽郡守將侯音率吏民***反,執太守東裏袞,“與關羽連和”。關羽時年約56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劉備占領漢中,接著派孟達,劉封等占領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從西北沿漢水向東南直達荊州。同年七月,為配合劉備占領漢中後的戰畧布署,即打通漢中沿漢水與荊州相連,關羽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士仁守公安以防吳,親率大軍北上攻取襄陽、樊城,以完成將來從宛、洛爭奪中原的戰畧準備工作。曹操派滿寵、於禁率七軍助曹仁守樊城。八月,暴雨,漢水平地漲數丈,於禁、龐德等軍被淹沒。於禁投降,龐德被殺。曹操急召徐晃督大軍助曹仁解圍。又前後遣殷署、朱蓋等凡十二營詣晃助陣。徐晃待大軍齊集後,在樊城之北與關羽軍大戰。關羽軍主動從樊城稍退,但水軍猶據漢水。
十月,正當關心軍與曹仁、徐晃軍激戰之際,吳國違盟,孫權與呂蒙等密謀,乘關羽主力軍北上,偷襲公安,將軍士仁降。至江陵,糜芳降。關羽聞南郡失守,率輕騎南還。孫權以呂蒙為南郡太守,以陵遜為宜都太守(劉備以西陵即夷陵立)。十壹月,蜀漢宜都太守樊友棄郡走,陸遜擊降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權以遜為平西將軍,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軍。關羽至麥城(離江陵約40公裏),權先使朱然、潘璋斷羽歸路。十二月,關羽於襄陽臨沮縣章鄉(今湖北遠安縣東)被擒殺。時年約57歲。至此,蜀漢荊州軍覆滅,荊州三郡歸孫吳所占領。
蜀漢後主景耀三年(260年),追謚關羽為壯繆侯,“時以為榮”。據韓康祖考證,古繆和穆通用,“壯繆”類同嶽飛“武穆”。又雲:“考謚法,布德執義曰穆”。
(三)名將風采
魏文帝君臣皆稱關羽為蜀國“名將”。這種贊譽符合歷史真實嗎?回答應當是肯定的。曹操最著名的謀士郭嘉稱:“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2]魏國名臣程昱也說:“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也”。《三國誌》作者陳壽雲: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為世慮臣”。當時人常稱譽武將“為萬人之敵”,謀臣為“萬人之英”。這裏“萬人”乃多的概數,武將言其武勇膽識、武藝超群;謀臣則言其立國安邦,文武謀畧在眾人之上。曹魏謀臣劉曄更說:“關羽、張飛勇冠三軍”。孫吳名臣周瑜稱關羽“皆熊虎之將”。呂蒙數稱:“關羽實熊虎也”;“關羽素勇猛,既難為敵”;“關羽驍雄”。陸遜稱關羽為“當世雄傑”;關羽有“驍氣”。這裏所謂“熊虎”,虎為百獸之王,熊乃獸中之兇猛者,以此喻關羽乃武將中之佼佼者。所謂“雄傑”、“驍雄”、“驍氣”,都是指關羽具有名將的英氣、驍勇和風度。總之,上述諸人對關羽的各種稱道,表明在關羽身上體現了名將所應該具有的驍勇非凡、武藝絕倫、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和素質。
關羽的名將風采,集中表現在他同袁紹大將顏良的壹次戰鬥中。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北方兩大軍事集團袁紹與曹操在逐鹿中原時,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袁紹遣大將顏良攻曹操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今河南滑縣東)。曹操派張遼、關羽為先鋒,阻擊顏良軍。據《三國誌·蜀書·關羽傳》記載:關羽“望見(顏)良麾蓋(指大將征戰所乘戎車,設幛麾張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之圍”。陳壽這段有聲有色的記載,將袁曹兩軍主將對陣時,關羽所表現的雄傑、虎威、驍勇的名將風采形象,活靈活現在讀者面前。關羽“剌良”,顯然是用長戟或長矛,斬其首是用大刀。長戟、長矛、大刀乃是當時武將和兵士常用的武器。張飛也用長矛殺敵。曹操驍將典韋臨戰,“但持長矛撩戟”,或“好持大雙戟與長刀”。公孫瓚戰鬥,“自持兩刃矛”殺敵。三國稍後,前趙時隴上勇士陳安每戰“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近交則刀矛俱發,遠則左右馳射而走”。後趙將領冉閔“攻戰無前”,臨戰“乘赤馬朱龍,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
關羽在萬眾敵軍之中,斬上將之頭,如此英姿瀟灑,從容不迫,以致在後世武將中傳為佳話,多以關羽為榜樣。如東晉劉遐“忠勇果毅”,“值天下大亂,遐為塢主,每擊賊,率壯士臨堅推鋒,冀方比之張飛、關羽”。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威名甚重”,其部屬參軍薛彤、高進之二人,“勇力過人”,“身經百戰”,“時以比關羽、張飛”。劉宋孝建元年(454年)正月,豫州剌史魯爽反叛,名將薛安都奉命征爽。臨戰,安都“躍馬大呼,直往剌之,應手倒……爽世梟猛,鹹雲萬人敵,安都單獨直入斬之而返,時人雲關羽斬顏良不是過也。”南朝陳太建五年(573年),陳明徹率大軍北伐,攻北齊秦郡(今江蘇六合縣)。北齊派大將尉破胡率大軍10萬增援,其前鋒兵精,“有西域胡,妙於弓矢,弦無虛發,眾軍憚之”。明徹謂名將蕭摩柯曰:“若殪此胡,則彼軍奪氣,君有關、張之名,可斬顏良矣”。摩柯飲酒畢,騎馬沖齊軍,西域胡“挺身出陳前十余步,彀弓未發,摩柯遙擲 銑,正中其額,應手而仆。又斬齊軍前鋒大力十余人,齊軍退走”。北魏楊大眼、崔延伯“為諸將之冠”,號稱“國之名將”。大眼身為將帥,常身先士卒,“沖突堅陳,出入不疑,當其鋒者,莫不摧拉”。“當世推其驍果,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魏晉南北朝時期,類似上述將領***有13人。他們戰鬥意氣風發,勇猛異常,武藝過人,時人以名將關羽相類,表明關羽戰鬥作風對後世的影響,以及後世武將對關羽的崇拜。
關羽並非只有壹般名將英勇戰鬥的作風,以及武藝超群的素質,而且具有指揮大型戰役的能力。此點,試以關羽的北伐為例證。關羽在全面負責荊州軍政事宜後,為了待機北伐,經過周密考慮,作了三方面的準備工作。第壹、為了防備吳國進攻,大築江陵城,將其建成內外套城,形成堅固的兩道防線。第二、除積聚糧食軍用物資外,大造舟船,操練水軍,以便北伐時利用漢水步、騎、水軍聯合作戰,以加強戰鬥威力。第三、聯合魏境反曹勢力,作為內應,以便北伐時擴大聲勢。如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對許昌少府耿紀起兵的援助;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與南陽守將侯音起兵的聯合,皆屬此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關羽臨北伐前,除增兵加強公安、江陵的防備外,又在公安、江陵附近沿江置“屯候”,以便隨時偵察吳軍功向。實際上,對吳國形成沿江屯候、公安、江陵內外套城四道防線。而且江陵距樊城前線只有180公晨,當時輕騎壹日壹夜行300裏,只需壹天多就能趕回。在關羽看來,對吳國的防範,可說是萬無壹失了。
關於北伐戰略戰術布署,可以分為五點:第壹、這次北伐的戰略目標,乃是奪取曹魏在荊州北部的兩個據點襄陽、樊城,以便作為將來北上宛、洛的基地;第三、襄陽在漢水與淯水合流處的北面,樊城在襄陽沿漢水上溯的9公裏處,兩城皆依傍漢水,故決定秋季雨水季節北伐,可以充分利用漢水發揮水師的優勢;第三、集中優勢兵力圍殲襄、樊守軍,尤其是曹仁在樊城的主力守軍;第四、致函漢水上遊的劉封、孟達,請其派兵從西北面支持,使樊城兩面受敵;第五、派小股遊軍北進,威?#123;許昌,以動搖襄、樊守軍。
戰爭開始後,關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親率大軍圍曹仁於樊城。曹操先派汝南太守滿寵援助曹仁,又遣於禁等七軍助仁。八月,暴雨,漢水平地漲數丈,於樊七軍和曹仁別部龐德軍被水淹沒,於禁、龐德避水登高堤上。關羽利用強大“舟兵”,乘大船攻擊,四面放箭,戰鬥異常激烈,從早晨戰至日中,於禁勢窮投降,龐德被俘殺,***俘曹軍3萬余人。關羽消滅了於禁援軍後,圍禁城數重,內外斷絕,樊城糧食將盡,危在旦夕。又遣別將圍曹仁別帥呂常於襄陽,以阻止其援救樊城,並迫使曹魏荊州剌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
關羽先派遊軍北上潁川郡郟縣(今河南郟縣)地區活動,此地離曹魏都城許昌(今河南許昌市東)約75公裏,當時輕騎兵壹日便能到達。於是,北方震動。十月,弘農郡陸渾縣(今河南嵩縣北,離洛陽約60公裏)民孫狼以吏民反役“作亂,殺縣主簿,南附關羽”。羽“授狼印,給兵,還為寇盜,自許昌以南,往往遙應羽,羽威震華夏”。曹操“以漢帝在許,近賊”,“議徙許都以避其銳”。經蔣濟等勸止。曹操急派徐晃督大軍助仁,以解樊圍。又派趙儼以議郎參曹仁軍事。關羽派別軍屯樊城之北五裏的偃城,以阻擊徐晃援軍。徐晃因“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遂前至離偃城西北十裏的陽陵陂屯營,猶豫不進。曹操又派將軍徐商、呂建等助晃。此時,曹魏群情洶洶,皆以為曹操如不親征,曹仁、徐晃等必敗。曹操自洛陽南下,欲親征關羽,駐軍摩陂(在郟縣東南)。此處距許昌45公裏。曹操駐此,實際上壹則為鎮懾北方,捍衛都城安全;再則遙控襄、樊前線戰事。曹操駐軍摩陂後,又接連遣殷署、朱蓋等十二軍詣晃助陣。仍恐徐晃等軍為關羽所破,又密令駐守在居巢(今安徽銅城縣南)防吳的張遼軍,以及袞州剌史裴潛、豫州剌史呂貢等率軍趕救曹仁。當各路援軍陸續前至,在樊城北雙方壹場大戰後,軍事形勢逐漸向對關羽軍不利方向發展。關羽當機立斷,決定有計劃地主動撤退。先從偃城退至樊城北面的圍頭、四冢屯營,然後又利用漢水舟師撤樊城圍,退至襄陽。正當此時,江陵、公安失守。
在五個月北伐戰爭中,關羽按照預定謀略,利用漢水以步、騎、水師聯合作戰,重點圍困襄、樊,阻擊援軍,並派遊軍北上,聯合反曹勢力,從而使北伐軍壹直處於主動地位。曹操先後派滿寵、於禁、徐晃、趙儼、徐商、呂建、殷署、朱蓋、張遼、裴潛、呂貢等***11人(將領7人,參軍1人、剌史2人、太守1人),其中除張遼、裴潛、呂貢等軍因關羽撤圍未到樊城外,其余8人都參加了樊城戰役。於禁七軍被關羽所俘3萬余人,加上死亡逃散的,當不下4萬人,每軍在5千人以上。徐晃同夏侯淵以重兵守漢中,夏侯淵戰死後,徐晃率重兵屯宛,當不下萬人。殷署、朱蓋等12軍,殷署壹軍為5千人,其余11軍仍以每軍5千人計,徐晃、殷署、朱蓋等軍***約7萬人。曹仁、呂常所領樊城、襄陽守軍,當不下1萬人。曹魏方面,最後階段守軍和援軍,總***大約有8萬余人。關羽荊州軍大約總數5萬人,除留守後方外,北伐主力軍約有4萬余人。以此前後對抗曹軍12萬,中期以後對抗曹軍8萬余人。在戰鬥中,俘降其將領1人,剌史、太守各1人,俘殺其將領1人,消滅曹軍主力近4萬人。而關羽荊州軍無論進攻或撤退,都按預定謀略進行,井然有序,無重大傷亡。應該說,其戰績是顯著的。
就北伐整體戰局而論,這不是壹次尋常的戰役,因為曹操親至摩陂坐鎮指揮,調兵遣將,同關羽交鋒的將領如曹仁、於禁、龐德、徐晃等都是其手下第壹流名將。而且關羽又是在劉封、孟達等援軍不到,以寡不敵眾,孤軍奮戰的形勢下指揮的這場戰役。盡管為此,關羽面對強敵,無所畏懼,既按預先謀略,並發揮其隨機應變的指揮能力。在北伐戰爭發展的三個階段:消滅主力援軍時,充分運用水軍的優勢;圍城阻援時派出遊軍北擾,並利用北方反曹勢力;在戰局趨向不利時,又主動撤退,因而關羽始終把握著戰爭的主動權,從而取得了壹定的戰績。所有這些表明,關羽不但具有真刀真槍實戰的非凡本領,而且是壹位具有指揮大型戰爭能力的名將。
關於關羽的敗亡,元代郝經曾詠詩說:“關羽祠前重回首,荊州底事到今爭”。這裏“底事”當指吳蜀荊州借還之爭,以及關羽由威鎮華夏而頃刻敗亡原因的眾說紛紜。前者姑且不論,而關羽敗亡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五點:壹、在襄、樊遭遇強敵,甚至曹操遙控指揮,不能盡快結束戰鬥;二、後方孫權違盟,親率超壹流統帥呂、陸二人乘機偷襲;三、關羽矜驕淩人,江陵失火燒軍器,又嚴責糜芳,助其臨陣投敵;四、劉封、孟達不和,未派援軍相助;五、在五個月長期北伐中,前有強敵,後遇偷襲,劉備、諸葛亮竟然始終未發壹兵壹卒相助。此點千載為人所不解。黃恩彤雲:“蜀之君臣,但喜其(羽)勝,不虞其敗”。呂蒙、陸遜“用奇兵而蜀不防”。曹操前後***遣徐晃等十二余軍以救樊城,“而蜀不聞遣將,增壹旅以援羽……豈非失事機也哉”。姚範也說:呂蒙“襲江陵”,陸遜“守峽口以備蜀,而蜀人(指劉備、諸葛亮)當時之疏忽如此。吳人之耽眈於荊州,而忌關羽之成功,不待智者而知,而當時(蜀君臣)若付之度外……蜀之謀士,當不若如是之疏,陳氏(壽)或不能詳耳”。黃、姚二人都認為,關羽失敗主要責任在劉備、諸葛亮不派援兵,我基本同意此說。
《隆中對》把荊州作為蜀國北伐中原的壹個戰略據點,忽視了“荊州在揚州上遊,關系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劉備、諸葛亮在夷陵之戰以前,對此始終無深刻認識,從而反復同吳國爭奪荊州,把蜀軍主力10余萬消耗在荊州戰場,劉備、關羽也為此喪命。故蜀國龐統、法正、趙雲,皆主張放棄荊州,集中主力北上爭奪雍、涼和關中,並有吳國為援,如此蜀國形勢當會改觀。既然劉備、諸葛亮未覺察其戰略計劃的錯誤,所以對吳國必全力爭奪荊州,毫無思想準備。他們把蜀漢兩大戰略據點之壹的荊州重任,只交給關羽壹人擔當,以壹人之智力,如何能對付魏、吳兩大敵對強國。而且,在關羽北代緊要關頭,又不給予壹兵壹卒支援。所有這壹切,皆源於《降中對》所包含的錯誤因素,未據政治形勢發展而加以修改。明乎此,再看前述關羽敗亡的五條原因中,最重要的是第五條。另外,第壹、二、四、五條,皆屬客觀因素,而非關羽的主觀力量所能克服。因此,我認為荊州的失守,主要責任不在關羽,而是蜀國戰略方針失誤造成的。關羽雖有壹定責任,但其忠於職守,以身殉職,應無所非議。
(四)人格魅力
劉、關、張三人情同父子兄弟,並“誓以***死”,後來諸葛亮又加入這個特殊的集團。當時人論及蜀漢興亡時,總是以這四人為代表。他們的出身和開始所走的道路,雖說不盡相同,秉性也各有別,但在人生和政治道路上卻走到了壹起,這到底是什麽原因呢?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可以說,他們是壹批在漢末戰亂當頭,憂國忘家,振濟蒼生的仁人誌士。也就是說,他們是壹批***赴國難的同道者。這個“道”就是削平群雄,平息戰亂,重建統壹繁榮的國家政權,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正是這個崇高的政治目標,使他們聚結在壹起,飽經風雨,而牢不可破。因此,從這個生死與***的集團行為出發,並結合關羽的個人言行,才能對其人格魅力有深切的認識。
劉備的文武才略,當時人評價極高。曹操說“夫劉備,人傑也”。又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指備)與操耳,本初(袁紹)之徒不足數也”。郭嘉、程昱也說:“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周瑜、魯肅皆認為劉備“天下梟雄”。廣陵太守陳登稱:劉備“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當時群雄逐鹿中原,劉備在他們心目中聲望頗高,且深受尊崇。興平元年(194年),徐州牧陶謙病篤,謂別駕糜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卒,劉備推讓袁術。廣陵太守陳登曰:“公路(術)驕豪,非治亂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北海相孔融也勸說:“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敢,悔不可追”。可見他們都認為劉備憂國忘家,乃治亂之主。陳登等遣使告袁紹雲:“州將殂殞,生民無主……輒***奉故平原相劉備府君以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歸”。袁紹答曰:“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劉備助曹操敗亡呂布後,曹操表劉備為左將國,“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建安四年(144年),當劉備離曹營依袁紹時,紹親自去鄴二百裏,迎接劉備。史載:“備歸紹,紹父子傾心敬重”。建安六年(201年),劉備歸劉表,“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這些霸主何以為此敬重劉備?我想除了他的才略外,其躬行仁義,為人心所歸,應該是壹個重要原因。劉備少時師事同郡大儒盧植。植少與鄭玄同師通儒馬融。當時人曾說:“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幹也”。範曄在《後漢書·盧植傳》贊曰:“風霜以別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則盧公之心可知矣。……君子之於忠義,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這是說,盧植身處亂世,無論遇到何種情況,都不違背忠義。盧植不僅品學兼優,而且“深達政宜”,“才兼文武”。他先後任太守、侍中、尚書、北中郎將等軍政要職,業績卓著。劉備有幸在少年時代投身到盧植這樣壹位誌、學、才氣俱臻上乘的名師門下,所受儒家思想熏陶教誨,對其壹生影響不可低估。劉備後來在領豫州和徐州牧時,“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見,治亂之道悉矣”。劉塤《隱居通議》卷24稱:“此數語甚偉,非唯可見先主君臣論治之懿,亦因是知先主與元方、康成周旋,固有得於儒學之論,豈止專於武略而已哉”:元方父陳寔及弟季方,皆有盛名。陳寔“德冠當時”。陳登曾說:“夫閨門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陳元方父子”。鄭康成“經傳洽熟,稱為純儒”。他整理儒家著作,“括囊大典, 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鄭康成在誡子書中反復強調:“勗求君子之道”,“以近有德”;“顯譽成幹僚友,德行立於已誌”。孔融深敬康成,稱其為“仁德之正號”。通過盧、陳、鄭三大名儒的教誨,使得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