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請問溫州有什麽有名的橋嗎,急用急用,最好有些歷史的

請問溫州有什麽有名的橋嗎,急用急用,最好有些歷史的

溪東橋

溪東橋:為木拱廊橋結構,位於泰順泗溪鎮東鎮,因為地處東溪的上遊,當地人又稱“上橋”。溪東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橋長42米,廊屋高10米,凈跨31米。橋由二層***骨相貫而成,由九節拱骨並排與另壹層八節拱骨貫穿搭置,自成穩固的梁架。在拱內又置三角形木架,加強橫向力的作用。為了保護拱骨和梁柱,防止風雨侵蝕,兩側都裝有風板。兩端拱趾各自支撐在橋臺上,橋臺用花崗巖塊石磊築於兩岸山崖之上,兩頭通道均有石踏跺。梁架上建長廊式橋屋15間,當中三間高起為樓閣,兩頭翼角飛挑。盤龍臥虎,鬥角繞雲,青龍翹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是泰順造型最佳的木拱廊橋之壹。

該橋橫跨東溪之上,故稱溪東橋,中為三間高起樓閣,兩頭翼角飛挑,似盤龍臥虎,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橋下溪水清澈見底。橋的壹側是壹抹遠山,近處是兩座較高的山峰,壹曰獅子峰,壹曰將軍峰。據當地人說,此橋及周圍的環境正處於“將軍逗獅”的風水寶地。在遠山的襯托下,溪東橋更顯的秀美,輕靈。

北澗橋

北澗橋座落於上橋村的東、南、北三溪匯合處的古渡口。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1年),嘉慶八年(1803年)重建,橋長51.7多米,寬近6米,高11.22米。位於泗溪上橋西北,相距有1公裏,橫跨北溪,故稱“北澗橋”,村以橋得名,其結構、造型與上橋相似,橋面呈曲拱狀,上建橋屋數十間,正中三間突起成二重疊檐,四翼高翹呈大鵬展翅之狀;橋頭兩側各建有廂房數間。整座大橋青磚碧瓦,雕梁畫棟,漆色丹朱。橋頭翼側石階處有千年古樟壹棵,暮色蒼茫下,樹陰避天,香味彌遠,襯托著北澗橋分外肅穆典雅。

北澗橋周圍環境幽美,兩條溪水在橋邊匯合。溪水清澈見底,溪水上還有壹條用石梁搭起的小石橋,接以步。每當溪水上漲之時,小石橋就會淹沒於水下。沿著溪岸,壹條小路將人引向橋頭和村子。兩株大樟樹立於橋頭。較粗的壹株直徑有兩米多。這兩株樹都有上千年的樹齡了。大樹的虬根牢牢抓住橋基周圍的土石,保其經受了數百年風雨的侵蝕而無大礙。由遠處沿小路向北澗橋走來,兩株大樹茂密的樹冠就像老翁的須發輕輕撫掩著古橋及周圍古樸的民宅,若隱若現。橋頭的壹條石板小街是整個村子的中心。壹邊是廊橋,壹邊是民居。廊橋山花的飛檐與民宅的屋檐犬牙相錯在小街之上,自然形成了風雨街道。橋頭及屋檐下很適宜地設置了壹些石凳木椅,人們可隨意找到休息的地方。村民無事時便在橋頭休憩,談天說地,買賣交易。

北澗橋在修建之初,就考慮到了與鄰近建築的結合。這壹點可以從橋與建築的連接上看出:橋柱上預留了榫口與建築相接。橋的造型如民風壹般古樸,沿著結構的走勢呈“八”字形。橋面上四列方柱,上覆青瓦屋頂。兩端山花為歇山造型。橋的中央起重屋,也是歇山頂。斜脊起翹很高,因此顯得十分輕盈。結構部分用油紅漆木質擋雨板封口,以免風雨侵蝕。整個橋體結構合理,比例勻稱,灰瓦紅身,與青山碧水相輝映,就成了壹幅風景畫了。

薛宅橋

薛宅橋,位於三魁鎮薛宅村,系貫木拱廊橋,始建於明正德七年(1512),後多次重建都毀於水患;現橋建於清鹹豐六年(1856),橫跨錦溪,古名“錦溪橋”。全長51米,寬5.1米,單跨29米,離水面高10.5米,單檐。該橋拱矢斜度較大,建橋屋十五間,橋頭坡度30多米。《中國橋梁史話》有載。

旗峰橋

旗峰橋,位於翁山外洋,系石拱木廊橋,建於民國13年,石拱木廊橋,長22.58米,橋屋寬4.35米,橋屋高4.4米,跨徑14.2米。  旗峰橋三面環水,周邊環境優美,適合野營。順旗峰橋的下遊約百米就是著名的三重漈景區的金鐘潭瀑布。

霞光橋

霞光橋,位於橫坑鄉華洋村,為石拱木廊橋,始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鹹豐二年重建,同治十三重建。橋屋長17.26多米,跨徑13.20米,橋面寬4.42米。橋屋高425,拱卷高730,七間,二重檐。

敦頭橋

墩頭橋,位於柳峰鄉墩頭溪上,系木平梁廊橋 始建年代不詳,脊檁上記為清道光十二年重建。長16.36米,寬4.49米,跨徑8.70米,離水面高1.60米,東西走向,周圍保存有壹片古代民居建築。東橋頭建有防火山墻,主體為磚石結構,磚砌法為壹順壹丁式。橋屋面闊七開間,32柱,梁架為擡梁式。屋脊壓塊磚,為仰合瓦頂。兩層擋風板,在上層擋風橋上設望窗。橋身用九根大木橫架,平梁直徑35厘米不等。有橋碑,年代記載部分已破損。(攝影 鐘曉波)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光陰流逝,歷史的腳步不曾停歇。人生多艱,歧路難行,但還是擋不住人們奔走的腳步。在大山中的鄉間小路上,從古至今,留下了多少行色匆匆的身影?古道悠悠,承載著深厚的行路文化。泰順著名古道“桐山大道”上的墩頭橋和普賓橋無疑是古道文化的重要載體。

墩頭橋位於柳峰鄉壹個多姓雜居的村落中,在廊橋的周圍至今還存留有大量商業建築,訴說著當年人氣的興旺,商業的繁華。時至今日,墩頭橋和老街雖已清冷下來。但當年的商業氣息猶存,坐商和行商文化已滲入這裏的壹磚壹瓦。

與墩頭橋同處“桐山大道”上的雅陽普賓橋,建造時曾得到泰順、壽寧、桐山、平陽、柘榮等五地群眾的捐助。橋梁竣工後,還有壹部分捐助款未用完。於是又在橋頭建了壹座茶亭,顧人燒茶給路人免費飲用。在廊屋的老店鋪中,我們遇到了大半生以挑擔為營生的付大程老人。他今年已八十四歲,十六歲時開始為奔走於桐山、泰順兩地的行商挑擔。挑擔人必須具有非常好的體格,從桐山出發要壹天壹夜才能到達羅陽。中途只能在路亭中歇息幾分鐘,喝些山泉水。到了普賓橋後,就在橋屋內買幾塊米糕吃,去茶亭喝兩碗茶。他們肩上的貨物必須按時趕到羅陽,以免誤了羅陽店鋪的老板用這些鮮貨上早市。挑擔人幹的是長途跋涉的體力活,他們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從墩頭橋、普賓橋上經過的,在這條古道上行走的不僅僅是商人和挑擔人,還有求取功名的士人、藝人、政府官員、江湖術士、遊醫、乞丐等等,構成了行路文化歷史長卷上不同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