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成TPP協議的主要原因是:
在全球經濟動蕩、美國經濟疲軟、全球增長重心“東移”的背景下,力推TPP不僅反映了全球經貿格局的平衡變化,也凸顯了美國以TPP為杠桿撬動“太平洋世紀”的野心。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崛起沖擊了以美國為首的全球權力格局。尤其是近年來,亞太地區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建立了許多經貿聯盟,包括A PEC、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東盟、太平洋島國論壇等等,總人口和G D P均居世界第壹。其中,壹個PEC經濟體的經濟總量和貿易額分別占全球的43%和54%。
美國和亞洲的貿易和資本交流最為密切。僅2007年,美國與太平洋彼岸的貿易額就達到1萬億美元,美國貿易的四分之壹來自東亞。然而,近年來,中國強勁的經濟也使其他亞洲經濟體從西方需求轉向更加依賴對中國的出口。2009年,15東亞峰會明確將“10+3”機制作為實現東亞長遠目標的主要載體。2010,中國-東盟自貿區啟動,日本、韓國、印度、新西蘭與東盟自貿區談判基本完成。“10+3”的區域內貿易已占所有國家對外貿易的58%,比NAFTA高出近3個百分點,而美國則脫離了上述進程,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因此,重返亞太,塑造以美國為中心的貿易格局,進而主導亞太經濟合作的未來,是美國戰略的新方向。2006年,美國提出亞太自由貿易區(FTA A P)的構想,以進壹步實現貿易自由化,而TPP是美國實現FTA A P構想的核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