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最後壹個七天就是尾七。
從死者卒日算起,喪家每隔七天就要舉行壹次燒紙祭奠,***有7次,俗謂“燒七”。壹般是“三七”、“五七”比較重要,親朋也要送來些紙、燭。
舊俗以為人死後其魂魄猶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陰魂要回家壹次,具體時間由道士推算。屆時,喪家把香燭酒食擺好,在地上鋪壹層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檢驗死者回來的足跡。
用壹竹竿壹根,隔壹尺貼紙錢壹張,立在門口臺階上或插於死者落氣之屋的房檐下,據說陰魂見此就會進屋。用土罐裝壹煮熟了的雞蛋置於房屋角,以此賄賂殃神(俗稱雞腳神),讓死者鬼魂在家裏多待壹會兒。
擴展資料:
人死後,每隔七天做壹次佛事,設齋祭莫死者,依次至七七四十九天而止。燒七之俗南北朝時就已流行。自古以來,燒七成為喪葬禮儀中的壹俗,喪家逢七舉行道場功德,為亡者修福,俗信可以超度亡魂,使之免入地獄。其活動頗多,而且有簡易與隆重之分。
“壹七”,即人死後七日,喪家舉行隆重儀式,設靈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燒紙箱焚楮鏹,請僧道誦經、拜懺。
“二七”,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祭奠,燒紙楮,請道士誦經等。
“三七”,亦稱“散七”,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稱謂,或上墳焚香接亡靈回家,家中設奠。
“四七”,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焚紙楮進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儀尤重,這天,喪家舉行祭奠,焚楮燒紙,請僧人、道士放焰口。親友也攜紙錢、錫箔元寶(也有送現金)助祭,喪家要辦酒席招待。
有的紮紙紮,焚祭亡靈,紙紮有樓閣房宅,內置錫箔元寶;有金山、銀山,山上飾草木鳥獸,祭禮時,將這些紙紮拿到墓前焚化。有的這天出嫁女兒挑酒食回娘家祭奠,還要請僧道念經,稱“施飯盒”。
“六七”,祭奠壹般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焚紙楮祭奠。
“七七”,又稱“滿七”, “斷七”,祭過此七,燒七即完成。喪家舉行隆重祭奠,親均來焚楮紙,也有到墳前拜祭的。祭畢,孝子燒孝鞋、喪杖等物,並撤掉靈堂。此日,請僧道建壇祭禱後,燒七禮儀已盡,故也稱“盡七”、“封七”。
“七七”後,孝子才可“弟頭”、“修面”和到親友家作客。
百度百科—頭七
百度百科—燒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