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財務報表失真的表現

財務報表失真的表現

如何識別財務報表是壹個復雜的命題。識別財務報表的過程不僅是識別財務報表中可能存在的虛假性的過程,也是對財務報表進行深入分析的過程。財務報表分析的重要任務之壹是發現財務報表中被操縱的會計信息。看企業的財務報表,排除造成報表失真的無意因素,企業對財務報表的操縱也是盈余操縱的過程。我把財務報表不真實的表現分為兩類,壹類是純不準確,壹類是技術不準確。純粹的錯位更嚴重,這樣的錯位往往是災難性的;技術性不準確是指通過會計方法進行操縱,也可以理解為未按會計準則處理收入、成本、費用、資產、負債等問題。

第壹,純度不準確。

純不準又進壹步分為兩種情況,壹種是突發性不準,壹種是系統性不準。

(1)突擊不準確

突擊失準,具有偶然性和暫時性,往往是針對特定事件在特定時間發生的行為。表現在壹份人為編造的、對企業本身有利的報告上。這種形式比較低級,或者虛減,虛增資產,或者虛減,虛增費用,或者虛減,虛增利潤等。,但往往報表不平衡(分項之和不等於合計),賬表不符。

在向政府部門上報材料時,誇大企業的銷售收入和資產規模,如申請政府補貼,往往會出現上述情況;臨時向相關方提交材料,比如向我們的投資公司提交商業計劃書等等。

1.收入異常波動由於突然的變化,企業往往在調整收入的同時增加應收賬款,或者減少費用,增加應付賬款。有時候我們可以分析壹下,比如本期企業的銷售收入比去年增長了30%以上,而企業的應收賬款也大幅增長,而預收賬款增長幅度較小。不難看出,這壹時期企業收入的增長並不健康。預收賬款的減少意味著訂單的減少,應收賬款隨收入的大幅增加可能是企業銷售信用政策的變化。雖然不能直接說企業有造假,但首先要懷疑這種情況的存在。

2.核對關系不壹致資產負債表顯示本期長期資產增加了5000萬元,而現金流量表中購買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只有2000萬元。我們知道兩者之間的差額應該是正常情況下的未付金額,應該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為應付賬款的增加。如果應付賬款沒有增加,說明兩個表的勾對關系異常,懷疑報表不真實。

現金流量表上的數據與資產負債表上的數據密切相關。壹般情況下,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項目與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掛鉤;投資活動現金流量項目與長期資產的交叉核對;當然,籌資活動的現金流量項目與長期負債和權益掛鉤也有特殊情況。比如流動負債中的短期借款,就屬於籌資活動的現金流量。

3.未分配利潤的交叉核對壹般情況下,資產負債表上的未分配利潤與利潤表上的凈利潤之間存在這樣的關系:期末未分配利潤-期初未分配利潤=凈利潤。如果兩者金額相差較大,排除分紅等特殊原因,利潤表可能存在造假。當然也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收入翻倍,假設成本不變,那麽利潤翻倍。如果,為了不使上述公式的勾對關系出現異常,在未分配利潤增加的同時,資產需要增加或者負債需要減少,應收賬款通常會增加,那麽就可能出現上述的收入異常波動,具體變化有很多,這裏不做深入討論。

(2)系統誤差

系統誤差有壹個長期而特殊的目的。這種情況和突擊不準的很大區別是,企業不是為了壹時的目的而突擊造假,而是為了長期的特殊目的而行動。所以要了解企業的心理,了解企業粉飾報表的動機。

隨著會計電算化的普及,企業基本都使用財務軟件,減少了工作量和低級錯誤的概率。為此,企業往往會為不同的用戶設計多套電子賬套。這種情況下,造假手段隱蔽,單純從報表上很難發現造假痕跡。

1,全面了解企業(1)企業外部環境。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企業的外部環境包含很多內容,如宏觀層面的宏觀經濟形勢、利率政策、匯率政策、政府政策等;行業層面,包括行業競爭態勢、行業發展前景、行業現狀等。,從更符合財務報表的角度來看,行業信息可能更重要。因此,我們不得不將財務指標比率與可比公司進行比較,以發現異常波動。

在眾多的財務指標中,最重要的指標之壹就是企業的毛利率,企業毛利率的高低與企業的行業地位有很大的關系。當然,如果與行業平均水平偏離較大,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然而,這裏也有壹個問題。可比公司數據和行業數據的來源除了來自上市公司和行業協會,其他方面可能比較難,所以也存在我們投資的目標公司沒有可比數據的情況。

(2)內部非財務信息

內部非財務信息的範圍也很廣,如企業股權結構、企業領導層、R&D團隊等。我們知道,財務報表是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總結,其數據來源於企業的日常業務,是事業。顯然,如果不認真了解企業的日常業務,我們對財務報表的理解和判斷就可能出現偏差。

知道了以上業務環節對應的主體,也便於我們了解企業在進行系統造假時,各個業務鏈條中同步造假需要的主體。

2.企業虧損內幕我們有時會遇到這種情況:公司報表顯示年度虧損,但公司註冊資本從成立時的幾十萬元增加到幾千萬元,增加的註冊資本由原股東以貨幣資金投入,而不是引入戰略投資者;或者企業註冊資本沒有大幅增加,但企業欠股東的錢很多。那麽,為什麽企業的股東,尤其是自然人股東,在企業虧損很大的情況下,還繼續經營,甚至大量借錢給企業呢?

那麽我們是否應該懷疑企業是否真的在虧損呢?通常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知道,在成立初期,為了完成快速的資本積累,可以說基本沒有不做假賬、不轉移財產、不逃稅的情況。通常,企業的做法如下:

(1)隱性收入,多欄成本

壹般的小企業,尤其是家族式企業,特別喜歡隱瞞收入,多列成本。通常不需要開發票的業務收入直接進入個人腰包,但相關成本仍列在賬面上,或者在驗收企業產品時,減少驗收產品數量,從而增加產品成本,這樣就會造成收入低成本高,造成賬面虧損。

(2)期間費用是造假的天堂。

期間費用賬戶指利潤表上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財務費用基礎核算占比較簡單的項目,金額大的時候基本都是貸款利息,所以企業問題基本都是另外兩項引起的。

我們經常看到損益表的損失,基本上是管理費用或銷售費用賬戶金額過大,因此我們應該進壹步細化賬戶,找出每個賬戶的明細項目,並與我們對企業的了解進行對比分析,例如:

(1)公司工資支出較高,但實際情況是公司員工較少,明顯少於工資單上的人數,或者員工工資虛增,因此公司涉嫌超編人員、虛增費用、偷逃稅款。

②公司賬面上有兩輛車,但是收取的油費很高;或者交通費大,甚至出現大量的出租車發票。這種情況往往是企業用正常發票沖抵部分員工的工資、提成獎勵和外部回扣。

③企業有大量低值易耗品的壹次性費用,如家具、家電等,那麽這些低消費是真實的嗎?也許是真的,不過是企業老板在自己家裏買的,在公司報銷而已。也許根本不是真的,只是企業老板找關系買了票,拿了公司的現金。

這些只是壹些案例。企業主除了隱瞞收入,形成表外小金庫外,大多通過發票報銷的方式從企業套取現金。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發現了企業舞弊的蛛絲馬跡,通過這些線索,我們可以與企業進行談判,以獲得更真實的經營業績。

第二,技術不準確。

利用會計方法進行舞弊,財務部門通常稱之為“技術性處理”,常見的處理手段有:

(壹)收入的使用確認時間。

財務收入確認需要同時滿足五個條件:

①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全部轉移給買方;

(2)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控制;

③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④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⑤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的相關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以上條件都是理論上的,抽象的。在實際工作中,企業發生以下行為時,通常符合上述五個條件:

1,銷售行為已經完成。銷售行為已經在幾個方面完成了:

(1)如果是不需要安裝的商品或產品,根據合同將貨物送到客戶指定的地點,收到客戶驗收單後確認收入(驗收單能否收到,不同企業要求不同,有的企業可能考慮貨物出庫後銷售);

②對於需要安裝,但安裝不構成收入確認重大障礙的產品(如安裝空調),壹般可在貨物交付後確認收入。如果安裝構成銷售合同的重要組成部分,收入需要在安裝完成後確認(如鍋爐和主要機械的安裝和調試)。

上述銷售無論貨款是否收到都可以視為收入實現,企業往往通過提前或延後確認收入來實現自己的目標。比如交付後應立即確認收入,企業可以以對方企業未驗收為由,將交付的產品記入“發出商品”科目,推遲確認收入的時間。甚至現在中小企業都是開發票確認收入,但不開發票不確認收入,這明顯與會計制度不符。做項目的時候經常聽到企業說稅務要求是什麽,而不是會計準則要求什麽。這就是目前中小企業的會計現狀。會計是為稅收服務的,會計準則對企業的約束力不大。對於安裝後需要確認收入的,可以以安裝未完成為由延期確認收入。以上都是關於推遲確認收入的,那麽什麽情況下才算是提前確認收入呢?

預先確認收入通常發生在分期確認收入的階段。當然也有安裝後需要確認收入而企業沒有安裝就確認收入的情況,這也屬於提前確認收入。典型的,分期賺取的收入有租金收入、冠名收入等。如青島機場貴賓服務中心將壹個貴賓室的冠名權賣給建行,合同兩年,每年支付654.38+0萬元。本案中,青島機場貴賓服務中心收到200萬元,應按兩年期分別確認654.38+0萬元的收入。如果壹次性確認200萬元的收入,另外,我們來看壹個典型案例:美國施樂公司是全球領先的辦公用品提供商。2002年,該公司披露,在過去五年中,施樂公司的收入被誇大了60億美元。那麽,施樂是如何虛增收入的呢?手段相對簡單。正是通過使用上述提前確認收入的方法,施樂不僅銷售了大型復印和打印設備,還出租了設備。

2、根據生產進度確認(完工程度或項目進度)這種方式更容易調整收入,但更難控制,原因很簡單,企業完工進度太專業,如果按照完工成本占預計總成本的比例,即完工百分比法來確認收入,首先完工成本的歸集就可以大做文章,更何況預計總成本只是壹個預計值,更具操作性。比如造船業由於生產周期長,其收入是根據完工進度來確認的,而完工進度往往是基於船舶的各個節點,比如車體焊接、發動機上船等。車身焊接完成後能達到什麽完成率?壹般已發生成本與預計總成本的比例是確定的,預計總成本的調整比例比較大。

(二)存貨計價方法的運用

調整存貨發出的計價方式,從而調整銷售成本,達到調整利潤的目的。目前會計準則允許的發行定價方法有四種:壹次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個別定價法、先進先出法。這裏需要提壹下會計準則已經明確不能使用的方法,在壹些資料中提到存貨發出和計價時也提到了這種方法。眾所周知,這種方法已經不允許了。

目前企業常用的是移動加權平均法,貴重物品如名貴手表的核算常采用個別計價法。雖然企業選擇了估價方法,但許多企業在實踐中並不采用。例如,企業A銷售成品服裝10000套,按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單價為200元,結轉銷售成本應為200萬元,但實際結轉成本僅為170000元,虛增。

(三)折舊準備金的使用

我們知道,影響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的因素有四個,即固定資產原值、殘值率、折舊年限和折舊計提方法。

1.固定資產原值完工後,固定資產的價值壹般不會發生變化,除非有證據表明其已經發生了減值。因此,資產的價值往往在完工之前就被虛增(未完工的工程通常在“在建工程”中核算)。而有些企業已經完工但遲遲沒有進行“固定資產”的核算,因此不需要計提折舊虛增利潤或繼續將利息資本化為資產價值,從而調整當期利潤。

利息資本化是指借款用於在建工程,發生的利息計入在建工程成本。在建工程達到可使用狀態,並不意味著實際驗收,而僅僅意味著可以使用,因此不應繼續資本化,相應的利息支出應計入財務費用。目前很多企業為了業績繼續將利息計入在建工程成本,具體金額落實後要做必要的調整。

除固定資產外,還有壹個科目“研發支出”,也有企業稱之為“研發支出”。如果企業有這個主體,要註意了解R&D的具體內容,有的企業開發設備,以後會形成固定資產,所以需要去現場看看企業有沒有實物,有沒有成功。如果他們成功了,企業賬面上的研發支出還是懸念,還是會繼續發生。有些企業是研發技術的,可以咨詢壹下企業什麽時候能研發成功,目前有哪些材料可以支撐企業的研發進度。如果企業只是處於起步階段,不確定能不能成功,或者企業說會成功,但具體時間不確定,那麽就要把這些費用費用化,減少企業的利潤。

2.殘值率無論是企業會計準則還是稅法都沒有規定企業計提預計凈殘值的比例。會計學只是說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用途合理確定,而稅法規定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壹經確定,不得變更。這就給企業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間,但壹般企業保持在3%-5%。雖然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因為沒有硬性規定,只要不是大比例,我們壹般不用理會。

3.折舊年限根據會計準則的規定,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由企業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沒有具體的年限,但稅法規定了折舊年限,包括:建築物、構築物不少於20年;飛機、火車、船舶、機械等生產設備應不低於10年;器具、工具、家具(與生產活動有關的)不少於5年;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交通工具不少於4年;電子設備應至少使用3年。

因為會計上沒有具體的年限,壹般企業會根據企業的業績,在不違反稅收規定的情況下,適當選擇年限。如果企業不想多繳稅,折舊年限會短壹些;如果妳想要性能,反過來也是壹樣。

4.折舊計提方法壹般來說,折舊計提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舊法等。,而且稅務對這壹塊有嚴格要求,這裏就不討論了。

(四)壞賬準備的使用

企業壞賬的核算方法壹般有個別認定法、余額百分比法和賬齡分析法,其中賬齡分析法被企業廣泛使用,部分企業將個別認定法和賬齡分析法相結合,這是企業會計準則所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