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互聯網平臺的建立多媒體的運用以及終身教育理念的提出都為E-Learning(網絡化學習)的推行提供了良好的環境,E-Learning的出現將徹底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把學習者帶入壹個全新的學習境界。E-Learning以其獨特的魅力迅速征服了世界,全球正興起E-Learning熱。但是,在這股熱潮中,我們應保持冷靜的頭腦,辨證分析,在為E-Learning的無限優勢和巨大威力嘖嘖稱贊的同時,還應清醒地看到它的諸多負面影響,個體間數字鴻溝的擴大就是其壹。應該承認,E-Learning本身並無擴大數字鴻溝(數字差異)的傾向,但是由於眾多外在因素的影響,使得在傳統學習方式下業已形成的鴻溝迅速拉大了。本文著重從學習者方面,探討數字鴻溝拉大的原因,以期能夠對E-Learning的順利推行起壹定的借鑒作用。
關於數字鴻溝
在研究大眾傳播的長期效果時,有學者提出了知識溝或信息溝(傳播效果溝)的概念,他們認為,當社會體系中的信息流增長時,那些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們,將比受教育較少、地位較低的人們能更好地吸收信息。這樣,信息的增長導致了知識溝的擴大而不是縮小。到了信息時代,隨著數字化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數字鴻溝(The Digital Divide)”這壹新名詞開始出現。數字鴻溝是指在全球數字化的過程中,不同的國家、地區、企業、人群之間由於對信息、網絡技術應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創新能力的差別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識分割”和“貧富分化”問題,表現在個體與個體之間,就是擁有工具的人和未擁有工具的人之間的信息差異,是“信息富有者與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
E-Learning的出現,使得學習資源極大豐富,學習方式也趨於多樣化和個性化,受傳統學習方式長期束縛的學習者曾壹度歡呼雀躍,認為E-Learning將會大大地縮小信息擁有者間的貧富差距。的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E-Learning是實現了信息資源的***享,縮小了學習者間的知識差距,然而,因E-Learning這壹學習方式技術含量較高,而學習者個體特征又存在諸多方面的差異,所以,令人遺憾的是,同樣是利用E-Learning,不同的學習者所獲得的知識總量將會有巨大差距,壹部分如魚得水,壹部分則在E-Learning中落伍,逐漸地個體間的數字鴻溝將數倍放大開來。
E-Learning的“門檻”較高
E-Learning,即網絡化學習,即在教育領域建立互聯網平臺,學員通過個人計算機上網,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的壹種全新的學習方式。當然,這種學習方式離不開由多媒體網絡學習資源、網上學習社區及網絡技術平臺構成的全新的網絡學習環境。在網絡學習環境中,匯集了大量數據、檔案資料、程序、教學軟件、興趣討論組、新聞組等學習資源,形成了壹個高度綜合集成的資源庫。這些學習資源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壹方面,這些資源可以為成千上萬的學習者同時使用,沒有任何限制;另壹方面,所有成員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將自己的資源加入到網絡資源庫中,供大家***享。
理論上講,較傳統學習方式,E-Learning有諸多優勢:
E-Learning實現了個性化學習——在互聯網上,沒有統壹的教材,沒有統壹的進度。每壹位學習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在自己方便的時間從互聯網上自由地選擇適合的學習資源,按照適合於自己的方式和速度進行學習。
E-Learning不僅使自主學習成為現實,而且使自主學習成為時尚——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完全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的教學,極大地限制了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而E-Learning的推行改變了這種狀況,使學習者在時間上和內容上有了充分的選擇余地,自主學習成為必然。
E-Learning實現了交互式合作學習——通過互聯網,學習者不僅可以下載教師的講義、作業和其他有關的參考資料,而且可以向遠在萬裏之遙的教師提問,甚至還可以同世界各地的學習者或優秀專家進行在線討論,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以上羅列的幾點特征,確實非常誘人,但真正實踐起來,取得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因為假使E-Learning真的能夠實現個性化學習、自主學習或交互式學習的話,那麽在這些新型學習方式下,學習者個體的受益程度將有極大的差別,E-Learning所形成的“優差生”現象較傳統教學將更為嚴重。什麽原因——
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是癥結所在隨著現代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日益深入人心,網絡化學習方式的興起為這壹理念提供了最大支持,學習者主體地位空前提高,雙主體教學已從口號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因而,學習者因素將成為影響和制約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在E-Learning環境中更是如此。借用壹位傳播學者的話:E-Learning雖然可以提供平等的機會和民主傳播信息,但僅限於那些可進入者。那麽,是否對所有進入E-Learning環境的學習者就意味著“網絡面前,人人平等”了呢?當然不是!
首先,學習者的信息素養存在差異。雖然現在學界對於將網絡文化由“精英文化”轉變為“大眾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真正實現,還需時日。E-Learning借助的學習工具—計算機網絡是壹種新興技術,較傳統學習媒體,在使用與操作方面,對學習者的要求較高:(1)閱讀能力。網絡信息資源雖然是以圖文聲像並茂的多媒體形式表現,但文字仍占支配地位,學習者的目的壹般也是獲取以文字為主的信息資源,另外,互聯網上90%的信息使用的是英語,所以學習者的知識基礎成為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基礎良好的學習者與基礎較差的學習者之間的“溝”很容易拉大。(2)技術操作水平。對於E-Learning的學習者來說,收發電子郵件、即時聊天、登陸BBS,幾乎輕而易舉,但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中,高效、快捷、準確地獲取所需的信息,則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好的,這需要熟練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對網絡的充分理解。因此技術水平高者,知識量增長迅速;技術水平低者,由於條件限制,知識量增長幅度較小,兩者間的鴻溝拉大。(3)信息意識。信息意識即信息敏感程度。網上信息泛濫,並非所有的都有益,需要良好的信息意識對信息進行甄別、選擇、評價。學習者的信息意識有的強烈,有的淡薄,從而形成了“信息富有者”越來越富有,“信息貧困者”越來越貧困的惡性循環。
其次,學習者的情感意動風格存在差異。主要包括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自我管理約束能力及良好的合作精神等。(1)E-Learning要求學習者有高度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強烈的學習動機。前文已經提到,理論上E-Learning可以實現自主學習或個性化學習,但是自主學習或個性化學習,包括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要求個體對為什麽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麽、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自主學習是壹種高品質的學習,他要求學生要有明確的學習動機、自主的學習意識、科學的學習策略和較高的學習能力。而並非所有的學習者都具備這些能力。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2年7月份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學生是網絡用戶的主力軍)47.6%的用戶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獲取信息(但所獲取信息的價值值得懷疑);18.9%和14.9%分別是休閑娛樂和交友,僅有6.6%的人是來學習的[7]。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如果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E-Learning環境下的學習者大部分將成為“網迷”和“網癡”,他們和理性學習者之間的鴻溝便會形成並擴大。(2)E-Learning中的合作學習(交互式學習)方式要求學習者之間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積極承擔在完成***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以及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交互式學習)產生良好效果的關鍵。因此,具有高度責任心和良好合作精神的學習者在E-Learning中無疑會占據優勢和主動。而責任心差,欠缺合作精神的學習者則會在E-Learning中落伍。
最後,學習者的個體特征存在差異。包括年齡差異、性別差異、智力水平等。CNNIC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男性網民占60.9%,女性網民占39.1%。男性依然占據網民主體;35歲以下的網民占82.0%,35歲以上的網民占18.0%, 35歲以下的網民仍然是互聯網絡時代的主力軍,在各個年齡段中,以18-24歲的年輕人所占比例為最高,達到37.2%,其次是25-30歲(16.9%)和18歲以下(16.3%);受教育程度為高中(中專)的比例最高,占到30.5%,其次是本科(29.2%)和大專(26.3%)。這些數據反映,由於學習者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接觸網絡的機會有所相同,而進行網絡化學習的頻度、程度以及學習效率也相應地會有所差別。
綜上所述,E-Learning要求學習者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革新傳統的學習觀,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並且要有經濟基礎的保障,因為壹個連上網費用都難以承受的人,不可能整天享受E-Learning)。所以不具備這些特質的學習者就不能充分享受到E-Learning的“優惠政策”,成為E-Learning的失意者,從而與E-Learning時代的“精英”之間的鴻溝就會迅速拉大。
最後做壹點補充。也許有人認為,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多元化上網方式的進壹步發展、網絡內容和服務的日益豐富、多樣、實用化等因素的影響技術水平的提高,在E-Learning中落伍的學習者會奮起直追,網絡化學習的效率也會極大提高,他們同精英分子之間的鴻溝將有縮小的趨勢,實際上不是這樣。因為他們之間的數字差異不僅僅是量的差異,更有質的差別(例如知識或信息的實效性等等)。
可以想像這樣壹種情況,當壹個主題不再為大家所討論時,就沒有人或很少有人再會去談論它了,這時候特權階層和非特權階層之間的溝壑仍然存在,甚至還會擴大。
彭蘭教授也持相同的觀點,她認為,“雖然人在追求特定知識方面可能會有壹個上限,但在人的壹生中,這個過程也許並沒有上限。經濟地位高的人們在某方面知識達到上限後,會繼續追求新知識。而那些經濟地位較低的人,即使最終達到某方面知識的上限,這時的知識很可能已經過時。”網絡技術更新周期越來越短,“其趨勢更可能是‘老溝’未能填平,而‘新溝’又不斷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