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成語,大家肯定都不成語吧,借助成語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以下是我整理的三寸不爛之舌的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註音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成語故事
漢高祖劉邦的`得力謀士張良,精通兵法,很有謀略,能言善辯。他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劉邦稱帝之後,想封張良為“留侯”,張良想出家當道士說:“我憑著自己的三寸舌,報了秦國滅韓國之仇,我心滿意足了”。
出處
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解釋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用法
作賓語;比喻能說會道,善於應付的嘴
相近詞
三寸之舌
成語例句
最後也是憑籍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得龍顏大悅,不但保護了自己,也開脫了公主、駙馬和太醫胡植的死罪。
對!妳是血口噴人,憑著兩行伶俐之齒,三寸不爛之舌,四處招謠撞騙,壹貫武斷專橫,而且六言不通,真是豈有此理,八面玲瓏,狡猾多變,妳是地道的酒囊飯袋,壹個不折不扣神氣十足的糊塗蟲。
試想,如果徐福只憑壹個紅湖呆士的三寸不爛之舌,能騙得了這麽個人物?秦始皇對他卻深信不疑。
典故典故1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土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壹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昌。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土。’遂以為上客。”這就是著名的毛遂自薦成功歸來後受到平原君稱贊的場景。
典故典故2
《史記·張儀列傳》:張儀被楚相“掠笞數百”,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日:“足矣。”張儀回答幽默風趣,寥寥數筆就刻畫出張儀堅定不移的意誌。同時也說明,只靠三寸不爛之舌去遊說列國就足夠了。
典故典故3
在《漢書》中,範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壹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余城,將軍將數萬眾,歲余乃下趙五十余,為將數歲,反不如壹豎儒之功乎?”另外在《三國演義》中有“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此人來降”,《水滸傳》第十五回“小生必須自去那裏,憑三寸不爛之舌,說他們入夥”等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