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目前,全國已有237個地級以上城市啟動垃圾分類,全國46個重點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53.9%,其中上海、廈門、寧波、廣州等14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超過70%。此外,全國已有30個城市出臺了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或條例,16個城市將垃圾分類列入立法計劃。各省區都制定了垃圾分類實施方案。浙江、福建、廣東三省已出臺地方性法規,河北等13省份已進入立法程序。
政策理論
1.背景
?這個夏天,最熱的不是天氣,而是生活垃圾分類。?這句話在上海很流行。
2009年7月1,2065438,《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生效,上海生活垃圾分類開始向前推進。
變成?法治時代?。7月份,上海可回收材料的回收量達到每天4400噸,比2065438+2008年底增長了5倍。濕垃圾產量8200噸/日,比2018年末增長1.1倍;幹垃圾處理量控制在654.38+0.7萬噸/日,比2065.438+08年末下降265.438+0%。垃圾分類有序推進,成效顯著。
2.意義
(1)目前填埋是最簡單方便的處理方法,但對未來發展極為不利。壹個國家的土地資源是固定的,中國的人均土地尤其是耕地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垃圾填埋場是不可恢復的地方,即不能再作為生活區使用。如果把土地資源變成垃圾處理場,相當於慢性自殺,未來土地修復的成本會非常昂貴。
(2)由於中國的垃圾沒有分類,現代垃圾中含有化學物質,其中壹部分會導致人們的發病率增加。如果垃圾采用填埋或堆放的方式處理,即使垃圾被埋在遠離生活場所的地方,並采取相應的隔離技術,也很難防止有害物質的滲入。這些有害物質會隨著地球的循環進入整個生態圈,汙染水源和土地,最終通過植物或動物影響人的健康。垃圾分類是在保護人類。
(3)垃圾的產生是因為人們沒有很好的利用資源,把自己不用的資源當垃圾扔掉。
拋棄,這種拋棄資源的方式對於整個生態系統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垃圾壹旦經過填埋或焚燒處理,就極難再利用。在垃圾處理之前,垃圾可以通過分類回收變廢為寶。例如,回收紙張可以保護森林,減少森林資源的波動。
費用;回收的生物垃圾如去皮蔬菜可以用作綠色肥料,使土地更加肥沃。
(4)垃圾分類是處理垃圾汙染的最佳方案和最佳途徑。垃圾分類已經成為壹個國家發展的必經之路。垃圾分類可以讓人們學會節約和利用資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最終素質。壹個人可以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習慣了,那麽他也會關註環保問題,關註生活中資源的珍貴,養成節約資源的習慣。
第三步:對策
(1)科學規劃和項目設計。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好城市垃圾分類處理專項規劃,統籌安排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建設項目,做好頂層設計,研究確定系統推進方案,將垃圾分類處理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舊城改造、新城建設規劃同步考慮。堅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2)加強引導和宣傳。要增強公眾的垃圾分類意識,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垃圾分類的意義和方法編成簡明易懂、圖文並茂的宣傳。
信息。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載體,開展有獎征文、知識競賽、公益廣告、誌願者家訪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所有中學、小學和幼兒園都開設垃圾分類課。通過專家講座、觀看視頻、現場演示等方式,對居民進行環保意識和循環經濟意識教育。對物業管理公司,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納入考核評價內容,促進垃圾源頭減量和循環利用。特別是要做好垃圾清潔工的宣傳教育,避免分類後魚龍混雜的情況。
(3)合理配置收運設施。在公共* * *場所、居民區等適宜場所設置足夠的分類標識。
回收垃圾桶,垃圾桶分類,讓公眾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配合分類。為廢棄的家用電器、家具和電池等有毒廢物設立專門的收集點。另壹方面,加快垃圾分類站建設,按照垃圾分類設置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餐食垃圾、其他垃圾四個分類桶。鄉鎮街道要重視垃圾中轉站的選址,做到布局合理,日常垃圾能方便地扔進垃圾箱,但同時又不影響居民生活區。政府可以加大財政保障,利用政府補貼購買專用垃圾袋和垃圾箱進行分類收集,並及時將垃圾分類箱發放到家庭,充分調動居民在源頭減少垃圾處理量的積極性,降低垃圾處理成本。
(4)依靠科技創新,強化綜合管理。關註生活垃圾分類中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標準
類處理全過程應用推廣,扶持壹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高技術、創新型企業,推進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構建政府、企業、市民共同參與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科學制定垃圾強制分類辦法,對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和特殊行業垃圾實行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置。對現有生活垃圾收運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減少垃圾混裝、混運、混處理對環境的破壞和可回收資源的浪費,全面推廣壓縮式收運設備。積極支持和推廣快速處理技術,集成多種處理技術,實施分類處理和資源化,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填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