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為什麽清朝初年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說法呢?

為什麽清朝初年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說法呢?

前言: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在消滅了李自成大順政權及南明弘光朝廷以後,滿清攝政王多爾袞認為天下已經徹底平定,就下達“剃發令”,悍然命令全國男性官民全體剃發、留辮子,敢有不從者,壹律處死。這就是清初“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由來。

(清初剃發令下達,漢人被迫剃發留辮)

1644年,清軍在吳三桂的幫助下,取得了山海關大戰的勝利,擊敗李自成大順軍之後,進入北京,入主中原。當時,多爾袞就曾經下令推行剃發,遭到漢族官民的強烈反對。

在範文程、洪承疇、吳三桂等人的勸說下,多爾袞意識到清朝的統治尚不穩固,推行剃發的政策操之過急了;他被迫收回成命,取消了強行命令漢族官民剃發的命令。

1645年,清軍首先打垮了李自成大順軍,接著進軍江南,消滅了南明弘光政權;此時,多爾袞認為天下已經平定,清朝的統治穩如磐石了。

此時恰巧發生了漢族降官孫之獬要求剃發的上書事件。

孫之獬是原來的明朝官員,投降清朝以後,他費盡心機,極力討好朝廷統治者。

壹天,在大臣們上朝的時候,只見孫之獬煥然壹新,剃了頭發,留著辮子,穿著滿族官員的衣服,得意洋洋地走進大殿。

孫之獬走入滿族大臣的朝班行列,滿族官員們七手八腳地把他推了出去;無可奈何的孫之獬只得回到漢族大臣的行列。

可是,漢族官員們惱恨孫之獬極力討好主子的行為,以他已經剃發易服為由,堅決不讓孫之獬進入漢族大臣的朝班行列。

孫之獬徘徊在滿漢朝班之間,狼狽之極。

下朝之後,惱羞成怒的孫之獬立即上書清廷,要求推行剃發令,昭顯清廷征服天下的功績。

多爾袞壹看孫之獬的奏折,馬上就順水推舟,在1645年6月,再次推行剃發令,悍然下令全國男性官民壹律剃發。7月,多爾袞又下令:全國官民的服裝都得依照滿族的樣式。

(明清服裝發式對比)

多爾袞陶醉於征服中國的勝利之中,自認為天下沒有人敢於違抗清廷的法令了。他在剃發令中說“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壹體,豈可違異”。清廷把不肯放棄本民族長期形成的束發、服制等風俗習慣的漢族官紳百姓視為“逆命之寇”,壹律處斬。這種野蠻推行剃發易服的政策,激起了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

清廷的剃發令引起的反抗以至於大規模的武裝鬥爭幾乎遍及全國。許多地方的抗清鬥爭不是開始於清廷接管之時,而是起自於剃發令頒布之日。江陰人民壯烈的抗清鬥爭就是在清朝委派的知縣宣布剃發之後,相率“拜且哭曰:頭可斷,發不可剃”的情況下爆發的。

剃發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動極為重大,它激起了漢族各階層人士的反對,導致了漢族人民進行了長期的反清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