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建安之傑"與"七子之冠冕"分別指誰

"建安之傑"與"七子之冠冕"分別指誰

“建安之傑”指三國時期詩人曹植。

“七子之冠冕”指的是東漢末年文學家王粲。

“建安之傑”出自魏晉南北朝鐘嶸《詩品》:“故知陳思為建安之傑,公幹、仲宣為輔。”

意思是:所以知道陳思王曹植是建安文學的俊傑,劉楨、王粲是輔佐。

“七子之冠冕”出自魏晉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才略》:“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

意思是:王粲的文學才華橫溢,文思敏捷,細密周到,兼善多種文體,文辭很少有毛病,選出他詩賦的代表作來看,那是“建安七子”中的首位了吧!

擴展資料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壹石,曹子建獨占八鬥”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文藝著作

曹植的創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後期的詩歌則主要表達由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

他的詩歌,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莊雅,又蘊含著《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應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曹植的詩又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

曹植的作品收錄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10卷,收錄了曹植的詩文辭賦。其中收錄較完整的詩歌有80余首,壹半以上為樂府詩體。其代表作有《七哀詩》、《白馬篇》、《贈白馬王彪》、《門有萬裏客》等。其中《洛神賦》寫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態,是文苑奇葩。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壹,初仕劉表,後歸曹操。

文學成就

在文學上,王粲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玚、劉楨並稱“建安七子”。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較大的壹個,與曹植並稱“曹王”。同時,由於王粲的特殊經歷和貢獻,也使他成了中國古代幕府中的壹名佼佼者。

王粲賦今存20多篇,篇帙短小,大多為騷體。最為人傳誦的是作於客居荊州時期的《登樓賦》。王粲於建安十三年歸順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紀漢末戰亂,或寫其流落荊州時的羈旅之情和壯誌難酬的感慨,如《七哀詩》;歸順曹操後,主要是隨曹操出征的感受,這些詩再現了漢末戰亂的田園荒蕪和滿目瘡痍,也歌頌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追隨曹操為過效力的意願。

同他的仕途遭遇相壹致,王粲的文學活動,大體上也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劃分的界線就是建安十三年的歸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荊州過著流寓生活,親歷過戰亂災禍,又長期得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憂國憂民之情與懷才不遇之憤糾結在壹道,使他的文學作品籠罩著壹層悲淒憤悱的情調。

後期他在曹操幕中,壹方面受到北方廣大地區已經實現統壹的形勢的鼓舞,壹方面也因擔任重要官職而激發起建功立業的信心,所以他的創作基調又轉變為激奮昂揚。如分別寫於曹操西征關右和東征孫權的《從軍詩》五首,便對曹軍的征伐作了熱烈歌頌,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從軍征戰、建功立業的激昂情緒。

百度百科--建安之傑

百度百科--七子之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