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誠信的古代成語故事
1.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壹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壹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2、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候的對比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壹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
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壹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壹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壹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壹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壹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壹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壹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壹個“立木取信”,壹諾千金;壹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遊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壹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 《郁離子》中記載了壹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沈了,他抓住壹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妳若能救我,給妳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妳壹個打漁的,壹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壹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
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壹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壹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壹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壹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4. 季布“壹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壹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壹諾。”(這就是成語“壹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壹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壹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Ⅱ 有關誠信的成語故事,是什麽,急急急急!
壹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壹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專建立起了濃厚的屬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壹諾。”(這就是成語“壹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壹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壹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曾子殺豬
是講古時壹個叫曾子的人,有壹天,曾子的妻子哄騙孩子說在媽媽集市回來後殺豬給兒子吃,曾子得知後真的將豬殺了。故事告訴我們為人要誠信,答應的事壹定要做到。
Ⅲ 有關誠信的故事,名人名言和四字詞語
1、華盛頓與櫻桃樹
這是壹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華盛頓小時候不慎砍倒了壹棵父親很喜愛的櫻桃樹,華盛頓勇敢地承認了這件事並得到了父親的諒解.
2、韓信
韓信落魄的時候,壹個漂母給他飯吃,韓信離開她的時候,告訴她以後壹定來報答她.後來韓信做了楚王,不忘舊恩,奉黃金千兩以漂母
3、宋慶齡
宋慶齡有壹次與壹所小學約定去看望小學生,可是到了約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學們都以為宋慶齡奶奶不能來了,但宋慶齡依然冒雨前去赴約,這讓同學們很感動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海涅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誠實是力量的壹種象征,它顯示著壹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 ——艾琳·卡瑟
民無信不立. ——孔子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 ——高爾基
沒有誠實何來尊嚴. ——西塞羅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 ——大仲馬
真話說壹半常是彌天大謊. ——富蘭克林
真誠是壹種心靈的開放. ——拉羅什富科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 ——莎士比亞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壹切價值的根基. ——德萊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
欺人只能壹時,而誠信都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
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壹時的言行而失掉. ——池田大作
我寧願以誠摯獲得壹百名敵人的攻擊,也不願以偽善獲得十個朋友的贊揚. ——裴多菲
誠實的人從來討厭虛偽的人,而虛偽的人卻常常以誠實的面目出現. ——斯賓諾莎
沒有誠信,何來尊嚴? ——西塞羅
失信就是失敗. ——左拉
守信:
信用是成功的夥伴 英國
信用重於黃金 德國
信用出黃金,因為黃金比信用易得 英國
信用是無形的資產 日本
信用是最大的資本 英國
人無信不立,店無信不興
經營以信用為資本
寧可失錢,不可失信 英國
獲取信用是要付出很高代價的 傑羅爾德 搜索
私人的信用是財產,公眾的榮譽是保證金 朱尼厄斯
失去信用是壹個人的最大損失 約·克拉克
失去信用等於碎了的鏡子,不可能修復 德國
輕千乘之國,而重壹言之信 孔子家語
言而必有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行也 淮南子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
不相信任何人人的人知道自己無信用 奧爾巴赫
人不守信,無異於叫旁人對他失信 英國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了生命 法國
失去了信用的人,就再沒有什麽可以失去的了 緒儒斯
失去信用而賺的錢應結算在損失裏 羅馬
壹個人的信用和其錢櫃裏的鈔票是成正比的 玉外納
壹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門
以誠取信,以信取勝
言必行,行必果
Ⅳ 關於誠信的四字成語大全
關於誠信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比而不周:比:勾結;周:忠信,相互忠誠信義內。指小人只是相互容勾結,而不是赤誠地結交。
丹心耿耿:耿耿:誠信的樣子。形容真心實意,非常忠誠。
嚙血沁骨:形容極端誠信。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即使是十戶人家的地方,也壹定有忠誠信實的人。指處處都有賢人。
淑質貞亮:淑:善良;貞:堅貞;亮:誠信質直。品質善良,為人誠信質直。
溫恭直諒:溫恭:溫和謙恭;直諒:性格正直,能諒解人。指和氣、謙恭、正直、誠信的高尚品德。
脩辭立誠:原指整頓文教,樹立誠信,後多用以指撰文要表達作者的真實意圖,不可作虛飾浮文。
Ⅳ 關於誠信的成語典故
1、壹諾千金
秦朝末年,楚國有壹個叫季布的人,他這個人個性耿直,而且非常講信用,只要他答應的事,就壹定會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稱贊,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經在項羽的軍中當過將領,而且率兵多次打敗劉邦,所以當劉邦建立漢朝當上皇帝的時候,便下令捉拿季布,並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賞黃金千兩,藏匿他的人則遭到滅門三族的懲罰。”可是,季布為人正直而且時常行俠仗義,所以大家都想保護他。
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過了壹段時間,捉拿他的風聲更緊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頭發剃光,化裝成奴隸和幾十個家僮壹起賣給了魯國的朱家當勞工。朱家主人很欣賞季布,於是專程去洛陽請劉邦的好朋友汝陰侯滕公向劉邦說情,希望能撤銷追殺季布的通緝令,後來劉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還給了他壹個官職。
有壹個和季布同鄉、名叫曹邱生的人,他壹向喜歡和有權有勢的朋友來往,於是就托人寫介紹信給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認識、交朋友。可是季布壹見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再理會曹丘生,但是他面對季布討厭的神色;
像是沒發生什麽事的繼續說:“您也知道我們都是楚國人,人們常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壹諾’這句話是我到處替您宣揚的結果,可是您為什麽總是拒絕見我呢?”季布聽完曹邱生的話,非常高興,頓時改變了態度,而將他當作上賓來招待。
2、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壹,九合諸侯,可以說周天子都拿她沒辦法,魯莊公與其過交戰,曹沫為將,結果連敗三仗,魯莊公不得不割地求和,齊桓公答應與魯國停戰會盟。可是在會盟之上,曹沫突然拿出匕首抵住齊桓公,要齊桓公返還魯國因戰敗答應割讓給齊國的土地,齊桓公答應歸還。
事後,齊桓公並沒有因為曹沫采取不正當方式要回土地而背約,真的把魯國割讓的土地還給了魯國,其實以齊桓公的力量,曹沫以此卑鄙手段索取的土地,完全可以不給他,魯國壹點辦法也沒有,可齊桓公講誠信,如約交還了土地,齊桓公能夠成為五霸之首,絕非偶然。
3、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
晉公子重耳因蒙難而流亡他鄉,當時很多諸侯國不接納他,最困難的時候介子推只能從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到了楚國後,楚國熱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時,楚國國君問他說:“如果妳以後做了晉國國君,將如何報答我?”
重耳說:“珍珠美玉,妳都不缺,我不會有更稀罕的東西送給妳,不過托妳洪福,以後我如果做了晉國國君,假若我們在戰場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壹舍三十裏)作為回報!”後來,重耳果然作了國君,成了晉文公。五年之後,也就是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果然與楚國在戰場上相遇,晉文公確實實踐了自己的諾言,退避近百裏以報楚國招待之恩。這就是成語“退避三舍”的故事原型。
4、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
魏文侯在與群臣飲酒,興致盎然,而此時天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了他與虞人(山林管理者)相約當日要打獵,於是,他便“命駕將適野”。左右大臣驚詫道:“大家喝得正起勁,而又下著大雨,君侯又要去哪裏?”
魏文侯說:“我與虞人約好了今天打獵,雖然下雨不能打獵了,豈可因為自己喝得高興就不去跟人家說壹聲呢?”於是便親自前往。魏文侯原為晉國臣下,後來和魏、韓、趙,三家分晉,獨立為侯,飽受傳統思想者詬病。但它是壹個很有作為的諸侯,特別是在誠信方面,堪稱楷模
5、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
這個不細說了,大家都知道,小學課本都學過商鞅變法前為了取信於民,立木為信的故事。商鞅在以後新法推行上也確實做到了誠信,從不徇私枉法,太傅公子虔和太子的老師公孫賈犯法也不能免罪。商鞅為人殘忍刻薄,推行新法,殺人無數,死者屍骨如山,涇河為之斷流。
到後來出行必須大批隨從跟隨,秦穆公死後,商鞅失寵,結果做卷自縛,逃亡路上沒人敢違反他制定的法律對他施救,落得壹個車裂的悲慘結局。但商鞅的立木為信成為誠信的標桿,為推行新法鋪平道路。
Ⅵ 關於誠信的成語故事5個簡短
成語: 橘化為枳
拼音: jú huà wéi zhǐ
解釋: 比喻人由於環境的影響而變壞。版
成語故權事:
春秋時齊景公的宰相晏嬰,是齊國有名的政治家。他善於言辭,生活十分樸素,食不重肉,妻不衣帛,在各國都很出名。
有壹次齊景公派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嬰,於是和臣子們商量好壹個計策。
晏嬰到楚國後,受到楚王熱情的款待,為他設酒宴,並親自陪他喝酒。當楚王與晏嬰正在暢飲的時候,兩個吏役押著壹個犯人走進來,楚王派人把犯人押到他面前,問:〔綁著的是什麽人?〕吏役答道:〔是齊國人。〕楚王又問:〔他犯了什麽罪?〕吏役回答:〔他犯了盜竊罪。〕於是楚王回頭對晏嬰說:〔晏先生,妳們齊國人真是做賊的能手啊!〕
Ⅶ 與誠信有關的成語故事
1.季布“壹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壹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壹諾。”(這就是成語“壹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壹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壹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2.《郁離子》中記載了壹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沈了,他抓住壹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妳若能救我,給妳 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妳壹個打漁的,壹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壹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壹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壹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壹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壹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Ⅷ 形容人不誠信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過河拆橋、出爾反爾、背信棄義、言行不壹
信口雌黃、口蜜腹劍、胡說八道、反復無常、口中雌黃、言而無信、背信棄義、
恩將仇報、翻臉無情、口是心非、信口開河
過河拆橋的歷史典故
元朝的大臣徹裏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幹練,善於決斷。他對科舉制度深惡痛絕,決心廢除這種制度。後來,他升任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得到了丞相伯顏的支持,但反對的人很多,許有壬就是其中的壹個。
許有壬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壬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不也有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才太少,只有妳參政壹個人可以任用!”許有壬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皇帝在祟天門下達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滿朝文武都要去聽讀,許有壬被特地安排在班首聽讀。盡管他心裏非常不願意,但又怕得罪皇帝,只好勉強跪在班首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壬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禦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妳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這話的意思是,妳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妳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壹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壹樣。許有壬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Ⅸ 關於誠信的成語故事五個
壹諾千金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壹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版他建立起了權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壹諾。”
立木為信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壹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壹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壹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
曾子殺彘有壹次,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兒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兒子去,便對他說回來就殺豬給他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兒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裏的壹頭豬殺了。
尾生抱柱相傳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
君子之約/童叟無欺孔子東遊的時候與壹個叫項橐的小兒比試,各出壹題,互為應對,勝者為師。孔子輸後,果真拜項橐為師。這就是君子之約和童叟無欺的典故。
Ⅹ 關於誠信的成語故事二十個
***2條回答
課文妳來說福州莫等待貿易有限公司企劃總監2019-11-10
壹諾千金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壹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壹諾。”
立木為信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壹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壹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壹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
曾子殺彘有壹次,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兒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兒子去,便對他說回來就殺豬給他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兒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裏的壹頭豬殺了。
尾生抱柱相傳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
君子之約/童叟無欺孔子東遊的時候與壹個叫項橐的小兒比試,各出壹題,互為應對,勝者為師。孔子輸後,果真拜項橐為師。這就是君子之約和童叟無欺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