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

 《傷仲永》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壹篇散文。下面是的我為大家整理的“《傷仲永》原文及翻譯”!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註!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

  作者簡介

 王安石,生於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於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宋臨川人(現為 撫州?東鄉縣?上池自然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柳宗元?韓愈 蘇軾?蘇洵?蘇轍 王安石 曾鞏?歐陽修)。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壹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

註釋

 ①金溪:地名,現在江西金溪。

 ②世隸耕:世代耕田為業。隸,屬於。

 ③嘗:曾經。

 ④書具:書寫工具,指筆、墨、紙、硯等。

 ⑤異焉:對此(感到)詫異。焉,相當於“於之”

 ⑥自為其名:自己提上自己的名字。

 ⑦立就:立刻完成。

 ⑧文理:文采和道理。(古今異義)

 ⑨扳:通“攀”,牽,引。

 ⑩稱(chèn):相當。

 ?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眾人,常人。矣,語氣詞。

 ?通悟:通達聰慧。

 ?賢於材人:勝過有才能的人。賢,勝過、超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受於人:指後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對舉,壹指先天的稟賦,壹指後天的教育。

 ?彼其:他。

 ?得為眾人而已耶: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意思是比普通人還要不如。註釋

 ①金溪:地名,現在江西金溪。

 ②世隸耕:世代耕田為業。隸,屬於。

 ③嘗:曾經。

 ④書具:書寫工具,指筆、墨、紙、硯等。

 ⑤異焉:對此(感到)詫異。焉,相當於“於之”

 ⑥自為其名:自己提上自己的名字。

 ⑦立就:立刻完成。

 ⑧文理:文采和道理。(古今異義)

 ⑨扳:通“攀”,牽,引。

 ⑩稱(chèn):相當。

 ?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眾人,常人。矣,語氣詞。

 ?通悟:通達聰慧。

 ?賢於材人:勝過有才能的人。賢,勝過、超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受於人:指後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對舉,壹指先天的稟賦,壹指後天的教育。

 ?彼其:他。

 ?得為眾人而已耶: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意思是比普通人還要不如。

  通假字

 扳:通“攀”,牽,引;

 材:通“才”,才能,有用的。

  朗讀停頓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壹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翻譯

 金溪縣的平民方仲永,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紙、墨、筆、硯等),(有壹天)突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很詫異,從鄰家借來書寫工具給他,仲永立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的大意是要奉養父母、與同壹宗族的人搞好關系,傳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這件事)感到奇怪,漸漸地,(同縣的人)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父親,(有的人)花錢請方仲永作詩。他的父親以此認為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也已經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裏見到了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他寫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回答說:“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遠勝於壹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終成為壹個平常人,是因為他受到的後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普通人,現在那些天生就不聰明,本來天賦壹般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可能連普通人都不如吧?

  對照翻譯:

 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譯:父親(對此)感到十分驚異,(於是)從鄰居那裏借來給仲永。

 2.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譯:並且自己在詩上題寫上了名字,他的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題。

 3.自是指物為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譯: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譯: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以賓客之禮來待他的父親,有的人還花錢來請仲永題詩。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譯: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人,而不讓(他)學習。

 6.不能稱前時之聞。

 譯: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提並論了。

 7.泯然眾人矣!

 譯:他的才能已經完全消失了,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

 8.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譯:他的(通達聰慧)是天賦予的,(所以)勝過壹般有才能的人很多。最終成為普通人,就是(因為)他後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啊。

 9.不能稱前時之聞

 譯:不能與前時的名聲相稱了

  賞析

 這篇短文講了人們求學的道理。壹個人做學問求進取,若不能前進則必然後退。關於“不日進則日退”這壹問題文章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壹是“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二是“久處壹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三是“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緊接著文章從“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去假設,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有“子羔、原憲之賢”也“無濟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