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在意,過好自己的人生就好,大不了下次不去了。
妳不經意的表述自己的小小經歷,並謙虛地談論自己的現在和未來,會是對高傲的人的最好回應,不必動氣,不必附和。
他們無非是對自己目前的金錢,地位,家庭等方面有優越感而已,也沒多大的壞心眼兒,大家都知道自己在家裏都有各自的難處,這種場合不過是交際,真正的朋友是不說場面話的。
記得去年的時候,高中同學拱著班長要辦同學聚會,說是05年上高中到當時差不多大家相識十年,應該聚聚。於是班長建了壹個微信群,把大家都拉了進去。
首先,大家發現微信用自己頭像的女同學們,個個都P得沒人認識,大家小心的各自私信確認,這個是當初的誰。再次,知道了她的名字又要壹點點在記憶的碎片裏核對出,當初上學的時候和自己有過哪些交集。
勉強大部分對上號了以後,我私信問班長,我說妳想辦這個聚會麽?我可以不參加麽?班長說,我其實根本就沒時間張羅這個,也沒有興趣,但是有幾個同學壹直在嚷嚷,說我不負責。
我立馬就明白了,說,是那幾個在群裏發廣告的麽?群裏有幾個同學自己做了壹點生意,比如賣二手車,房屋設計和裝修等等,經常在群裏喊,誰有這個需求找我啊,給大家優惠。
他說差不多。我壹直不屬於團體中心的人,後來終究還是退了群,壹直以來也沒有在各種同學群待過很久,總是剛開始看看,隨後就退了。但是每個階段的學習,都會碰見很好的同學,最後成為摯友。
而這種感情並不因為地域或者時間而衰退,也和彼此的境遇無關。簡而言之,就是時間像壹個大篩子,篩篩選選,最後該聯系的壹個都不會跑。
同學會演變到今日,確實也變了味,這可能也算是現代社會的壹種異化吧。我很少參加同學聚會。在上學時期,沒有經濟獨立,人很難選擇自己的交際圈。
以前沒法選擇自己的交際圈,也就忍了。踏入社會後,我可不會折磨自己去見那些不想見到的人,現在,我只和那些玩得好的同學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