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只是手部的拳法,其實的腿法也相當的剛猛的,李小龍的“李三腳”就是其中較為實用的壹個腿法招式。下面是對於的應用與分析,大家可以了解學習下。
的應用與分析
踢,在“踢、打、摔、拿”四擊中占首位。常言說“無力不打拳”。沒有威力的踢擊,必然是“起腳三分輸”。李小龍的踢技、泰拳手的重腿,都可看出任何壹個高水平的搏擊家幾乎沒有誰不重視精研、苦練踢擊威力的。從形式上來講,踢擊有多種變化;從其實質上來講,卻都是為了壹個目的:準確擊中目標、重創對手!李小龍曾經說過:“我的全部武功無非就是兩點——近身、發力”。
在電影中,李小龍宗師展示了不帶特技的強大踢擊威力。在實戰自衛中,壹記爆發踢擊中對手可壹舉使其昏厥、重傷、喪失戰鬥力! 在車上、狹窄處格鬥時,應用暗腿踢擊,瞬間可制殘歹徒。如果沒有強大的攻擊殺傷力,即使會很多漂亮、瀟灑的飛踢、空 翻、旋子等高難技巧,仍不能有效地自衛制敵。
例如:吳君練了四年散打,平時踢沙袋威猛有力,可是壹天在街頭與壹地痞搏鬥,對方撲來,他連踢三腿,雖然踢中對方,可是對方竟沒事,只是楞了壹下就狂撲上來,結果吳君吃了大虧。
在自衛搏擊中,用踢可放長擊遠,可應付群敵。如果壹個年齡較大、無武術基礎之人勤加練習難度小、殺傷力大的腿法,也可在自衛中成功戰勝悍敵。當歹徒持刀撲來時,當兇悍之人揮拳欲擊時,腿功精湛者均可壹擊重創來犯者。如果習者精熟四方踢技,更可向連環出擊,踢倒多人!
拳諺雲“寧傳十藝,不傳壹力”講的是對武德不佳者不可授以武技核心。而欲真正想提高實戰搏擊水平者,首先就是掌握攻擊威力的練與用,做到不僅能打出重擊,而且要做到在自由實戰(亂打)中用上!僅僅掌握了並不壹定能用上。
有很多人有壹定威力,踢墻也踢得轟轟響,可在自衛中連沒武功的人也打不過,這就是沒有接受壹整套向實戰地過渡的訓練方法。掌握發力,同步練步法、練協調攻擊,做到將所學武技用於實戰,將實戰技術與提高自身功力同步運作,方可達到服務實戰的目的。
截拳道腿法專門訓練 —— 控腿練習
在實際搏鬥中,腿擊法的優點很多,但要想練好它卻不是件容易事。拳諺中有“擡腿丟半個家”之說。因為兩腿在搏鬥中始終要支撐身體的移動,並要與身體配合協調,以保持平衡,此時,起腿進攻保持身體平衡困難是很大的。但通過控腿練習可改變此不利因素。
李小龍曾說過:“在搏鬥中如果無法在任何時刻保持平衡,則絕無效果可言。”因此,作為拳手應當具有在空間保持相對靜止的能力。而且人壹般都是雙足著地,但當實戰中出腿之際,則常常單腿支撐,所以支撐的主要取決於腿腳的形態。
控腿的練習方法:
壹腿站立,另壹腿踢出(側踢),如此保持1分鐘,然後逐漸延長至,此為第壹步功成,此時兩腿之力,已決非常人所能及。之後,可將5公斤重的磚塊掛於伸出腳的踝關節上,並到能堅持站為止。此時,兩腿之自控能力,會如銅澆鐵鑄生根壹般,雖有多人推挽,亦似蜻蜓之撼石柱。另外,引練習對於穩固腰馬,亦甚有用。
現在許多研究截拳道的人士都忽略了控腿的練習,這是壹件極端可惜的事。因為腿所踢出的勁力壹般比拳勁更重;而且壹招在有效距離內冷不提防之際所踢出的腿法,自必比明幌幌的打出壹拳更令人難以招架,這就是腿法值勤得使本門人士鄭重註意的理由。
在進行控腿練習時,要註意將各式腿法連綿不斷地使出,而腿部無需著地或收回再行踢出,此是本門腿擊法的特點。而且若以壹腿淩空不著地去連環變換動作,則又較之以雙腿交替地踢擊的動作難度更好。如此壹來,習者如不能夠長久地保持平穩的單腿站樁功力,是絕不能壹氣循環不絕地變換腿部不同動作的。這也是李小龍采用控腿去練習的另壹好處。
眾所周知,截拳道是以踢擊為主,而腿法又最註重腰馬的穩健,故控腿練習為截拳研習者臻至某種程度以後的“必修課程”。而且據李小龍說,當練至整個人無需借助輔助物而仍可達到了第二步的成功階段。最後要練習以控腿姿勢進行拳法動作的練習,這個才算達到了完滿的階段。
截拳道腿法專門訓練 —— 負重練習
對於武功中的速度要求,許多未習武的人是知道的,尤其是搏擊中雙方瞬間的動作時間之差,即可宣告速度較慢壹方失敗的命運。據許多拳手回憶,壹代武星李小龍在擂臺上顯示出的速度是驚人的,即使對手在虎視眈眈地防備,而且李小龍亦在幾尺開外移動,他也可以壹個疾步躥到對手面前發起攻擊,許多時候,對手尚未反應過來,即在懵懵狀態中挨上拳腳面飲恨擂臺。
在腿法的專門訓練中,進行腿法負重練習有兩個作用,它既增強了出招的速度,又強化了出腿的力量。這裏的秘密是,當妳要集中全力或假設在出腿時兩條腿上仍然捆著重物。本門理論壹向反對發展蠻力之類的方式,因為大多數的肌肉只能強調“收縮肌”之類的發展,況且技擊術是武術而非單純的。
另外,此類肌肉的發展無疑能使者看起來肌肉隆起以及氣力比常人在得多,但卻不是直接用於攻擊方面的“勁力”。因為出招所需用的勁力源自“伸展肌”而非“收縮肌”,只有“伸展肌”愈強勁,出腿勁力才愈大,而且速度才愈快。相反地,如收縮肌愈發達,反而妨礙了出腿的速度及勁力,這就是李小龍強烈反對蠻力鍛煉的道理所在。
負重練習可在小腿上綁上小沙袋,做各種踢腿練習,這樣當妳解下小沙袋時,可使出腿如閃電般的快捷。這樣做的目的,是把在較困難的條件下完成動作時所獲得的效果,轉化到動作速度上。其道理是,神經中樞在完成難度較大的動作時,會發放出較強的神經沖動,接著又進行難度相對較小的同壹動作練習,可使“剩余興奮”繼續發揮作用,指揮肌肉快速收縮,從而提高動作速度。
截拳道腿法專門訓練 —— 硬度練習
詠春拳諺曰:“壹力勝十會,壹巧破千斤。”這是對力量作用的精辟概括,對於搏擊而言,硬度練習,也就是力量的大小,將會到技擊動作的效果。在打鬥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壹個普通人的壹記看似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的腿法踢擊對手後,對手往往無甚反應。而像李小龍這樣高水平的拳手壹記腿法雖看來輕松平常,但其力度卻足以令對手皮損骨折,應聲而仆。可見搏擊中的雙方,誰的攻擊力或殺傷力即使只是略勝壹籌,也能占據優勢。
在搏鬥中,具有硬功的人的肢體具有很強的抗擊力和摧毀力。實戰運用中,如果壹方的肢體抗擊能力差,它就吃不消對方的拳腳重擊,會在對方的淩厲攻勢下迅速潰敗。如果其摧毀力差,那麽不但擊痛不了對手,而且還會傷害自己的拳腳,所以拳腳的硬度在實戰功夫中具有刻苦的磨練,練出硬度和殺傷力,這可使攻擊威力大增,並以最少的踢擊次數來決定勝負。
踢擊掛於橫架或掛於墻壁上的沙袋,是練習腿功的絕好訓練方法,故常被拳手用來發展高深的武功,並幫助習者提高攻擊的縱深性和滲透性技術。首先,掛於橫架上的沙袋對練習在適當時刻發招的技能非常有用,它還可訓練妳在適當時刻發出妳能力所及的威力最大的腿法來。但現在很多拳學人士,往往只註重於技術的的鍛煉,而對擊打沙包的日常功課疏略過去,這是最大的錯誤。因為,無論妳的技術多好,出腳多快,如不經過勤苦的日夕擊打沙包的鍛煉,則勁力必定軟弱。
壹旦應敵,便成了“各中數招而雙方全無損傷”的滑稽場面。更不堪設想的是,妳雖擊中對手數下,但對方只要還妳壹拳,卻變成了妳倒地不起。由於截拳道講究速戰速決,誰先令對方倒地,誰就可避免繼續受對方攻擊的危險。因此,假如妳能在壹擊之內使對主倒地不起,妳才可真正達到了保護自己的目的。此之所以李小龍對沙包的訓練極端重視之理。
李小龍最習慣用的另壹種沙包是懸掛於墻上的正方或長方形沙包。打這種沙包最大優點在於該包貼於墻上,故壹旦使拳腳打於沙包上,受力的是墻壁而非沙包本身。而墻壁愈受到沈重的腿擊力量,則其回應力就愈強。故打擊者必須有壹股更強勁的定力將這壹股反彈力克服,才能使本身不至往後退。因此,練習這種形式的擊打方法,不但可增強自己打出的勁力,更可鍛煉腰馬的穩固性。
此外,如日夕不斷地鍛煉下去,則腳的表皮、肌肉,以至筋骨,都將會逐漸增厚或增強抵抗性。李小龍在出腳時不需將腿腳部分盡量保持堅硬,相反地還要盡量令腿腳保持放松以求達到腿膝能靈活地扭動的目的。就是要求習者在頻密不斷地練習中能盡量將腳關節練到靈活柔韌,且強勁有力。若能如此,方可令拳手擊打在沙包上的那壹剎那產生靈活的,以抵消了任何因腿關節撞擊在沙包時的各種“入角”問題。在這裏,不管使用何種輔助訓練進行腿法練習,都應把攻擊目標當作假想的以手,且毫無規律可尋地去實施攻擊。就似與對手在真打實鬥壹般,甚至比真打實鬥還要兇狠。並且在練習出腿時,應有令人不意的簡捷與直接,並能迅速的回防以保護自己。最後切記,有效的腿擊動作是來自落點、力點、時機、角度正確,而絕不是壹般人所想像的壹味依靠蠻力。
截拳道腿法專門訓練 —— 腰馬練習
有很多未鍛煉過腳法的拳手在練習踢腿時,往往有力不從心的情況,這是由於他們從未進行腰馬專門訓練的緣故。由於在香港或壹般大城市中的寸土如金的環境下,不可能設置壹些龐大的設備,所以李小龍在當年亦很少提及這類器械的練習方法,於是形成了許多研究人士根本不知道有這類器械的原因。
據李小龍說,從前鍛煉腿力及整個腰馬穩固力,有壹種名叫“竹樁”的器械。練法是選壹根長而粗的活竹,削去大部分橫枝,在其頂端緊綁壹條長的皮帶,皮帶尾部反上並綁好成壹套形,以讓習者將腳踝部份穿入,而且這條皮帶垂下來時的高度約到習者的胸部位置左右。練習時,拳手可將壹條腿穿入皮帶圈套之中,以另壹條腿站定並面向竹樁。當拳手將被吊起的腿部往下蹬落時,由於竹子的反彈性關系,故愈往下蹬則反彈性愈強,於是便形成了壹種極強的對抗作用。
如果練習者腰馬不穩固的話,是隨時可能反被竹子將該腿扯上使整個人被扯得倒於地上。因此練習竹樁愈久,則腰馬力必定越穩健。且由於皮帶的高度可以隨時調整,故愈練則愈能對抗強大的反彈力,便是此故。如能練到活竹因受不住習者的強大腿力而至拆斷的話,則離成功不遠矣。
但是,在現時的城市環境中,要找壹根這樣的活竹作為練習器械當然是不可能的了。故李小龍遂改進了這種傳統的練功器械。
其法極其簡單:先到體育用品商店買壹強力“健胸拉力器”,然後將其兩端緊綁上皮帶套子;壹端掛於天花板上的鐵鉤或橫架上,壹端套於習者的腿脛之上。李小龍的這種經過改良的彈簧吊腿器械在原理上與上述的竹樁並無分別,但卻簡單得多了。故拳手可以壹試。
截拳道腿法專門訓練 —— 距離練習
所謂距離或距離感,就是格鬥中對雙方攻防距離的感知、判斷能力,它是拳手施招時的壹個重要準則,它還將到拳手所季用的招法的命中率和摧毀力,以及遭到對手迎擊的可能性和危險程度。許多初學者與老手過手時常常會出現把握不住距離,有時被對手重擊之後想乘對手體力較弱的空當進行反擊時,卻又因對手撤得快自己趕不上,從而無法把握主動權以奪取勝利。
所以拳手應當具有良好的距離感,而這良好的距離感又是從訓練和實戰中來,優秀的拳手不僅判斷準確,而且距離把握得準,並善於破壞對手的距離感,迫使對手總是出差錯而挨打。
在實戰當中,如果要想踢中對方,不但需要調整好距離,還需要快速的出腿,因為打鬥場上的戰機是稍縱即逝的,故要快速地捕捉戰機。如妳想用側踹腿攻擊對手,發腿前需要向前進步來縮短兩人之間的距離,方可發腿。如果妳進步或發腿速度慢,對方便會後退遠離妳,破壞妳踹腿的有效距離。由於雙方之間的距離不斷變化,等妳感到能踢擊對手的時候,就要果斷地快進攻擊,並使出擊前身體各部位都沒有預動,要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然接近對方,同時將腿踹擊。
這壹系列的動作要連貫、果斷,不要想踹又怕被對手接住。此時容不得半點猶豫,否則,不但踹不中對手,反會被對手所擊中。
練習時,如果妳欲用前腿攻擊對手,則雙方調整到妳前腳與對手前腳壹步遠左右為好,因為在妳發腿前常需墊步,墊步時後腳落在前腳的位置上,此時前腿可放髖踹出。因為壹般人腿的長度比壹步稍長,如再墊步並加上踹腿的距離正好踢中對手。如妳用體後的腿踹擊對方,妳的右前腿稍向右側或右前方移動後發出左踹腿踹擊即可。但這種感覺須在實戰和訓練中反復運用,久而久之,自然就會掌握準確的。據李小龍所說,初學的拳手首先要從理論上弄清楚以下兩點,才能在距離訓練上有所建樹。
1、欲破壞對方距離感,可先用假裝擊不中對方,而暗中邁步逼近等方法來進行,在這裏,李小龍要求拳手壹般情況下身體還要橫向移動,因為那樣做容易被對手感知距離。另外,我方還要註意識別對手在能夠擊到我方的有效距離上用身法的假象迷惑我,這時李小龍壹般以對方腰部前切線與我方腰部前切線間距作為雙方實際距離,以可以以對手重心偏重壓於前腿時的前腳與我方前腳之間的距離作為雙方實際距離,這樣比較準確。
2、李小龍要求拳手還要善於用短腿法和手法制造我方夠不著對方的假象,然後用長腿法突然襲擊已處在我方“火力範圍”內的對手。此外,不要被對手壹逼近就大幅度地後移,因為這樣做容易給對方造成連續逼迫進擊的機會,而對我方不利。另外,距離與時機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使用腿法時,除距離調整合適外,還需要有良好的電動機方能行之有效。
截拳道腿法專門訓練 —— 穩定度練習
動作的穩定度是截拳道技擊術中的壹個重要環節,如果沒有正確掌握身體平衡的能力,就會在做動作中失去對身體的控制。而且有效的穩定度就是在任何位置上都能夠控制住身體,即控制住身體的重心。這樣,即使身體傾斜或處於不穩定的狀態而失去根基時,也能夠迅速地掌握和恢復平衡。尤其是對於連環腿法來說,平衡與穩定度的優劣尤為重要。而且,具有此兩種技能,起碼有三個好處:第壹、立足穩定增強,出擊力量充沛;第二、身體防守及時,且比較嚴密;第三、引誘與突擊,防守與反擊的連接緊湊,空當幅度小,給對手的可乘之機少。
綜上所述,拳手有必要對穩定度的練習作深入的研究和鍛煉,這不乏實際意義。因為作為壹個想成為高手的拳手,在具有與對手足夠抗衡的技術的前提下,研究並掌握有利於自己壹方的任何微小的動作,都是正面克制相同打法類型的粗枝大葉對手的最有效的法寶。在搏擊中,如果妳用右側踹腿擊中對方,那麽反作用力便可使妳迅速停止向左側的擺動,但克服過分的反作用力對右腿的反彈,仍是拳手必須註意的問題。否則身體會被反作用力牽動而站立不穩,同樣會影響後面動作的迅速出擊。
在截拳道的理論上,研習者壹旦進馬或變為側身橋馬時,是交全身重量放於後腿的,前腿只有踏在地上的“力度“,但絕不支撐身體的重量,由於身體的重心放於後腿,故前腿能在任何時刻起腳或變動方向,均絕不會使上身搖動壹下,便是此理。可是,由於這種理論與壹般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完全相反,故絕大部分人都只能理解卻未能精確地達到這個地步。在這裏,李小龍為了要使他們更容易掌握這個理論的要訣,便有“拖獨輪車”的這種有關穩定度的鍛煉課程了。
練習方法:
練習者先找壹人讓其雙手抓緊自己的壹條腿,然後緩慢地拖自己向前去。最初,練習者由於不能壹下子掌握到平衡與穩定度的要訣,故大多壹拖即跌。但當慢慢地掌握了使身體重心跟後腿永遠保持在壹起的要訣時,整個人便好像坐在壹輛獨輪車上壹般,任憑前、後、左、右拖拉,亦平穩地隨著“拖車者”緩緩溜去。而且唯有勤練不懈,才能補償上述不足之處。此為李小龍獨創訓練方法之壹。
截拳道腿法專門訓練 —— 時差把握練習
在截拳道中,所謂時差,也就是時機,是指由於時間差額形成的攻防機會。因為,任何人的肢體動作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壹直保持非常快的速度,而且在幾個連續動作之後,必定有壹個停頓,加之對抗的特定因素決定了拳手在此過程中不可能每壹時刻均保持最佳的攻防狀態,因而客觀上就決定了拳手在搏鬥中會出現空當。但對於訓練有素的拳手來說,對手的任何壹招幾乎都有應付的辦法,然而在實戰中妳會感到有時來不及施展。
我們不難看到搏擊場上壹方被窮追猛打,無力還手的景象,但被動的壹方當時並不見得沒有體力或技術打擊對手,關鍵是時間來不及。由此可見把握時差在搏鬥中的重要性。
事實上,對抗中的時差或說機會,極為短暫,詠春拳中所說的“舊力略過,新力未生”,乃是搏擊中最佳的攻擊時機,在這種情況下,對方前壹個動作的意識尚未消失,慣性也未克服,因此根本來不及有所作為,故我方可在此際迅速突破。據李小龍說,作為壹個拳手,要真正地在搏擊中完成這種較為合理的轉化過程,必須具備幾個基本條件,這也就是李小龍所謂的時差的把握能力的出發點。
首先,對於對手的攻擊意圖,我方可從其進步或面部表情中觀察到,並且要在大腦中迅速反應過來,並拿出有效的對策,這是該過程及時完成的首要條件。因此拳手的眼睛觀察要準,大腦反應要快,要以不變應萬變。
再者,拳手還要合理消除對方戟動作的威力,而且不管是格擋,還是還擊,壹定要利落,壹定要只花費最少的時間,絕不可與對手糾纏。另外,反擊動作要簡捷迅速,切不可拖泥帶水,反之勢必影響速度,並錯過時機。正如李小龍所示範的那樣,他在反擊中並不是在對手完成動作時方擡腿的,而是在對手剛出手而無法改著之際就起腿,這樣在對手動作完成之際,我方的腿法重擊早已擊中了對手的要害部位了。
現在再重復強調壹下,請抓住戰機,壹定要在對手“舊力略過,新力未生”之際,予以致命打擊,而且攻擊務必簡捷迅速。但對於尚未掌握此秘訣的拳手來說,還是很有必要進行下述訓練的。練習時,可仍采用腳靶進行,因為它對於改善腿法和汲取有用的技巧非常有效,這還可訓練妳在出腳之前,不讓對手發覺。更重要的是可練習“眼到腿到,見機而發”的捕捉時差的高超技能。當然,亦可采用對方故意露出空門,而讓我方進行攻擊的練習,但需提防對手的假動作,以免遭受更為嚴重的致命打擊。
截拳道腿法專門訓練 —— 無意識出腿練習
據李小龍解釋,在壹場搏擊比賽中,有很多時候是無意識出招進行攻擊的。而且正如他所說的那樣:“在我學藝之前,壹拳對我只是壹拳,壹腳對我亦只是壹腳;在我學藝之後,壹拳不再是壹拳,壹腳也不再是壹腳;至今深悟後,壹拳不過是壹拳,壹腳也不過是壹腳罷了。”李小龍所說的這段話,說明了他對技術認識的變化,並表現出了對技術趨近於運用自如的階段。
記得他還說過,過去我們可能在教練那裏學到了很多技擊動作,如側踹腿及高角度實戰組合腿法等,而且便以為自己可以上場壹搏,殊不知壹上陣,很多引以為豪的功夫都不翼而飛了。實際上這是功夫不到家的表現。
現在談談李小龍的無意識出腿攻擊法,但這裏講的“無意識”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主動出腳而言的。例如在壹場比賽中,雙方在體力充沛、頭腦冷靜的時候,壹開始便被對手重拳擊中的可能性極小,壹般都是先以假動作去擾亂對手的視線,去破壞對手的防守,然後再施以這種自發的並非事先策劃好的快速踢腳。
如果發出的腿法擊中對手,對手的意識便會出現短暫的模糊,妳壹旦抓住了這個機會,便可連續出腳攻擊,並擊中目標,如此勝利便會向妳招手。而欲獲得這種無意識的,憑感覺和反應出招的技巧,只有在平時任何壹種腿法訓練的基礎上,不斷重復,以加深手臂與腳的自動化反應程度,才能使出腳在意識之前。
在進行實戰對抗訓練時,亦應仔細琢磨對方在什麽時候露出破綻,在什麽情況下有他弱的壹面。先是有意識地訓練這壹剎那間的出腳,再逐步掌握時間差。例如,對方出直拳擊打妳上盤,妳就要在幾乎同時出腳重創其胸部空當,而不要猶豫。但這壹腳不要使出全身的力量,因為那樣會變成推力而影響速度,而要以收、發腿自如為準,並要準確。更須進行長期訓練,使這種腳法成為本能反應,尤其是初學者,更不要忽視對這種技法的培養,因它會使妳的技擊水平進入壹個新的境地。
截拳道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