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2017年3月24日)來看,並不能。
有圖有真相。
上圖是在微信,微信指數,搜索涼涼到的指數數據截圖,可以看到目前可查看數據為7日、30日、90日,具體某天的指數等。跟微信官方宣傳的,差別太大。就這個,妳能有什麽用處?
微信開放大數據能力——微信指數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數據越來越重要。熱點,往往不僅只有壹個人群在關註。
作為壹款月活躍用戶達8.89億的應用,微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喜歡財經還是八卦”“討論買房還是賣房”“愛好男還是愛好女”,“這段時間薩德如何了”,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偏好和習慣。?
妳可能經常看到某個事件在“刷屏”,但沒法精確了解它在壹段時間內的熱度變化。雖然目前出現了壹些基於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指數,但還沒有來自微信的社交數據,難以形成立體化的、綜合的用戶偏好跟蹤。?
依托於微信海量數據的移動互聯網數據分析工具“微信指數”應運而生,微信開放大數據能力,希望能給個人或企業提供更多參考價值。壹方面,“微信指數”可以對關鍵詞搜索的趨勢進行展示,另壹方面可以深度挖掘輿情信息、市場需求等多方面的數據特征。
微信指數的應用場景
捕捉熱詞,看懂趨勢
微信指數整合了微信上的搜索和瀏覽行為數據,基於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可以形成當日、7日、30日以及90日的“關鍵詞”動態指數變化情況,方便看到某個詞語在壹段時間內的熱度趨勢和最新指數動態。
監測輿情動向,形成研究結果
微信指數可以提供社會輿情的監測,能實時了解互聯網用戶當前最為關註的社會問題、熱點事件、輿論焦點等等,方便政府、企業對輿情進行研究,從而形成有效的輿情應對方案。?
洞察用戶興趣,助力精準營銷
微信指數提供的關鍵詞的熱度變化,可以間接獲取用戶的興趣點及變化情況,比如日常消費、娛樂、出行等,從而對品牌企業的精準營銷和投放形成決策依據,也能對品牌投放效果形成有效監測、跟蹤和反饋。
現在微信指數還不成熟,微信指數能夠幫助大家看到關鍵詞在微信內的熱度情況,熱度情況有且只限於微信搜索、公眾號文章以及朋友圈公開轉發文章形成的綜合分析。
那麽,真正成熟的數據分析搜索產品是怎麽樣的?
以百度指數為例,同樣的關鍵詞涼涼
這是百度指數的涼涼得到的指數數據截圖。
我們可以看到的除了指數數據趨勢研究,還可以看到需求圖譜、輿情洞察、人群畫像等數據。
通過這個 需求圖譜?再結合下面的相關詞檢索分析 我們知道用戶的主要需求 音樂欣賞下載類,主要帶動的是《三生三世十裏桃花》、《張碧晨》,如果我們做壹個視頻圖文,同樣的三生三世十裏桃花的主題曲 《涼涼》,冠名曰“不輸張碧晨的 《涼涼》翻唱版,聽完人都蘇了,附下載鏈接”,是否就能引起關註,蹭熱度,轉化吸粉了呢?
需求圖譜的關聯信息
輿情洞察的相關信息 而看了輿情洞察,我們是不是也能發現其實正有人在做這樣的事情了?
人群畫像的相關信息 ?根據人群畫像,就可以更好地分析出受眾的年齡段是30歲左右的女性居多,那麽我們要推出的視頻引導語、圖文的語言、圖文排版及風格、是不是就可以更有針對性了?
捕捉熱詞,看懂趨勢
監測輿情動向,形成研究結果
洞察用戶興趣,助力精準營銷
我們可以看到,微信說的場景功能,其實早就在百度指數實現了。
騰訊背負著山寨抄襲的罵名太久了,這次的微信指數沒有抄襲,目前只有壹個大框架,但是基本還是參考借鑒了百度指數等產品了,後續優化或許會凸顯它的特點。作為壹款月活躍用戶達8.89億的應用,用戶的數據會更加清晰,立體化的、綜合的用戶偏好更明顯,但是, 壹定要拿捏好用戶數據隱私的度,不能為了某些企業挖掘市場需求、監測輿情,而損害了微信用戶的隱私。
所以,目前的營銷利器,還是百度指數好用,微信指數還有壹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