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秦寺寶塔,據金石資料記載,原名“鎮仙寶塔”,唐貞觀年間始建,迄今1360多年歷史。該塔為七層八棱樓閣式空心磚塔,通高40.90米,內砌圓直徑為10.86米。四面錯落券門,二層以上有木樓梯可通塔頂,該塔造型古樸,美觀大方,被譽為我國古塔中之佼佼者,特別是該塔內遺存有景教泥塑和古代敘利亞外文刻字多處,這些都是研究古代西文化交流史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1957年,該塔被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古塔年久失修,塔身裂縫,塔體向西北方向傾斜2.76米,岌岌可危。1999年,國家撥專款近百萬元對寶塔成功地進行了搶險加固和維修。保護了祖國這壹優秀的文化遺產,該塔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產物和中西文化交流之見證,已經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註和有關國際組織的重視,2000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大秦寺的保護納入“中國絲綢之路保護項目”。2001年10月,世界紀念性建築基金會將大秦寶塔及大秦寺列入《世界建築遺產名錄》,大秦寺也因此而聞名海內外。
關於《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簡稱景教碑),據《宗教百科全書》記載,該碑於明天啟三年(1623)出土於周至大秦寺,因丹麥人荷爾姆盜碑之故,該碑後被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館保護。
《景教碑》螭首龜座,通高3.60米,楷書碑文,***1780多字,敘利亞文89行,景凈撰文,呂秀巖書丹,唐建中二年(781)建立,該碑記述了景教入華的壹段秘史和傳教事跡,歌頌了唐太宗等六朝皇帝對該教的禮遇和崇信,又被譽為“天下第壹碑”(註:“世界四大名碑”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羅賽塔雙語碑》、《希伯來文碑》和《授時碑》)。
大秦寺依山而建,該地東接華嶽之紫氣,西望太白之巍峨,南依秦嶺,北攬渭水,若極目遠眺,八百裏秦川雲林煙村盡收眼底,令人頓覺心曠神怡,這裏自古就是關中著名的遊覽勝地,歷代文人騷客多往來於此,唐有盧綸,宋有蘇軾、蘇轍,金有楊雲異,明有何景明,他們都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大秦寺以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中西合璧的人文勝跡而聞名天下,隨著我國西部開發和旅遊業的發展,該地必將成為世界人民旅遊觀光的勝地。
2006年05月25日,大秦寺塔作為宋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