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知識管理理論的四個主要流派。

知識管理理論的四個主要流派。

截至目前,國內已有專家對國外學者的知識管理研究進行了探索性總結,認為目前知識管理的定義多種多樣,但其理論流派大致可分為三大流派,即技術學派、行為學派和綜合學派。在當今崇尚創新發展的多元時代,我們應該嘗試將上述壹般綜合派按照社會功能的不同分為兩大派,即經濟派和戰略派。知識管理的理論流派大致可以分為四大流派:技術學派、行為學派、經濟學派和戰略學派。總的來說,行為學派的知識管理(包括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主要著眼於發揮人的能動性,關註評價、改變或改進人類個體技能或行為的過程,熱衷於研究個體能力的學習、管理和組織,認為知識等於過程,是壹系列不斷改變技能的復雜動態安排。這壹學派的主要代表瑞典的卡爾·斯威比博士將知識定義為壹種行動能力,即他強調知識是動態的,甚至明確提出“知識是無法管理的”,“不使用信息技術也可以實施成功的知識管理”。

同時,該學派的另壹位主要代表,日本管理學教授野中郁次郎博士強調了隱性知識的重要性。他系統地論述了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區別,為我們提供了利用知識創新的有效途徑。“知識創新不是簡單地處理客觀信息,而是發掘員工頭腦中潛在的想法、直覺和靈感,並綜合運用。”野中郁次郎還提出了壹些關於西方管理者和組織理論家的問題,並提出了“場”的概念作為* * *知識創新的享受環境。這些都是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的真實思想的典型寫照。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主要例子包括中國古代傳統的師徒法。可以說,學派思維的拓展,揭示了知識的秘密,指出了知識的方法。技校的知識管理主要集中在技術的效率、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和構建、人工智能、重組和群件等方面,認為知識是壹種企業資源,是壹種實物,可以在信息系統中進行識別和處理,即管理和控制。以上觀點主要是從美國的信息技術發展而來。其中,托馬斯·H·達文波特認為知識是結構經驗、價值、關系信息和專家知識的流動組合。知識為評估和吸收新的經驗和信息提供了壹個框架。知識在知者的大腦中產生和使用。然而,在組織中,知識往往不僅存在於文件或數據庫中,還存在於組織的日常工作、程序、做法和規範中,並可以通過計算機和網絡進行編碼、存儲和傳播。“數據-信息-知識”的進步概念使知識管理和信息管理緊密聯系在壹起,信息技術在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其典型做法是曾經盛行於美國的泰勒知識管理方法和實踐活動(基於信息技術的知識管理項目)。誠然,在當今社會,如果相關行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真的離開了信息技術的幫助,其工作效率無疑會大打折扣。

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國波斯頓大學信息系統管理教授托馬斯·H·達文波特。基於其再造工程的學術思想,在知識管理的工程實踐和知識管理體系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他的兩階段理論和知識管理模型是指導知識管理實踐的主要理論。此外,托馬斯·H·達文波特的再造思想是利用信息技術摧毀舊的官僚體系和書面形式的管理體系。可以說,這個學派思維的拓展沖擊了知識的壟斷,緩解了知識的障礙。經濟學派的知識管理主要著眼於尋求經濟利益,即如何更好地獲得優勢利益。在美國,經濟學派從關註技術發展到關註資源經濟。最後,它不同於技術學派的基本觀點,其重要特點是融合了行為學派的壹些觀點,如內隱知識的觀點和內隱知識可以部分轉化為外顯知識的觀點。

這個學派認為,知識管理實際上只是觀察商業世界的壹種方式。了解誰和什麽是公司真正的資源是有幫助的。就像企業的設備、機器、資金、人力資源壹樣,企業的智力資產也需要管理,以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作為壹個分支學派,知識型企業理論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哈佛大學的學者認為,當前的企業管理已經進入第六階段,即全球化和知識化階段。在這個階段,持續增長成為管理的目標,知識管理成為管理的主題。無論是在軟件、網絡等智力密集型行業,還是在鋼鐵、石油等資本密集型行業,知識的創造、傳播、享受和利用都是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許多著名的大公司都在CKO設立了辦事處。知識型企業理論認為,知識的傳播和轉化能夠為企業創造卓越的價值,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仍然是達文波特,他在1998中指出“知識管理真正顯著的方面分為兩個重要的類別:知識創造和知識利用”。

該學派的另壹個主要代表是托馬斯·a·斯圖爾特(Thomas A. Stewart),他在《軟資產》壹書中指出,在企業擁有的所有資產中,最重要的是“軟資產”,如技能、能力、職業經驗、文化、忠誠度等。這些都是知識資產(智力資本),決定了壹個企業能否成功。可以說,學校思維的拓展造就了知識經濟,認可了知識財富。戰略學派的知識管理主要關註面向不同戰略目標的不同組織。戰略目標可以包括直接經濟目標,但絕不僅限於簡單的直接經濟目標。與經濟學派相比,戰略學派的視野更廣,思路更廣,或者可以說,經濟學派只是戰略學派的重要分支之壹。比如,壹個組織的戰略目標主要是圍繞如何發展核心能力(或核心競爭力)。這就要求壹個組織不僅要關註資源經濟,還要關註可持續的能力發展,比如關心人的能動性,如何創造更好的環境(與競爭對手相比)來吸引人才、培養人才以及更有效地吸收、轉化和享受隱性知識。戰略學派主要是以戰略管理的理論研究為基礎,有機地結合了行為學派和技術學派的壹些觀點(如應用信息技術、註重發揮人的能動性),在不斷改進管理、有效指導具體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綜上所述,目前戰略學派的知識管理研究文獻比較豐富,思考角度也比較廣闊。壹方面,從廣義上講,戰略研究始終圍繞著尋求和保持競爭優勢這壹核心概念。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無論他們來自什麽學派,都非常關註戰略管理,他們對戰略管理的研究和爭論都是圍繞這個核心問題展開的。其中,基於能力的戰略和戰略聯盟是兩種主要的研究趨勢。另壹方面,戰略研究也註意到了壹些理論缺陷(例如,過去的線性化而非立體化的思維方式忽視了人的能動性、環境變化的混沌性和不可預測性等。);還進壹步要求追溯知識管理的源頭,探索知識管理的終極目標(即知識創新是知識管理的終極目標)。可以說,這個學派思維的拓展啟發了知識戰略,增強了知識決策。

這個學校的代表很多,很難分清主次。由於該學派能夠從系統、全面的角度實施知識管理,因此成為近年來知識管理發展的主流。例如,企業的戰略聯盟起源於日本企業界的合資浪潮。壹些日本企業在尋找合資夥伴時,發現只能買到先進技術,這就是戰略聯盟的雛形。雖然戰略聯盟的概念起源於日本,但它首先盛行於美國商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國內和跨國戰略聯盟以每年25%的速度快速發展。“戰略聯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DEC公司總裁簡·霍普蘭德和管理學家羅傑·奈格爾提出的。

在理論研究中,企業戰略聯盟的代表有很多。20世紀80年代中期,沃納·費爾特、格蘭特、巴尼特等學者的研究促成了戰略管理理論的壹個新流派——資源基礎理論的出現。該理論認為,資源不僅指有形資產,還包括無形資產。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構成了企業的潛在能力。同時,企業的資源差異很大,不能完全自由流動。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來源於選擇性資源的積累和配置以及要素市場的不完善。戰略聯盟使企業資源運作的範圍從內部擴展到外部,促進了資源在更大範圍內的合理配置,從而節約了資源,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另壹方面,知識聯盟的代表很多。帕威特、努爾森、福爾斯和格蘭特提出的企業知識理論認為,生產的關鍵投入和企業價值的最重要來源是知識,社會生產是在知識的指導下進行的。企業知識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企業擁有的很多知識是隱性知識,難以表達和轉移。只有通過應用和實踐才能揭示和獲得。以知識轉移和* * *共同創造新知識為目的的聯盟通常被稱為知識聯盟。Inkpen將通過知識聯盟轉移的知識稱為“聯盟知識”。通過戰略聯盟建立合作關系是獲取隱性知識的好方法。

Borg、Dunken和Friedman的研究表明,在20世紀80年代初,50%的聯盟企業通過合作獲取彼此的知識,因此這種轉移和學習知識的聯盟被稱為“知識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