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學概論是指金融的壹個分支,其中還包括統計學,財政與金融知識。
基礎會計學是壹門技能課,主要包括會計科目的應用及方法。
基礎會計也叫會計學原理,二者沒什麽區別,就是叫法不壹樣。有本書就叫《新編會計學原理-基礎會計》主編 李海波
我是學國貿的,我們專業開了會計課,學的就是基礎會計,我問了我們學校會計專業的同學,他們開始學的就是會計學基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希望可以幫助妳啊。
基礎會計與會計學和會計學原理有什麽不同?1、基礎會計要求掌握基礎會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註意前後內容的互相銜接與聯系。重點掌握並理解會計學中基本的概念及基礎理論,為以後的其他的相關課程學習打好基礎。在學習與理解過程中,還要聯系實際,初步熟悉會計中的證、賬、表並能編制壹些常見經濟業務的會計分錄。
2、會計學(Aounting)是以研究財務活動和成本資料的收集、分類、綜合、分析和解釋的基礎上形成協助決策的信息系統,以有效地管理經濟的壹門應用學科,可以說它是社會學科的組成部分,也是壹門重要的管理學科。
會計學的研究對象包括會計的所有方面,如會計的性質、對象、職能、任務、方法、程序、組織,制度、技術等。會計學用自己特有的概念和理論,概括和總結它的研究對象。
《基礎會計學》與《會計基礎》有什麽不同?妳好,壹點通網校回答妳的問題
都是入門課程,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叫法不壹樣。
基礎會計學與銀行會計學有什麽不同?基礎會計學講的是會計的基礎知識,銀行會計是有關銀行的相關內容,當然學了基礎會計更好
會計原理和會計學原理有什麽不同?是壹樣的。
會計作為壹種經濟管理活動,會計產生同社會生產密切相關。而會計學原理作為經管類學科的壹門基本的課程,主要由會計的性質、會計信息、會計要素、賬戶與復式記賬、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記錄、會計報告、會計規範、綜合案例等構成。
下面談談自己學習的體會了。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初學會計學首先給我的沖擊就是會計的記賬方法,什麽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總之眼亂繚亂的會計分錄讓自己感覺到應接不暇。後來慢慢適應了,但是感覺壹切都是那麽復雜,還好,如果沒有這麽復雜的工序,相信壹個企業也許會經營的更復雜吧。其次通過學習會計學原理,明白了什麽叫成本,而其成本還得分個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壹切感覺都是那麽復雜。還有原來固定資產是可以計提折舊的。貌似是發現新大陸了。
隨著對會計學基礎的學習,我知道了什麽叫註冊會計師。打個比喻,如果會計學如同壹張入場券普普通通的話,那麽註冊會計師就如同VIP貴賓卡了,壹切是那麽的憧憬又是那麽的高不可攀了,總之,世上無難事,是怕有心人了。好好加油,壹切都有可能的。
對於會計學原理,我也沒什麽讀到見解了,總之就是學習收獲了很多東西了,很多以後繼續深造的基礎了。
基礎會計與中級會計有什麽不同
初級會計職稱和中級會計職稱這兩個會計職稱考試最明顯的不同就是考試時間,初級在5月中旬,中級會計職稱在9月中旬,之後就是報名條件,雖然都需要會計從業證才能報考,但是中級會計職稱的報考條件要比初級嚴格的多,中級報考條件最低學歷必須為專科,還需從事會計相關工作5年。而初級的報名條件最低學歷為高中即可,這也是很多在校生在校期間能報考的壹個證書。
初級相對簡單,基礎內容比較多,而且只有兩個科目,中級難度要稍微大壹些,有三科,多了壹科財務管理,學習的內容的深度也要大壹些,中級職稱是建立在初級的基礎之上的,考試內容相對要復雜壹些。就拿會計這壹科目來說,初級會計職稱考的是比基礎會計難度稍微大點的題目,而中級職稱考的幾乎是中級財務會計的內容,我們都知道會計知識的學習是壹個階梯狀逐步遞進的過程,課程內容的難度是逐步加深的。
最後,兩科考試難度,其實不用說,也知道肯定是中級會計職稱比較難,需要花費的備考時間和精力肯定有差距。不過凡事都需要耐心和毅力,能學好初級會計職稱不壹定能學好中級職稱,備考需要時間和耐心。
請問會計基礎和基礎會計有什麽不同會計基礎是各單位會計工作和經營管理工作的基本內容,是對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服務的基礎性工作的統稱。
基礎會計是會計學的入門教材,其主要內容是闡述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術。
基礎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有什麽不同j基礎會計是入門學好它以後學其他的就不難了,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三門課程內容重復是當前會計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此,許多學者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本文也在分析重復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三門課程內容的整合辦法。 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作為高校會計專業三門並列的核心課程,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存在嚴重的內容重復成為壹個普遍問題,這無論給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帶來了很多困難和不便,浪費了稀缺的教學資源。對此,許多學者提出了壹系列的解決方案。本人在從事會計教學的過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壹點看法,在此與大家探討。筆者認為,財務管理與會計學屬於同壹學科層次,它們的地位是並列的,都是企業管理中兩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是會計學的兩大分支,屬於第二層次;成本會計當前公認是其既具有財務會計的性質,又具有管理會計的性質,應屬於第三層次。因此,本文將首先解決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的內容重復問題,將會計的內容進行整合,然後再探討與財務管理的內容重復問題。壹、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1、天生的血緣關系,兩門學科內容重復的歷史必然。十九世紀中葉後期至二十世紀20~30年代,在工業革命的的推動作用下,產生了以成本核算為核心的成本會計。20世紀三四十年代,泰羅制逐步形成與推廣,標準成本、預算制度逐步建立,據以進行日常的成本控制和定期的成本分析,成本會計的職能從成本核算擴大到成本預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而這也被公認為管理會計的萌芽。可見,早期的管理會計是從成本管理開始的,因為在當時,面對競爭,企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控制成本。二戰以後,成本會計積極開展成本預測與決策,變動成本法、目標成本法、責任成本制度相繼出現,成本會計將成本管理的理論與方法集中形成獨立的體系,形成了對企業成本的全面管理。而這時,成本習性分析、本量利分析和變動成本法等也成為管理會計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側重於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的管理會計的雛形也基本形成。20世紀50年代,現代管理科學理論的發展及其在企業管理中的成功應用,為現代管理會計奠定了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以預測決策會計為主,以規劃控制會計和責任會計為輔的現代管理會計體系正式形成。管理會計的應用範圍也日益擴大,從成本管理擴展到了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包括采購、生產、銷售等。因此,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密不可分。管理會計自產生之日起就與成本會計存在天然的“血緣”關系,管理會計對企業的全面管理就是從成本管理開始的,隨後又擴展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而成本會計壹直面向的是對企業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成本管理是它們研究內容的交叉點。當前的教材中也體現了這壹點,管理會計主要包括成本性態分析、本量利分析、變動成本法、預測分析、短長期經營決策、全面預算、標準成本制度、責任會計等;成本會計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成本會計中成本分析、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控制與管理會計中成本性態分析、本量利分析、變動成本法、預測分析中的成本預測、全面預算中的成本費用預算、標準成本會計、責任會計等內容重復。2、教學需要,兩門課程內容應明確劃分。做為壹門學科的研究,可以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延伸,與其他學科內容的重復可以說是壹種進步。但作為教學,尤其是本科教學則應將其內容與其他學科明確劃分。筆者認為,可將成本會計定位為財務會計的壹部分,其核心是成本核算,即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費用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而原成本會計中成本管理部分全部在管理會計介紹。這是因為:首先,管理會計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作為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的壹整套信息處理系統,理應包括對成本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業績考核評價,否則,其提供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甚至某些信息是無法提供的。比如,沒有成本預算就無法進行相應的現金預算、利潤預算,沒有成本決策也無法進行價格決策等。其次,現代成本管理決不是某壹部門的工作,而是企業各個部門及全體員工的責任,成本會計人員不可能單獨承擔現行成本會計賦予的成本預決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職責,將成本管理並入管理會計便於學生從整個企業的角度理解成本管理。這樣,成本會計的教材內容可以這樣設置:(1)成本會計基礎理論,包括成本會計對象、性質及核算原理等;(2)各種費用的核算及成本計算模式與方法;(3)成本信息報告;(4)電算化在成本計算中的應用。這幾部分內容已經足夠做為本科生壹學期每周兩課時或三課時的學習。3、兩門課程不宜合並。1952年世界會計師大會上正式提出了“管理會計”壹詞,這標誌著管理會計作為壹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正式形成並得到公認,促使了現代會計被劃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隨後,管理會計在西方企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世界上許多會計組織也都成立了研究管理會計的專門委員會。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日益激烈,企業要想及時、正確地做出決策和有效地進行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實時性、前瞻性的管理會計信息,單是財務會計已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完整的現代會計體系理應包括兩個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系統:壹個是為外部管理服務的財務會計,另壹個則是為內部管理服務的管理會計。那麽,解決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內容重復,只能是成本會計給管理會計讓路,而不應將兩大分支之壹的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合並,形成所謂的“成本與管理會計”,這就犯了原則性的錯誤,破壞了整個會計的學科體系。二、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1、研究對象相似,兩門課程內容重復的不可避免性。財務管理作為壹種管理活動,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在實行分工、分權管理的過程中,形成了壹系列專業管理,包括生產管理、技術管理、物資管理、營銷管理、人事管理等。在這些專業管理中,有的側重於價值管理,有的側重於勞動要素管理,有的側重於信息管理。財務管理區別於其他管理的特點,就在於它是壹種價值管理,是對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運動所進行的管理,因此可以說財務管理的研究對象就是企業的資金運動。根據企業資金運動的內容,財務管理應包括資金的籌集、投放、使用、收回和分配的管理,它們構成財務管理不可分割的部分。管理會計作為現代會計的兩大分支之壹,它的研究對象理應和會計的研究對象壹致,即企業再生產過程中能以貨幣表示的經濟活動,也就是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管理會計主要利用財務會計所生成的反映企業資金運動的財務信息,進壹步分析加工,提供經濟決策所需要的信息,而這種加工過程實際上就是對企業資金運動的管理過程。由此可見,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在研究對象上有著驚人的相似,這種相似造成兩門課程內容大量的交叉重復。從目前教材來看,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重復的內容有:本量利分析、經營杠桿、銷售預測、利潤預測、資金需要量的預測、經濟訂貨批量、資金時間價值、長期投資決策、全面預算、成本控制、責任會計,涉及兩門課程相當大比重的內容。2、側重點不同,兩門課程重復內容的協調。雖然研究對象相似,但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也有明顯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側重點的不同。管理會計為內部管理者提供如何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會計信息,著眼於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活動,它對經濟信息進行直接管理,對資金運動則進行間接管理;財務管理為企業提供如何保持良好財務狀況的手段和措施,側重於資本經營,著眼於資金運動本身的管理,是對資金運動的直接管理行為,具體表現為貨幣的取得、運用、分配及規劃等。因此,財務管理課程應以資金運動為主線,以時間價值、風險價值和資金成本為主要考慮因素,以財務決策為核心,以資金的籌集、投放、運用、回收和分配為主要內容,構建其教材體系。管理會計課程應以生產經營活動的規劃和控制為主線,以本量利分析為基本手段,以經營決策為核心,以經營活動的預測、決策、規劃和控制為主要內容,構建其教材體系。以此為原則,我們就可以將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的重復內容有壹個比較好的協調。具體如下:資金時間價值、資金需要量的預測、長期投資決策側重於對資金運動的直接管理,應劃歸財務管理;本量利分析、經營杠桿、銷售預測、利潤預測、經濟訂貨批量、全面預算、成本控制、責任會計側重於對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的管理,應劃歸管理會計。
會計學(註冊會計師) 與會計有什麽不同前者是會計學的註冊會計師方向,後者就是人們平時所理解的會計,註冊會計師是會計行業中級別很高的那壹類,需要通過CPA 考試,有壹定的難度,簡單通俗的說,會計是做賬,註冊會計師是查賬,會計見到註冊會計師壹般會叫老師的,呵呵!
新編會計學原理 基礎會計(李海波)和會計學基礎(葛軍)哪本書難雖然我想說都差不多,但是這樣答妳肯定不滿意。
那我就明確的告訴妳,前者更加專業和權威,文字比較精準,排版也不錯,看著挺舒服。但相對來說比較難
後者也很不錯,相對來說簡單易懂。但其實都查不了多少,內容基本上壹樣。
課後習題來說,後者比較簡單。(但答案有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