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今夜偏知春氣暖全詩

今夜偏知春氣暖全詩

今夜偏知春氣暖全詩

《月夜》

作者:劉方平

原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註釋:

1.更深:古時計算時間,壹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壹半。

2.北鬥、南鬥:星宿名。闌幹:縱橫交錯的樣子。

3.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

4.新透:第壹次透過。

詩意:

夜深了,月兒向西落下,院子裏只有壹半還映照在月光中;橫斜的北鬥星和傾斜的南鬥星掛在天際,快要隱落了。就在這更深人靜、夜寒襲人的時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溫暖的氣息;妳聽,冬眠後小蟲的叫聲,第壹次透過綠色紗窗傳進了屋裏。

賞析: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壹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壹種特殊氛圍。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接下的壹句北鬥闌幹南鬥斜,是更深於夜空的征象,兩句壹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鬥闌幹為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入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壹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入。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壹回還是第幾回,誰去註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壹顆詩心。壹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唐代田園詩成為壹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詩壹二者並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

化作春泥更護花全詩

化作春泥更護花全詩

《己亥雜詩其五》

作者:龔自珍

原文: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註釋:

1、浩蕩離愁: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蕩:無限。

2、吟鞭:詩人的馬鞭。 東指:東方故裏。 天涯:指離京都遙遠。

3、落紅:落花。花朵以紅色者為尊貴,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

4、花:比喻國家。即:到。

詩意: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壹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壹般。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壹代的作用。

賞析:

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後壹份心力。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壹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雲,往事如煙;另壹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裏另有壹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壹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詩的後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誌,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鴉片戰爭爆發後,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梁章鉅寫信,商討國事,並希望參加他的幕府,獻計獻策。可惜詩人不久就死在丹陽書院(年僅50歲),無從實現他的社會理想了,令人嘆惋。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壹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誌。並反用陸遊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並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願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但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誌,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誌向融為壹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龔自珍論詩曾說詩與人為壹,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後》),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萬紫千紅總是春全詩

萬紫千紅總是春全詩

《春日》

作者:朱熹

原文: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壹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註釋:

1、春日:春天。

2、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詩人的好心情。

3、尋芳:遊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5、濱:水邊,河邊。

6、光景:風光風景

7、等閑:平常、輕易。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8、東風:春風。

詩意:

風和日麗遊春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壹新。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賞析:

人們壹般都認為這是壹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壹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壹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壹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壹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麽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壹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梅雪爭春未肯降全詩

梅雪爭春未肯降全詩

《雪梅梅雪爭春未肯降》

作者:盧梅坡

原文: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

註釋:

1、盧梅坡,宋詩人。生卒年不詳。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號為梅坡。

2、降(xing),服輸。

3、閣,同擱,放下。評章,評議的文章,這裏指評議梅與雪的高下。

4、騷人,文人。

詩意:

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說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壹段清香。

賞析:

這是宋代詩人盧梅坡詠物言誌的壹首七言絕句。詩人通過對梅雪的評論,在比較中巧妙地寫出各自的特色,並寓理於其中。

梅雪爭春未肯降,這句是寫梅雪在爭春上互不相讓。因為梅花在冬末春初開放,香氣飄散,給人以壹種春天不久要來臨的感覺;而白雪幾經降落,也意味著春天不遠了。未肯降即不肯認輸。

騷人擱筆費平章,這是指詩人要評價梅雪誰是報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筆,好好地權衡壹番。騷人,即詩人:擱,放下:平章,評論。

壹、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壹想,煞費壹番心思了。

梅須遜雪三分白,這句作者從顏色角度來寫,梅不如雪那樣潔白。三分以實寫虛,是少許的意思。這是梅的短處,恰是雪的長處。遜,遜色、差壹點。

雪卻輸梅壹段香,這句作者從氣味角度來寫,雪當然不具備梅花的香味。這是雪的短處,恰是梅的長處。輸,這裏作差講。

三、四句意思:(看來)梅花在白的俏麗上要比雪差三分,而白雪在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壹段了。

壹色壹香,壹長壹短,堪稱神思巧運:騷人擱筆費平章的難題,作者輕輕巧巧壹筆即蓋棺其實是既蓋又未蓋,因為色與香是兩個不同的角度啊!

對於詠物言誌的詩,我們要從物中獲得啟示,聯想到社會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即由此及彼)。讀了這首詩,我們可以悟出這樣壹個哲理:壹個人應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要看到別人的長處,還要看到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