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食品安全。
OECD)1993提出了食品安全評價的實質平等原則。如果轉基因植物生產的產品基本上等同於傳統產品,它們就可以被認為是安全的。否則要進行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在實質等效性評價中,壹般應考慮以下幾個主要方面:1、有毒物質:需要保證轉移的外援基因或基因產物對人和動物無害。2.過敏原:自然條件下的過敏原有很多。如果在基因工程中將控制過敏原形成的基因轉移到目標植物中,就會對過敏原產生不利影響。
轉基因動物生產的藥物安全性問題不大,可以根據其結構是否與天然蛋白質壹致來判斷安全性。但是,在生產過程中,如何處理好GAP、GLP、GMP以及如何防止轉基因動物的遺傳物質進入藥物中,應該引起重視。此外,壹旦作為動物藥廠的動物停止生產藥物,對動物的後續處理也要慎重考慮。
目前,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和壹些發展中國家都制定了各自的轉基因生物(包括植物)管理條例,負責對其安全性進行評估和監控。在美國,農業部動植物檢疫局(APHIS)、環境保護局(EPA)和聯邦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負責環境和食品協會各方面的安全評估和審批。
我國生物基因工程的安全管理相對落後。到目前為止,基因工程的安全管理法規只有兩條:
1993 12國家科委發布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
農業部7月發布的《農業生物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1996
此外,部門和行業的管理規定不夠有力,無法滿足工作要求:
據了解,中國大陸目前正在研究的基因工程受體生物有92種,但申報的只有22種,從事此類研究的單位有80多家,申報進行安全性評價的只有19家。但最令人擔憂的是,對於基因工程的安全性評價,還沒有完全合理的方法。
北京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促進中心舉辦第七屆生命科學前沿研討會——基因工程與生物安全,邀請北京部分轉基因專家來談,旨在為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出謀劃策。
公眾關註的話題——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是壹個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普遍關註的話題,也是近年來頻繁出現在媒體上的壹個新概念。壹般來說,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不僅僅是壹個技術問題。近年來,國際上關於轉基因生物的爭論已經擴展到政治、經濟、貿易、社會和倫理層面,爭論的熱點和焦點是農業轉基因生物引起的環境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轉基因食品安全嗎?嚴格來說,沒有壹種食物是絕對安全的。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實質等效”原則,即以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相比的相對安全性作為評價依據,只要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實質等效”,就是安全的。目前國際上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有爭論,但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表明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害。盡管尚未發現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害,但許多政府部門和科學家都在關註轉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潛在危險”。人們擔心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作為食品進入市場後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壹些毒理作用和過敏反應,其營養成分的變化和轉基因成分加工過程中的變化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壹些負面影響。這只是壹種“可能的潛在危險”,目前還沒有證明這些危險確實存在。我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嚴格的管理,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入市場前要經過壹系列的安全性評價檢測。農業轉基因生物在我國生產應用前,應當經過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階段的安全性試驗,通過安全性評價的,可以獲得安全證書;申請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入市場前,農業部認定的技術檢測機構要經過申請安全證書、申請進口標簽、申請國內標簽三個階段。目前,政府部門批準的轉基因食品未發現對人體健康有任何副作用。轉基因生物的發展趨勢盡管國際上對轉基因生物技術及其安全性的爭論仍在繼續,但全球對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究從未放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從1996年的1.7萬公頃增加到2006年的5260萬公頃,6年增長了30多倍。到2000年,已有近50個國家培育了200多種轉基因作物,其中各國已批準上市的轉基因作物有149種,僅美國就有42種,利用轉基因作物生產加工的轉基因食品和食品配料超過4000種。轉基因作物及其產品的市場銷售額從654.38+0.995年的7500萬美元增長到2000年的30億美元。轉基因作物的發展趨勢不可逆轉。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增加對生物技術研究項目的支持。目前,我國正在研究的轉基因生物超過130種,涉及基因超過100種。其中,在棉花研究領域,45個優良品種獲準向環境釋放,13抗蟲棉通過國家審定,在全國12個省份推廣,2006年種植面積達到60萬公頃,5438+0。從1997到2001,經過安全性評價,農業部批準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馬鈴薯、楊樹等10種轉基因植物釋放到田間環境中,批準轉基因棉花、矮牽牛等植物和獸用微生物基因工程疫苗商品化。近年來,中國還實施了“轉基因棉花種子產業化”、“基因工程疫苗產業化”等重大高技術產業化項目,並開始在生產中發揮效益。政府對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負有責任,轉基因生物不僅給農業生產、人類生活和社會進步帶來巨大利益,也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潛在風險。因此,從科學上講,農業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需要長期的跟蹤研究。作為壹個農業大國,壹個擁有巨大生物多樣性的國家,壹個大豆、水稻等主要農作物的原產地,中國在發展生物技術的同時,非常重視生物安全。對農業轉基因生物采取“積極研究,謹慎推廣,加強管理,穩步推進”的方針。對原產於我國的重要品種,如大豆、水稻、大宗糧油作物等,要加強管理,謹慎推廣,穩步推進產業化。因此,根據有關國際組織和大多數國家的做法,中國政府制定並頒布了《轉基因生物安全條例》,以加強對轉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規範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2001年5月23日,中國政府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在原農業部頒布的《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的基礎上,將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從研究、試驗延伸到生產、加工、經營和進出口。條例規定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安全評價制度、標簽管理制度、生產經營許可制度和進口安全審批制度,標誌著我國開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和進出口活動實行綜合管理。2002年6月5日,65438,農業部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三個配套管理辦法,並於3月20日起施行。《條例》及其配套法規從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角度出發,體現了科學、透明、公正的原則,適用於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國家的農業轉基因產品,對外國企業充分考慮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符合國際慣例,對人民負責。自2002年3月20日《條例》三項配套管理措施實施以來,農業部共收到孟山都、杜邦、陶氏益農、德國拜耳、瑞士先正達等五家境外公司作為加工原料進口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申請19份,涉及轉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四種作物和抗除草劑、抗蟲、雄性不育三種作物。食品安全作為轉基因生物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環境安全壹樣重要,不可或缺。因此,農業部於2002年下半年啟動了食品安全檢查工作,組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天津市疾病控制中心等單位制定了《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食品安全檢驗標準(征求意見稿)》,並研究了5家境外公司的反饋意見。根據安全性評價的需要和專家意見,農業部確定了進口作為加工原料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抗營養成分分析和大鼠90天餵養兩項驗證試驗。根據《條例》及配套管理辦法和管理程序,農業部安排了環境安全檢測和食品安全檢測。環境安全檢查包括生存競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基因漂移三個指標,分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石油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承擔。食品安全檢測包括大鼠90天餵養和抗營養成分分析兩項指標,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中國農業大學承擔。2002年4、5月份,中國大豆進口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全年大豆進口量大幅下降。據海關總署統計,2002年我國進口大豆11.32萬噸,比2006年減少262萬噸,減少18.8%。原因是什麽?農業部有關同誌分析,《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的實施,在壹定程度上遏制了大豆進口的激增。據報道,過去幾年,中國進口大豆總量壹直在上升。2002年《農業轉基因安全管理條例》的實施,對國外轉基因大豆進入中國進行了有效有序的管理。由於大豆進口減少,國內大豆價格上漲,庫存減少,收獲期大豆價格上漲。主產區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0.35元/斤,畝產收益達到110元左右。這不僅大大提高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也促進了農業部大豆發展振興規劃的實施。為確保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農業部成立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領導小組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建立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由農業部、外經貿部、衛生部、科技部、質檢總局、環保總局負責人組成。部際聯絡會議,負責研究和協調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中的重大問題;辦公室負責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綜合協調和管理。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評價是實施安全管理的核心。為此,我國成立了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由58名來自各部門和科研教學單位從事生物技術和生物安全研究與管理的專家組成,負責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評價工作。為適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需要,使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進口和標識的申請和審批透明公正,農業部還制定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程序》、《進口安全管理程序》、《標識審批程序》三個規範性文件,對申請、受理、審批的環節和時間要求作了明確規定,並向社會公開發布。目前,農業部已完成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和檢測技術規範的制定工作,正在積極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研究和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組織開展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檢測機構認定工作。相關鏈接根據國務院領導的指示和國務院法制辦的立法要求,農業部牽頭起草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2001年5月23日國務院第304號令頒布實施。條例規定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進出口活動應當遵循的五項農業轉基因生物管理制度。具體規定如下:(1)安全評價體系。農業轉基因生物國家安全評價以植物、動物、微生物三大類為基礎,以科學為依據,以案例審查為原則,分階段實施管理。(2)生產許可證制度。生產轉基因植物種子、畜禽和水產苗種,應當取得農業部頒發的種子、畜禽和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申請轉基因植物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生產許可,必須先取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並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3)營業執照制度。從事轉基因植物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經營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取得農業部頒發的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經營許可證。申請經營許可,除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外,還應當符合《條例》規定的其他條件。(4)識別系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列入《農業轉基因生物目錄》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應當有明顯標識。生產和分裝單位和個人負責標識,未標識的不得銷售。(5)進口安全管理體系。對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按照研究試驗、生產加工原料三個用途實施安全管理。進口單位或境外公司憑農業部頒發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及相關批準文件向口岸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申請檢驗,經檢疫合格後,方可向海關申請辦理相關手續。
從美國“興聯玉米事件”、加拿大“轉基因油菜超級雜草”到墨西哥“玉米基因汙染事件”,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基因汙染”的威脅不容忽視。專家擔心發生在墨西哥“玉米媽媽”身上的事情可能會發生在中國大豆身上。壹些外國公司可能會利用中國不完善的立法和不壹致的管理,將中國視為“轉基因生物的試驗場”。
轉基因產品在中國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健康權越來越受到重視。繼3月20日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實施後,衛生部《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也將於7月1日生效。
與此同時,有關專家警告說,轉基因生物對環境的影響需要各界給予更多關註。從美國“興聯玉米事件”、加拿大“轉基因油菜超級雜草”到墨西哥“玉米基因汙染事件”,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基因汙染”的威脅不容忽視。
“神聖的玉米母親被玷汙了”
玉米是墨西哥人的衣食父母,當地土著親切地稱之為“玉米媽媽”。但現在,他們驚訝地發現,“玉米媽媽的神聖被玷汙了”。
2002年6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轉基因生物與環境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墨西哥國立大學法律系的獨立法律顧問瑪麗亞。科林女士講述了那個讓她嘆息的故事。
墨西哥是玉米的原產地和品種多樣性的集中地。5000年前,這裏首次種植玉米作為人類的食物。從65438年到0998年,墨西哥政府為了保護玉米的遺傳資源,禁止種植轉基因玉米。但由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因素,墨西哥每年從美國進口大量轉基因玉米作為食品或飼料。
2001 165438+10月29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環境系的兩名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墨西哥偏遠瓦哈卡山區的野生玉米受到轉基因玉米DNA片段的汙染。由於從美國進口的轉基因玉米的包裝上沒有轉基因標識,研究人員推測是壹些不知情的農民在地裏種植的。
論文發表後,猶如壹石激起千層浪。綠色和平組織和其他反對轉基因作物的力量立即呼籲墨西哥禁止從美國進口轉基因玉米,同時許多科學家質疑這項研究的可靠性。
2002年4月4日,《自然》發表了兩篇質疑文章和作者的回復,並承認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原文章”。
墨西哥人確信他們的玉米被汙染了。2002年6月5438日至10月23日,墨西哥環境部門在壹次學術研討會上展示的研究成果稱,瓦哈卡山區野生玉米汙染率高達35%。4月23日,墨西哥國家生態研究所所長埃茲庫拉透露,墨西哥政府仍在對玉米的基因汙染進行調查,相關研究成果將很快發表在學術期刊上,並強調“如果不盡快采取措施,墨西哥玉米珍貴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將遭到破壞”。
中國大豆的教訓
壹些專家擔心發生在墨西哥“玉米媽媽”身上的事情可能會發生在中國大豆身上。
中國的大豆和墨西哥的玉米有很多相似之處:墨西哥是玉米的原產地和品種多樣性,而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和品種多樣性,有6000多個野生大豆品種,占全球90%以上;墨西哥玉米約1/4從美國進口,而中國去年進口大豆近14萬噸,與國產大豆持平,其中大部分是轉基因大豆。
中國目前還沒有批準轉基因大豆的商業化生產。然而,從運輸到加工,壹些轉基因大豆可能會留在野外或被農民私自種植。
“比如加工廠有很多農民工。如果他們喜歡進口大豆,他們會偷偷帶壹些回家種植,”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優質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常如珍說。“這種情況非常危險。”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國首席科學家、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薛大元也指出,如果種植轉基因大豆,壹旦野生大豆受到汙染,中國大豆的遺傳多樣性可能會喪失。
中國的大豆和墨西哥的玉米也有區別:玉米是異花授粉植物,而大豆是自花授粉。這意味著中國大豆受到基因汙染的可能性要低得多。
常如珍說,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大豆不會出現基因汙染。他正在進行壹項轉基因大豆與野生大豆間作的實驗,以研究基因汙染的可能性。
加拿大農田裏的超級雜草
其實在自然界中,壹個物種的基因通過授粉漂到另壹個物種身上,或者說實現雜交,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由於轉入轉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通常具有壹些特殊的特性,如抗殺蟲、抗除草劑等,如果這個基因漂移到另壹個物種,就可能帶來明顯的環境影響。
2002年2月,英國政府的環境顧問“Nature UK”提交的壹份報告專門描述了加拿大轉基因油菜中超級雜草的威脅。
在如今加拿大的草原農田裏,同時擁有抗三種以上除草劑的雜草轉基因油菜非常普遍。他們的油菜籽掉到了農田裏,明年還會發芽。如果壹塊田地沒有種植相同的物種,它就會成為不受歡迎的超級雜草,農民不得不求助於對環境更有害的舊除草劑。
同時對三種以上除草劑有抗性的超級雜草是通過對不同除草劑有抗性的轉基因油菜植株間的異花授粉獲得的。這種超級雜草的出現,距離加拿大首次種植轉基因油菜只有兩年時間。此外,在加拿大,轉基因作物的基因已經漂移到通過授粉生產有機食品的農田。所謂有機食品的標準之壹就是不含轉基因。所以在從事有機農業的農民眼裏,這些轉基因作物是影響其產品聲譽的超級雜草,是對其農田的基因汙染。
因此,2002年初,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有機食品委員會起訴孟山都公司和阿凡迪斯公司,要求這兩家來自美國的轉基因技術公司賠償損失。
人類食物鏈中的不速之客
最令人擔憂的基因汙染是,壹種沒有被批準用於食品生產的轉基因成分,在管理和控制不善的情況下,進入了人類的食物鏈。
美國的“星空聯盟玉米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Avandis公司生產的壹種“興聯”轉基因玉米,由於可能對人體產生過敏反應,美國環保局只批準其用於動物飼料,禁止其用於食品生產。但在2000年9月及隨後的檢測中,發現很多玉米食品中竟然含有星聯。
雖然星聯的種植面積占當年美國玉米總種植面積不到65,438+0%,但美國收獲的玉米中約有65,438+00%是因為在加工和儲存階段與其他玉米品種混在壹起而被星聯汙染的。美國政府還指出,Avandis沒有遵守在種植Starlink玉米的土地和種植普通玉米的土地之間保持壹定空間作為緩沖區的規定,以防止交叉授粉。
2002年3月,Avandis為消費者的集體訴訟支付了900萬美元。此外,Avandis和相關保險公司支付了約6543.8+0億美元,在市場上回收了300多種可能含有星聯的食品。
2002年6月,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發表的壹篇評論文章說,幸運的是,目前還沒有發現摻入星空聯盟的食品會影響消費者的健康,但如果壹種用於生物制藥的轉基因品種摻入了人類的食物鏈,會怎麽樣呢?
解決基因汙染的方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種轉基因作物已經在田間進行了試驗。今天,世界上大約有7.9億畝轉基因作物,相當於西班牙的面積。
應該說,目前已經商業化的轉基因作物,在審批時已經認真考慮了其對環境的安全性。但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理事長朱新權表示,目前,國內外普遍認為農業生物技術潛力巨大,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對自然環境中釋放的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研究相對較少,對環境中釋放的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評價仍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
正是由於缺乏安全性研究,人類面對基因汙染的威脅,能夠采取的有效措施並不多。
例如,為了降低基因汙染的風險,科學家提出了建立“避難所”的想法,即種植壹些非轉基因作物作為轉基因作物之間的隔離帶。但這種想法通常不受歡迎,因為許多農民認為這太麻煩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人甚至認為唯壹的解決辦法就是全面禁止轉基因作物的種植;但是許多科學家認為可以找到新的解決方案。
例如,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的幾名研究人員在2002年6月的《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寫道,壹個有希望的解決方案是開發無菌轉基因作物以防止基因漂移。這樣,農民每年只能從轉基因技術公司購買壹次新種子,轉基因作物的成本預計將增加約10%。但知識產權損失超過10%的轉基因技術公司表示願意承擔這樣的成本。
中國將成為試驗場?
對於人類來說,所謂的基因汙染在認識上還是比較模糊的。
關於墨西哥玉米基因汙染事件,2002年3月1日,美國《科學》雜誌稱,許多科學家認為,轉基因玉米的DNA是否滲透到野生玉米中,即使真的對野生玉米構成威脅,也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據。
“轉基因作物會對環境造成什麽樣的危害還不清楚,不同作物的情況也不壹樣,但影響肯定是有的,”常如珍說。“現在的問題是,中國很多人,包括壹些科研人員,還沒有意識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2001年,常汝珍在審閱國內某科研單位某研究員的稿件時,驚訝地發現該研究員未經主管部門批準,從阿根廷引進轉基因大豆,並分發給其他單位試種。
國家環保總局的壹份文件還警告說,壹些外國公司可能會利用中國不完善的立法和不壹致的管理,將中國作為“轉基因生物的試驗場”。
轉基因作物含有從無關物種轉移來的外來基因。比如美國孟山都的轉基因大豆,就含有矮牽牛的抗除草劑基因。這些外來基因可能通過授粉傳播給其他物種,生物學家稱之為“基因流”。環保主義者喜歡使用“基因汙染”的概念:外來基因傳播到其他物種,導致自然基因庫的混合或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