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開發。
天安門,坐落在中華人民***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隔長安街相望,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禦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擴展資料:
發展歷程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詔令以燕京作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為大都。元大都從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興建,到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成,歷時18年。大都城從裏至外分別是宮城、皇城和大城。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征召全國各地能工巧匠,開始大規模重建北京城。其時,江蘇省蘇州府吳縣香山人蒯祥奉命設計建造皇宮,負責設計和組織施工作承天門。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成,為壹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因建造時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門,故命名承天門。牌坊正中高懸“承天之門”匾額。
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在原址廢墟上大規模改建,並更名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康熙年間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繕。
百度百科-天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