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回省城後,正遇朝廷下令補南昌知府缺,於是上任。到南昌後,故意不肯接印,直到蘧太守送了銀子才正式就職。後來寧王反叛,攻下南昌,王惠降順。後寧王兵敗,王惠逃走,巧遇蘧公孫。蘧公孫回到家後,向爺爺蘧太守訴說此事。蘧公孫的兩個表叔來訪,住了幾日後,送回省城。體現出王惠的貪財、無立場的行徑。
兩位婁公子從第八回開始出場,拜別蘧太守後,乘小船回去,看到兩岸景觀,道:“我們幾年京華塵土中,那得見這樣優雅景致?宋人詞說得好:‘算計只有歸來是。’果然!果然!”從這話中,便可知他倆不是庸俗之輩,不是壹心只求功名利祿之人。八回結尾也有“公子好客,結多少碩彥名儒;相府開筵,常聚些布衣韋帶”,更覺此二人不壹般。
鄒吉甫是婁府看守墳墓的,,也就是婁府的仆人,然而兩公子卻以禮相待。當吉甫的兒子鄒三無意遇到兩公子,納頭便拜,兩公子慌忙扶起。吉甫望見兩公子,丟了拐杖,便要倒身下拜,兩公子慌忙扶住道:“老人家何消行這個禮?”兩公子扯他同坐下,吉甫說了許多恩典的客氣話,四公子道:“我們弟兄都不在家,有甚麽好處到妳老人家,卻說這樣的話!越說得我們心裏不安。”三公子道:“況且墳山累妳老人家看守多年,我們方且感知不盡,怎說這話?”這根本不像是封建社會主子同奴仆的交往:主子對奴仆威嚴有加,奴仆對主子唯唯喏喏,鮮見主子賢惠如兩公子,不禁對兩公子心生崇敬。聽了楊執中的遭遇,熱心相助,楊執中獲救後,不悉內情,沒來婁府登門道謝,兩公子不勝詫異,心裏覺得楊執中想是高絕的學問,更加可敬。“論理,我弟兄既仰慕他,就該先到他家相見訂交,定要望他來報謝,這不是俗情了麽?”、“我也是這樣想。但豈不聞‘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之說”,這表明兩公子已從同情知己轉向敬佩楊執中高深的學問。從救人而不望報謝,有德於人而忘之的品德來看,實屬難能可貴。第壹次去拜訪楊執中,簡裝便服,叫了壹只小船,誰都不知道兩公子此番是去訪賢求士。也正因為簡裝輕行,兩公子差點挨了打。劉守備的運租米船,假借婁家相府之名,在河道裏橫行霸道,壹夥如狼似虎的仆人,狗仗人勢,手拿鞭子,打那擠河路的船,竟然打到了兩公子坐的小船上,船家請三公子出來給他們認壹認,三公子說:“妳主人雖不是我本家,卻也同在鄉裏,借個官銜燈籠何妨。但妳們在河道裏行兇打人,卻使不得。妳們說是我家,豈不要壞了我家的聲名?妳們起來。就回去見了妳們主人,也不必說在河裏遇著我的這番話,只是下次也不必如此。”這是何等的襟懷,何等的氣度!
雖然後來發現他們交友不慎,被朋友欺騙,但只能說明他倆從小生活在相府中,社會經驗不足、比較單純。兩公子出身名門望族,家財萬貫,然而,卻看不出半點尊貴與炫耀的跡象,他們平易近人、行俠仗義、為人和善、心胸寬廣,無半點恃強淩弱、居高自傲,具翩翩學子風度,著實令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