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精神》:什麽是真正的城市精神
美國作家德萊塞的小說《嘉莉妹妹》中描述城市對年輕人的消極影響的著名段落常常出現在國內翻譯教材中,“當壹個18歲的女孩遠離家門時,往往會有兩種結局,或是碰到相助的人使她生活好起來,或是接觸形形色色的道德觀念,然後變得墮落。大城市具有自身種種誘人的花招,並不亞於那些教人學壞的男男女女,當然人比社會微小得多,也更富於人情味。”這樣的城市論述不由得令人想起意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說過的話:“城市就像夢想壹樣,是由渴望和恐懼組成的。”作為在農村出生和成長,後來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筆者對城市也有著割舍不斷的復雜情感。大城市是現代世界的象征,當今世界有數十億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不僅影響人們的生活而且影響人們的世界觀。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城市當然成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向往的機會之窗,是社交的天堂,是創造性的中心。最優秀的東西無論是大學、建築、產品、餐館、廣告公司都在城市裏。人們來到城市往往是追求壹種新的生活體驗,它與個人的生活經歷有關,上學、工作、創業、交友、或純粹的冒險。與城市的遭遇哪怕幾天也好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變化,甚至成為人生的轉折點,每當再次回到這個城市,哪怕是偶爾聽到這個城市的消息也可能勾起從前的記憶。不管我們生活在大城市還是在農村或小城鎮,城市都是無法回避的存在,它因為促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可能去過不少地方,也渴望到世界著名的大都市遊玩。自己所在的城市或自己熟悉的城市與其他城市有什麽不同嗎?城市有沒有獨特的精神呢?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的清華大學政治哲學教授貝淡寧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系主任艾維納·德夏裏特合著的《城市的精神》考察了世界著名的九個城市及其各自獨特的精神在政治、文化和經濟生活中的體現。這些城市都各有特點,最明顯的體現在建築、歷史、產業構成、人口結構、地理環境等方面,既有如耶路撒冷、牛津等有高度專業性的城市,也有更加多元化的大都市巴黎、紐約等。作者提出的核心觀點是重新發現城市的精神是哲學和社會學的重大任務,強調壹個城市具有能夠和願意承受全球化壓力的獨特精神的重要性。全球化有積極的壹面,即開放性和寬容性,但是它可能造成文化趨同的同質化傾向。他們提出了壹個與愛國主義不同的新詞“愛城主義”。眾所周知,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但民族主義往往有很強的破壞性。與擁有軍隊的國家不同,城市在強調獨特性或在與其他城市競爭時不至於發動戰爭。市民對城市精神的自豪感將有助於激發認同感,有助於抑制民族主義情緒的泛濫。對都市規劃者、城市管理者或者普通公民來說,他們最關心的可能是如何找到城市的獨特精神。作者認為,這取決於城市的具體情況和現有資源。如果壹個城市貧窮,人們被剝奪了最基本的物質需要,那麽,城市的首要任務就是擺脫貧困,讓人民有基本的醫療保障,不至於營養不良,而不是奢談獨特的城市精神。以煤炭為主的城市就難以倡導環境保護方面的價值觀,西班牙蕭條的工業城市比爾巴鄂因為漂亮的博物館而逐漸成為藝術界的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