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下面是丁聰先生的壹幅漫畫《兩代人的反應》,請根據漫畫展現的內容,結合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聯系現實,寫

下面是丁聰先生的壹幅漫畫《兩代人的反應》,請根據漫畫展現的內容,結合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聯系現實,寫

例文傳統要與現代接軌

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形式之壹,高中課文中也有壹些篇目,記得閱讀的時候覺得寫得很好,但真到劇場聽戲,隨著臺上演員“啊哦咿”的演唱,恐怕大多數年輕人也會像丁聰先生漫畫中的這位少年壹般,腦袋低垂,雙眼緊閉,呼呼大睡吧。

為什麽傳統戲曲吸引不了青少年呢?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戲曲展現的生活遠離我們吧。妳看臺上的這位演員,穿的是演出用的古代服裝,壹唱就是半天的“啊哦咿”,唱的多為地方音,叫人很難聽得清楚;而且壹句唱詞往往拖上半天,能把人急死!完全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的特點,也不符合現代青少年的欣賞習慣。想要吸引青少年而得到傳承,只怕難了。

因此我認為,戲曲要與現代生活接軌。其中最重要的是從內容改造起,不要老是壹些傳統曲目,內容上要創新,要表現現實生活。古代的戲曲作品,不也是表現那個時代的故事嗎?為什麽到了現代社會,戲曲還要唱著那些老掉牙的歌子呢?我認為,只有表現現代人熟悉的生活,才能擁有更多的觀眾。

要表現現代生活,裝扮上也得有所改變,不能還是傳統的那壹套,讓人分不清時代。另外,唱腔也應該改變。地方戲特別應該像京劇壹樣,將普通話作為標準唱腔,便於聽懂內容。當然了,壹拖半天的“啊哦咿”恐怕也得跟上時代的節奏,不然誰耗得起啊!

有人會說,這樣壹改變,還能叫中國戲曲嗎?我想還是可以的。我們牢牢保留了中國戲曲為中國觀眾服務、為現代生活服務的核心,摒棄壹些不合理的舊形式,有什麽不行呢?如果死抱住傳統不放,那將既沒有新的作品問世,又沒有新的藝術方法補充,那麽,這樣的戲曲,隨著能欣賞的老觀眾越來越少,最終恐怕只能進歷史博物館了。

其實,與現代生活接軌的豈止是戲曲,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很多已經開始和現代生活接軌了。如畫家們用毛筆創作國畫作品,就不再僅僅局限於描繪古代的人物和山水,而是展現現代生活,齊白石、張大千、範曾、黃永玉等等國畫大師,誰不是用古代的筆墨、借助現代的手段展現現代生活的呢?而書法作品的與時俱進,不僅表現為在臨摹古人墨寶中展現書法家的個性,同時也創造出了新風格的字體。其他傳統藝術能與現代接軌,為什麽戲曲就不可以呢?

只有接軌,傳統藝術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才能吸引青少年,才能在繼承中傳承下去。

例文點評

例文作者認真研讀了漫畫,抓住漫畫中少年對戲曲毫無興趣而沈沈睡去的現象,反思為什麽戲曲不能吸引青少年,進而提出了戲曲需要創新的觀點,並重點說明了該如何創新以及創新的價值意義。為使自己的說法更加合理,作者列舉了其他傳統藝術形式創新而得以發展的實例加以證明,終能自圓其說,較好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全文思路清晰,緊扣主旨,有理有據,是壹篇較好的習作。

丁聰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家,這幅題名為《兩代人的反應》的漫畫,展現的爺孫倆聽戲曲時不同的反應。

首先,要看清楚畫面的內容。畫面由三個人構成,畫面從左到右看,左邊站在高處舞臺上的戲曲演員畫著古代的戲裝行頭,穿著大花的戲裝,水袖,手翹著蘭花指,表示正在演唱著戲曲作品。從口中發出的“啊哦咿”之間有著長長的、繚繞回環的弧線,表示聲音的婉轉延長,節奏緩慢。右邊是臺下,坐著的爺孫(孩子和老人)二人。中間的孫子(少年人)低垂著頭,閉著眼,早已進入夢鄉;而爺爺(老人)斜躺在座椅上,左手撐著下巴,右手不自覺的學著蘭花指在膝上敲打著節拍,嘴角眼角上翹,滿臉笑容,似已陶醉於美妙的“啊哦咿”中。

其次,看清提示畫面的文字。畫面文字有三處:壹是演員所唱的“啊哦咿”,表示是戲曲演唱,且節奏緩慢。二是演員下面有“小丁80”,說明是丁聰先生1980年的作品。三是右下角的標題,明確點出在看戲曲節目的時候,兩代人的反應截然不同。

第三,結合畫面和文字明確主旨。丁聰先生通過這幅漫畫中兩代人對戲曲作品的態度,向我們揭示了如下壹些觀點:壹、戲曲作品有著獨特的魅力(生命力),受到老壹代人的喜愛。二、戲曲作品節奏緩慢,不為青少年喜愛。三、戲曲作品需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加以改革。四、年輕壹代需要培養欣賞戲曲的興趣。五、固步自封會導致戲曲作品走向衰亡。六、失去了青少年,就失去了未來。

第四,根據信息確定寫作的要點。

上述觀點(主旨)都可以成為寫作要點,作為青少年學生的我們,可以強調戲曲特有的魅力,如美麗的唱詞,曼妙的歌喉,精彩的舞步,獨特的造型等,說明應該理解傳統文化,並繼承和傳揚傳統文化。也可以批評戲曲沒有與時俱進,固步自封,因而失去了年輕壹代觀眾,最終會成為歷史。提倡戲曲本身要積極行動,參與改革,創造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新形式。

第五,聯系現實展開聯想與想象。漫畫所畫的是戲曲問題,但不能限於談戲曲本身,要學會展開。根據聯想,我們明白,戲曲文化代表著傳統藝術形式,這裏老壹代人和年輕壹代對待戲曲的不同態度,實際是兩代人對待不同傳統藝術的態度,即如何看待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應該何去何從的問題。聯想開去,在外來文化和現代藝術的沖擊下,作為年輕壹代如何看待我們寶貴的文化資源,如漢字、書法藝術、國畫、古樂器、民間藝術等,如何欣賞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光大傳統文化,可作為寫作點。同時,傳統文化如何吸納現代文化,如何中西結合進壹步發展,如何批判地吸收外來文化中的精華,也可以作為寫作點。學生寫作中不求面面俱到,但必須持之有據,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