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媽全部的世界都只有孩子,所有的事情也都是以孩子為主,在心態上,當然肯定是壹位好媽媽;然而在行為上,卻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壹個討人厭的「好媽媽」!既然媽媽的原意是好的,卻為什麽會出現「崩壞」的反效果呢?臺北市萬華親子館副館長兼咨商心理師陳彥琪指出,壹個顧人怨的「好媽媽」,通常是以下這些心理因素造成的……
1.媽媽真辛苦之大家都不懂經常獨自照顧孩子的媽媽,絕對是非常辛苦的,而且往往是旁人難以理解的苦,尤其在沒有任何外援或協助的狀況下,媽媽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往往會造成極大的身體負擔及心理壓力。陳彥琪心理師表示,許多媽媽會很期待被同理,而且覺得大家理所當然的要了解媽媽的辛苦。好比在餐廳幫孩子換尿布,旁人可能會認為媽媽沒有公德心,但是媽媽會覺得:「妳們又沒生小孩,妳們懂不懂媽媽的辛苦?我壹個人怎麽可能千裏迢迢的把孩子帶去廁所找尿布臺?小孩這樣會很不舒服!何況餐廳的環境也不友善!」
其實,媽媽的辛苦當然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有時候媽媽自己的情緒上來,也沒有辦法先去同理別人的困難。餐廳裏大家都在用餐,在旁邊換尿布的觀感甚至氣味,都是會讓旁人感到不舒服的。然而媽媽往往為了捍衛孩子的權益,可能顯現不肯妥協的強硬態度,便容易讓旁人誤會,甚至認為媽媽不可理喻。而媽媽若不斷的遇到類似情形,便會持續的惡性循環,終至變成壹位「討人厭的好媽媽」。
2.來自媽媽過度的擔心與焦慮 另壹方面,也有不少媽媽是出於對孩子過度的擔心和焦慮,因此產生對旁人的疑慮和敵意,或者是在做法上矯枉過正,甚至本末倒置,卻反而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
(1)與眾人為敵—擔心旁人無法照顧好孩子 如果媽媽總覺得,孩子只有自己照顧得最好,若把寶貝交給別人照顧,就會擔心孩子沒有受到最好的對待,所以媽媽會質疑保姆不好、老師不好、或是醫師不好,便很容易與圍繞在孩子身邊的所有人產生誤會與沖突,甚至處處與人敵對。而媽媽這樣的做法,雖然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卻會讓孩子不論到爺爺奶奶家、學校、醫院、親子館或任何地方,都是處於媽媽與別人爭執不休的負面環境,不但讓孩子看到不良示範,也容易讓孩子陷入負面的情緒與思考。
(2)過度爭取孩子權益—擔心孩子吃虧 另外也很常見的是,媽媽總是擔心孩子會吃虧,因此過度爭取孩子的權益,除了容易讓旁人困擾與反感,還可能導致孩子從小將他得到的任何東西都視為理所當然。比如孩子不管想要什麽,身為「好媽媽」都會有求必應,不但全部都幫小孩弄好好,甚至會幫孩子搶先爭取。但是幫孩子做太多的結果,孩子就會很習慣什麽事都不用自己來了,也不會自己去建立人際關系,因為他從來不需要主動去爭取什麽,在個性上也可能會比較任性,認為所有事物本來就是他應該獲得的。
陳彥琪心理師談到,在親子館便曾遇過媽媽把所有玩具都拿過來堆到孩子面前,孩子根本就不需要學會排隊等待和輪流玩。然而這樣做不但會影響其他小朋友玩樂的權益,等孩子上了幼兒園,也會感到極不適應甚至崩潰!因為他會覺得,大家都應該要讓他,為什麽不讓?而且原本已經不會主動交朋友,更可能因為這些因素,導致孩子完全沒有朋友,若無法即時矯正,等孩子長大成人將會適應得更為辛苦。
(3)試圖影響老師和同學—擔心孩子不被認同 還有壹種,是試圖幫孩子張羅打點好所有關系的「好媽媽」。比如孩子平常在家,媽媽總是對他百依百順,但是媽媽也會擔心學校的老師和同學,無法像自己對孩子這麽好,於是就會去「拜托」老師:「我的孩子可能比較容易有受挫感,能不能請老師平常多對他怎樣怎樣…」,或是「這次運動會,拜托老師讓他跑步排第壹棒好不好?」另外也可能會和孩子的同學說:「請妳們跟某某某做好朋友好不好?」通常這樣的「好媽媽」對老師來說是非常困擾的,因為她總是試圖影響老師和同學對自己孩子的觀感和態度,卻忽略了應該要讓孩子自己去適應真正的社會環境。更有甚者,就是媽媽連孩子求職面試都會壹起跟去,也試圖影響面試主管,希望能優先錄用自己的孩子,但這種做法卻往往適得其反,本想為孩子加分,卻反而讓孩子被大扣分。
曾經有個案例,是大學生要做誌工服務,媽媽就會跟來壹起看,而且問了許多問題:「這個機構安不安全哪?工作內容是什麽?要壹直站著嗎?不能讓孩子太累啊!」甚至有壹天孩子沒來上班,媽媽還很焦急的打來說:「不好意思!我的孩子說今天忘記跟妳請假了!」什麽事都是媽媽出面,感覺媽媽恨不得自己能在這裏幫孩子工作。而這位大學生雖然看起來溫順乖巧,但是工作時的態度是非常被動的,沒辦法像壹般人會主動協助他人,只是自己站在那邊等,缺乏判斷與互動的能力。
(4)自詡愛的教育—擔心打罵對孩子造成影響 而如果自認為是「愛的教育」,實則縱容放任孩子的媽媽,她的擔心可能是來自於怕打罵會影響到小孩的人格發展與成長發育,雖然初衷的確是為了孩子好,認為不能用任何懲罰,要正向引導,但最後卻往往變成完全沒有管教,或是自己不想當壞人負起教養的責任。比如媽媽可能會跟孩子說:「妳吃飯前不去洗手,餐廳的阿姨會不讓妳進去喔!」或者「妳看老師在看妳了,老師會罵罵喔!」媽媽自己的界線很模糊,分不清到底是「愛的教育」,還是其實把教養的責任都推給別人了?
而如此作為,非但會讓旁人覺得:「這個媽媽怎麽都不管教小孩?只是任由小孩在公***場合大吵大鬧?」更嚴重的是對小孩的影響,將導致孩子管不動,媽媽也無力的惡性循環。孩子會覺得他是自由的不被管束的,所以只要是他想做的都可以去做,媽媽也很可能覺得反正管不了,就讓孩子自己作主、自己去玩,卻不知道孩子是無法自律,且很可能會影響別人的狀態。比如若遇到和其他小朋友搶玩具,或是需要大人從旁教導處理的時候,媽媽通常是不在身邊的,這時候孩子第壹個反應往往就是打人,把玩具搶回來,或是認為對方沒有照自己遊戲規則,便表現出強硬兇狠的態度。
(5)自詡鐵的紀律—擔心孩子自己無法成事 至於自認為是「鐵的紀律」的「好媽媽」,外人看到的表象可能就是會對孩子疲勞轟炸、咄咄逼人,處處要求孩子、脅迫孩子、甚至貶損孩子…但若探究媽媽內在深層的擔心,其實是來自於:「這個孩子如果沒了我,他怎麽能夠自己完成呢?」於是關於孩子的所有大小事情,媽媽都要參與,而且全部都要幹涉,因為媽媽會覺得:「壹定要我來做決定啊!不然我小孩就是這樣,都推不動啊~我太了解他了,他就是懶啊!」
如此作為的「好媽媽」,除了容易讓孩子從小缺乏自信心,認為自己就是像媽媽說的無法處理好任何事,也很可能變成凡事都不習慣自己做決定,總是依賴媽媽。甚至比較嚴重的是,由於媽媽從小到大都要「確保小孩照著自己選的路走」,卻反而會讓孩子長大後缺乏責任心,無法意會到很多事情其實是需要自己負起責任的。比如選校選系,都是媽媽決定,雖然孩子的成績可以上醫科或法律系,但根本不是孩子的興趣,但孩子也不覺得自己要為這件事情負責,反正就是媽媽說要選這個,然後由於自己實在不喜歡念這個科系,最後可能也無法完成學業,媽媽也會感到非常挫折。
3.把自己的需要強加在孩子身上 陳彥琪心理師表示,很多時候當媽媽說出「我都是為妳好啊!所以才怎樣怎樣…妳也應該要怎樣怎樣…」,其實這對孩子來說是很有負擔的,因為媽媽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有時候界線是分不清楚的。
比如媽媽對孩子說:「我不讓妳看電視,是為了妳好啊~因為電視都是垃圾節目,不但對妳沒有幫助,而且眼睛也會近視!」但是對孩子來說,媽媽不準看電視,他完全不知道同學們討論的「佩佩豬」是什麽,便沒有辦法和朋友壹起交流,甚至無法融入大家的社交圈,對他來說會是很困擾的,而且會覺得為什麽他和大家不壹樣?但是針對這點,「好媽媽」也會有壹套說詞:「妳看!以前看太多電視的小孩,功課都不好!」如此孩子將會更難去反駁媽媽,因為他可能會覺得自己有罪惡感:「媽媽已經對我這麽好了,我怎麽還抱怨呢?」,漸漸就會變得比較壓抑,不敢講出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其實多花點時間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我們可以有其他彈性解決方法(如改讀佩佩豬的繪本,或跟孩子約定只能看電視30分鐘),不壹定要全然拒絕孩子,不然孩子以後就什麽都不想跟父母說了。
另外,在親子館也曾遇到家長搶著幫孩子報名繪本課程,但孩子其實壹心想玩館內的遊樂設施,對課程興趣不大,卻因為媽媽認為機會難得,而強制把孩子抱過來聽課,孩子可能玩得正高興卻被硬生生中斷,自然會大哭,也無心聽課,其他家長就會覺得:「妳的小孩又沒有要上,卻占掉名額,讓我們沒辦法報名。」便容易招致旁人的反感與不耐。
如何避免成為討人厭的「好媽媽」?至於要如何避免成為顧人怨的「好媽媽」呢?陳彥琪心理師建議可從下列3點留意:
1.世上不只媽媽好—焦點不要只剩自己和孩子 雖然媽媽可能有非常大量的時間是和孩子獨處的,但其實還是有非常多的機會與外界和旁人接觸,所以千萬不要習慣凡事只考慮自己和孩子,而完全忽視其他人的存在。陳彥琪心理師指出,相信媽媽都是真心為了孩子好,可是活在只有自己和孩子兩人世界裏的媽媽,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生活各方面,其實已經影響到旁人了。
而所謂的「好媽媽」,絕不是指局限在自己身上,或是局限在孩子身上。比如有些媽媽怕孩子在學校受傷,可能會跟孩子說:「妳要記得喔,真正愛妳的只有媽媽!」但媽媽應該要放下自己的焦慮,因為當媽媽焦慮的時候,焦點便往往只有孩子,卻忘了孩子其實應該要回到團體中,學習在社會環境、人際關系或家庭各方面成長發展,也需要從別人身上獲得善意與交流。如此才是真正對孩子好,而不是只有媽媽的好。
尤其等到孩子大了,處於青少年期,許多媽媽可能會焦慮害怕孩子交到壞朋友,便因此限制或禁止孩子交友,但孩子是不可能永遠綁在媽媽身邊的,他壹定有很大壹部分的能力需要從人際互動、環境中學習,而且對於往後出社會的人際關系將有莫大影響,而這方面是無法只憑母親單方面的付出得到的。
2.童言無忌—不要只依據孩子片面的回答 有些媽媽忽略了跟老師溝通也是很重要的,只依據孩子片面的說法,便大動肝火想去興師問罪為孩子討公道。比如媽媽聽到孩子說:「今天有人推我,讓我跌到了。」媽媽就會覺得好生氣,認為老師為什麽不管,也不懲罰推人的小孩。但是在不明就裏之前,媽媽其實應該放寬心去想,推人的小朋友不見得是故意的,孩子也可能學會了拍拍灰塵自己站起來,甚至看到別人跌倒了,還會去幫忙安撫。這些都是孩子自己可以學到的寶貴經驗,只是不見得能夠清楚的和大人表達。
另外有個例子是,曾有位媽媽問孩子:「妳今天在幼兒園吃了什麽?」孩子順口回答:「我沒吃。」媽媽就當真了,而且氣沖沖的跑去責問老師:「為什麽我的小孩沒有吃午餐?」於是老師就問孩子:「那妳昨天有吃咖哩飯嗎?」孩子說:「喔~咖哩飯!有啊!」才證實是壹場誤會,因為若孩子的發展還沒到,其實不太會回答開放式的問題,因此媽媽也不需單憑孩子的片面回答就大驚小怪。
3.正向鼓勵—而非威脅恐嚇預告後果 有些媽媽可能會告訴孩子:「如果妳總是說話不算話,以後就沒人想跟妳玩了,妳會沒朋友喔!媽媽都是為妳好,所以才會這樣教妳!」這段話在大人聽來,似乎滿名正言順的,但是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聽起來其實比較像是威脅!因為「妳不這麽做的話,就會發生什麽事」,孩子第壹個感到的可能是恐懼,反而不容易能理解媽媽真正的原意是什麽。
但是媽媽如果換個說法:「如果妳下次這樣告訴朋友的話,他們可能每次都會想找妳玩喔!」也就是「妳這麽做的話,就會達成什麽事」,那就不是威脅了,而是壹種正向的鼓勵。而且媽媽其實不需要壹直和孩子強調「這是媽媽為妳做的事,都是為了妳好。」只要在孩子做了對的事情時,給他鼓勵和肯定:「妳這樣做很棒,媽媽覺得很開心!」如此循循善誘,孩子反而會學習進步得更快。
討人厭的好媽媽,3大地雷心態與行為解析 爸爸如何協助改善「好媽媽」?如果爸爸發現媽媽已經越陷越深,變成壹個顧人怨的「好媽媽」,可以怎樣協助幫忙,並逐漸導正「好媽媽」的觀念和做法呢?
1.壹定要先同理媽媽的焦慮和辛苦 外人應該很容易看到媽媽討人厭的部份,媽媽可能已經覺得十分的憤怒和委屈,而且對外人懷有相當的敵意。如果這時候另壹半還不支持自己的話,甚至用批判的口吻說:「妳看妳就是這樣,孩子都是跟妳學的,才會變成這樣!」媽媽真的會感到非常辛苦,認為「我都這麽努力帶小孩,這麽吃力不討好了,妳非但不幫忙,還這樣說我!」,反而會導致媽媽更大的反彈,更會為了捍衛自己和小孩不肯做出任何妥協與改變,甚至越演越烈。
因此爸爸壹定要先理解媽媽的焦慮和辛苦,再委婉的提出「我們壹起解決」的方式。比如說:「我知道妳是很擔心老師可能對小孩不好,小孩就是功課沒寫不敢跟老師講,但是比起妳直接殺去學校找老師,讓其他同學也都知道了,會覺得他怎麽不用寫作業還有特權?反而會對小孩更不好啊!『我們』可以再私下找老師談,或是『我們』再壹起教小孩怎樣做。」所以強調「我們」如何壹起做,而不是「妳」應該怎樣教小孩,這是很重要的,才不會讓媽媽覺得自己是孤軍奮戰,也才能清楚正視自己和孩子面臨的真正問題。
2.親身示範換個方式的好處 而萬壹「好媽媽」完全聽不進爸爸的勸告,爸爸還可以怎樣做呢?陳彥琪心理師建議,如果媽媽不願意妥協,爸爸可以試著采用更適合的解決方式,示範給媽媽看。但前提是,爸爸壹定都還是站在和媽媽相同的出發點上,肯定媽媽對孩子好的原意,並不是為了否定媽媽而去做的,也沒有要和媽媽較勁孰優孰劣的意思。
比如孩子功課沒寫,媽媽覺得壹定要先去找老師,以免老師處罰孩子,爸爸在難以阻止媽媽暴沖的情況下,可以同時教導孩子怎樣去和老師溝通,自己有什麽樣的困難所以沒寫作業,或是坦承自己的疏失。而當媽媽發現,孩子自行處理的方式是可行的,爸爸便可再借機安撫媽媽,其實不需要如此的防衛和緊張,換個方式不但能讓孩子學習更多,老師和同學更容易接受,自己和孩子的人際關系也可以發展得更好。
不過爸爸要特別註意的是,不論想要從旁補救、試圖勸阻媽媽、或是親身示範怎樣做會更理想,很重要的壹點是,自己壹定也要花時間親自帶小孩。因為如果爸爸根本沒有自己帶小孩的經驗,卻只是告訴媽媽怎樣做會更好,壹方面媽媽會覺得妳只是在講風涼話,根本不懂實際狀況,另壹方面小孩和爸爸的互動依然不高,也會比較難以管教小孩,讓孩子聽妳的話。
3.放大媽媽的優點,給予媽媽肯定 其實會變成壹個「討人厭的好媽媽」,媽媽自己的心裏也通常是非常矛盾的,為了孩子總是處處與人對立,可能常常在吼完別人之後,冷靜下來也會覺得很後悔。這時候爸爸除了盡量同理媽媽的辛苦,並盡量協助壹起照顧小孩之外,也要盡可能的正向鼓勵媽媽。因為媽媽雖然做了許多過度幹涉孩子的事情,壹定也有壹些是真的對孩子好的,爸爸便可以找出這些做對的地方來肯定媽媽,給媽媽正向的回饋和鼓勵,慢慢的循序漸進,***同努力,如此「討人厭的好媽媽」,終有壹天可以變成真正的好媽媽!
陳彥琪 現職:臺北市萬華親子館副館長兼咨商心理師、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義務張老師 學歷: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咨商學系碩士 經歷:財團法人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咨商心理師、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特約咨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