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中國古代的所有稱謂

中國古代的所有稱謂

中國古代稱謂:

1、宗族稱謂

祖上:最早的祖先稱為始祖。後世的皇帝壹般以他們可知的祖宗作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為始祖。後世的人在修家譜、作家傳時,也往往喜歡攀附古代的名人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孫三代就分別把曹振鐸、姬姓、虞舜稱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為太祖。如三國魏以曹操為太祖,唐以李淵為太祖,宋以趙匡胤為太祖,明以朱元璋為太祖,清以努爾哈赤為太祖。太祖是壹朝的開國之君,所以他的太廟百世不遷。

祖宗:是對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稱。從我國漢代開始,凡是創業的國君死後,他們的廟號壹律為祖,如漢稱劉邦為高祖,唐稱李淵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後,他們的廟號壹律稱為宗,如漢稱文帝劉恒為太宗,唐稱李世民為太宗等。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兒子稱作嫡子。同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嫡子有繼承父親地位的權力,在社會地位上遠遠高於庶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兒子稱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禮和承襲父祖的地位。

2、親屬稱謂

梓童:皇帝對皇後的稱呼。

夫人: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壹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壹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

荊妻: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糟糠:形容貧窮時***患難的妻子。

內人: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曾孫:孫之子。

玄孫:曾孫之子。

來孫: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

世父 (伯父) : 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嬸) :叔父之妻。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從舅:母之從元弟。

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嶽父、嶽丈、丈人、泰山、嶽翁):妻之父。

外姑(嶽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3、皇族稱謂

皇帝:中國在公元前22重年,秦王羸政統壹六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稱“始皇帝”,從此歷代封建君主都稱皇帝。

萬歲:皇帝的代名詞,壹種說法認為在朝賀時對君主經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稱;另壹種說法認為是從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登華山後,由他開始用“萬歲”自稱,而相沿下來的。

皇後:皇帝的正妻稱皇後。秦漢以後歷代沿稱。

太上皇:帝王尊其父為太上皇;歷代皇帝傳位於太子,並自稱太上皇;天子之父參與國政,稱太上皇帝。

皇太後:皇帝的母親稱皇太後,秦漢以後歷代沿稱。

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繼承人,壹般為皇帝的嫡長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選定冊立。清代自雍正以後不立皇太子。壹般稱預定繼承君位的長子為“太子”。

貴嬪:妃嬪的稱號。漢元帝時始置,原為妃嬪中之第壹級。自魏晉至明均設置,但地位已經下降。

昭儀:妃嬪的稱號。三國魏文帝時始置,僅次於皇後,晉及南北朝多沿置。

貴妃:妃嬪的稱號。南朝宋武帝時始置,位次於皇後,自隋至清多沿置。

世子:帝王示諸侯的正妻所生的長子,也稱太子,清代則封親王的嫡長子為世子。

太孫:皇帝的長孫稱太孫。歷代王朝往往於太子歿後冊立太孫為預定之皇位繼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的稱號。始於戰國,漢制規定,皇帝之女稱公主,帝之妹稱長公主,帝姑稱大長公主,後歷代大致沿用。

翁主:漢代制度,諸王之女稱翁主,即後世的郡主。

附馬:皇帝的女婿稱駙馬,非實官。清代稱“額駙”。

4、官場稱謂

宰相:我國封建社會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意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長。

丞相:官名。長期以來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稱,但宰相不壹定是丞相。

太尉:官名。秦時的太尉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漢初與丞相、禦史大夫合稱三公,東漢又與司徒、司空並為三公。後代沿置,但壹般為加官而無實權,至明代廢。

侍郎:官名。漢武帝時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官名。始設於秦,在宮闈中掌皇帝宿衛。自隋代,為各司的主官,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部員。

卿:古代高級官員或爵位的稱謂。

將軍:官名。春秋時,諸侯以卿統率軍隊,始有將軍的稱呼。後用於都督軍事的武官。

太師:官名。古代三公之壹(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以太師、太傅、太保為加官,僅示榮寵而無實職。太師還是輔導太子的官,稱太子太師。

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壹,名同太師。西漢時把輔導太子的官稱為太子太傅。

巡撫:官名。始置於明太祖朱元璋,職能同於中央官員巡撫地方的“欽差大臣”。

總督:是管轄壹省或數省軍政的地方最高長官。

都督:漢末始設。三國時都督為率兵打仗的將帥,魏晉以後,都督成了駐地的刺史,成了轄區的軍政總首長。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臨時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欽差大臣。

節度使:官名,武將統兵出戰稱總管,無事時鎮守邊地則稱大都督。唐代,節度使權力不斷增大,形成所謂“藩鎮割據”。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壹,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壹,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壹級武官。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禦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壹。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諱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 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交車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壹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世人譽之為禮儀之邦、君子之國,即使是在唇槍舌劍的論戰中,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講究語言美。《禮記·儀禮》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從稱謂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稱呼既反映出了人們對於成功的觀念,又透射著壹種“自卑下之道”的“謙恭精神”,這種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們的語言、稱呼中體現出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古代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