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丁瞳兒在牢房被審問的壹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命運多舛,17歲被自幼定親的男人騙來長安,在當天就被賣給青樓;好不容易遇到的心儀之人,又在性命受到威脅時棄她而去。在又壹次被背叛後,她立誌成為青樓頭牌,從此不再涉足情愛。
現代社會中,丁瞳兒的經歷已經不太可能出現了,但親密關系中的虐待、背叛等現象卻依然普遍。
離開這些不健康的親密關系已經十分艱難,而更加令人難過的, 是很多人會像丁瞳兒壹樣,從此對於進入下壹段親密關系失去信心。
01.離開不健康的關系後,我們會面臨哪些挑戰? 1. “我不再是我了”很多人在離開壹段親密關系後,都會產生壹種“我不再是我了”的感覺。這可能是由於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擁有多重身份(identities),我們在不同時刻扮演不同角色,有時是作為子女,有時是作為朋友......而當我們離開壹段親密關系時,會不可避免地 喪失掉這些身份中核心的壹個——作為某人的伴侶。 因此, 對於很多人來說,在分手以後,都會感受到身份感的喪失,覺得“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其次,在與傷痛關系告別的過程中,妳可能會迸發新的思考、收獲成長,但同時,妳也為此付出了代價,即失去了陪妳長大的那部分天真、單純的自己。 送別這壹部分自己的過程,也會使妳感覺“我已經不再是從前的我了”。
2. 不穩定感與不安全感在結束壹段親密關系後,我們的生活節奏可能會被打亂,這種短時間內巨大的節奏波動會帶來強烈的不穩定感。
另外,在上壹段親密關系結束後,我們還可能發現, 自己以往對於愛情和生活的理解都受到了“挑戰”,壹直以來信奉的生活“規則”也變得無用。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被迫從過去理想的愛情劇本中走出,看見更真實、更復雜、也更多元的世界。 這種世界觀的沖擊又會為我們帶來嚴重的不安全感,讓我們懷疑自己是否會再次受到傷害。
3. 負面且泛化的認知模式離開不健康的親密關系後,我們很容易采取壹種負面且被泛化的角度來看待世界,例如:因為在上壹段關系中被前任欺騙,得出“男人沒壹個好東西”、“女人的嘴,騙人的鬼”的結論。
這可能是因為,在走出過去的關系時,我們舊有的世界觀在短時間內會受到巨大刺激,從而引發我們內心的擺蕩,激發出壹種名為“分裂”的防禦模式,以非黑即白的、絕對化的角度來看待世界,比如全盤否定前任,認為ta就是壹個“壞人”。
當分裂的防禦模式與過度泛化相結合時,我們就很容易將過去發生的事情投射到未來,從而對自己愛與被愛能力產生質疑。壹方面覺得自己永遠不會再去愛別人了,另壹方面,也覺得自己根本是不值得被愛的。而這兩種預設都會使我們對進入下壹段親密關系喪失期待。
*那麽,為什麽我們會對親密關系失去信心?過去那段創傷式的感情經歷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中,最重大的壹部分,是使我們產生斷裂感。 由於我們過去對世界的理解無法幫助我們解釋這段經歷,它無法自然、流暢地被大腦處理,也無法融入我們當下自身的敘事。這種感覺,就像我們在書寫自傳時,出現壹段邏輯完全不搭的章節,它既不能由前文發展而來,也不能預測後文的走向。 我們想不明白,“為什麽要發生這種事?”、“為什麽是我?”
我們甚至可以說, 對親密關系失去信心、逃避親密關系,本質上是由於我們還沒有將上壹段痛苦的經歷整合成為自己的壹部分。當我們為這段痛苦找到意義,重建斷裂的部分,形成更完整的世界觀,我們就將有能力走出這段經歷,甚至以此為起點獲得個人成長。
那麽,不健康的親密關系,對什麽樣的人可能產生更嚴重的打擊呢?
什麽樣的人會因此恐懼愛情? 1. 喜歡自責(self-blaming)的人遇到沖突時,習慣性將罪責歸於自己壹方、常常自我批評的人,很容易在離開不健康的親密關系後,沈溺於對過去的回想以及無端產生的罪惡感中。例如,認為“要是我更聽話,ta可能會愛上我”、“都是我需求太多了,ta拒絕也是應該的”等。 將關系的斷裂全部歸因於自己的人,自尊度壹般比較低,也很容易認為自己是“有問題的”,因此恐懼再次進入親密關系。
2. 修復力(resilience)不足的人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們曾多次提到了“修復力”(resilience)的概念,它指的是在逆境、創傷、或高壓環境下良好適應的能力,也可以說是壹種從困難經歷中“彈回來”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 即使經歷同樣的創傷性事件,修復力不足的人更容易產生應激癥狀 ,包括:過度警覺、逃避行為等。修復力不足的人更容易在經歷不健康的親密關系後,產生對於後續親密關系的逃避行為。
3. 恐懼“特別感”的人在之前關於精神虐待的文章中,我們曾提到,很多關系中的施虐者都有自戀型人格的特征,ta們渴望特別感,強烈地需要證明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而心理學家Craig Malkin博士認為, 受虐者常擁有的人格特質與自戀型相反——他們恰恰是恐懼自己被看作是特別的。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人,會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需求,他/她們的核心信仰,可以概括為“我必須索求的越少越好,同時,付出的越多越好。這樣才會有人愛我。”而有些人,由於長期與自我需求脫離,甚至可能已經想不起來自己有什麽需求,更不要說提出這些需求。
值得註意的是,由於與自戀型人的特質特別“互補”,恐懼特別感的人可能會重復愛上自戀型的人,並因此經歷多段不健康的親密關系 。
03.如何重建對愛情的信心?如果妳已經離開壹段不健康的親密關系,希望重建自己對關系的信心,可以從以下5個方法開始練習:
1. 練習內省 (Self-reflection)嘗試詢問自己以下問題:
我在上段關系中有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嗎?我的這些需求真的是過分的嗎?我是否感到憤怒或失望,但害怕去感受這些感覺,也害怕將它們表達出來?我在這段經歷中失去了什麽?又收獲了什麽?在日常生活中對類似問題進行思考,可以幫助妳重新認識到 自己其實也是有需求的,同時,也是有權利提出需求的。
2. 建立儀式(Rituals)由於世界觀和自我身份感的顛覆,此時的妳可能會感到自己的整個生活都是動蕩不安的。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壹些新的“儀式”可以幫助妳迅速提升穩定感。 例如:
每周末固定與父母通話每晚睡前固定做冥想每天按時吃三餐每天早晨起來做五分鐘伸展運動……這些儀式會幫助我們在“無常”的世界中主動地塑造出壹些固定不變的東西,讓我們感覺到世界依然有可被預測的部分,我們對於自己的生活也依然是有壹些掌控力的。
3. 家人與朋友的幫助(Support)在關系中受到的傷害,也將在關系中獲得最好的愈合。這並不是要求妳在沒準備好的時候立刻進入下壹段親密關系(那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但家人、朋友的支持可能會在這段時間顯得特別重要。
所以,即使很想要壹個人躲起來療傷,也別忘了每隔壹段時間去尋求壹些幫助與聯結,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平穩地度過這段困難時光。
4. 提升修復力(Resilience)修復力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面對以及處理生活困境,好消息是,它 是可以被後天培養的。
想要使自己的修復力變得更強韌,最重要的壹步,是轉變視角、擁抱無常。認識並接受“唯壹不變的是變化”的理念,可以讓我們用壹顆“平常心”來面對生活拋來的壹切驚喜和驚嚇。
接下來,可以試著為自己建立壹些易於實現的小目標,例如:每天記錄日記、每周運動三次,等等。鼓勵自己增強行動力,從這些小目標的完成中逐漸建立起信心和積極性。 妳可以學會將這次痛苦的經歷看成是壹次成長的機會,而不是無力處理的危險。抓住這個機會,利用它更加了解自己、發展更為成熟的心智。
5. 敘述式整合記憶(Journaling)定期給自己制定壹段寫作時間(例如:5分鐘、15分鐘),在這段時間,將與上段感情相關的情緒和事件記錄下來。妳不必在意錯別字或是句式是否完整,只需要盡力地寫下去,在規定時間內不要停筆。
通過寫日記(journaling),我們可以在安全且安靜的環境下,對這段記憶進行整理,使它逐步流暢。 寫作可以幫助我們識別並釋放出殘余的負面情感,又可以幫助我們與這段經歷保持壹定的距離,從而能夠以更中立的角度對其進行思考。最終,我們可以將這段經歷融合成我們人生故事中統壹的壹部分,形成新的整合的世界觀。
英文中有壹句有名的俗語:Pain is inevitable, but suffering is optional。 它的意思是說,我們人生中難免會遇到壹些令人感到痛苦的事件,但我們卻有權利以及能力,選擇自己是否要為它深陷於痛苦之中。
很多時候,我們對親密關系失去信心,其實是由於還沒有將壹段相關的痛苦經歷整合成為自己的壹部分。 願我們都可以為人生中特別的經歷找到意義,並以它們為起點,變成更好的自己。
最後,給大家額外提供壹些廣受好評的失戀療傷秘籍:在下面的滾動圖上截屏,看看妳抽到了哪種疏導情緒的小方法。馬上去試試看吧~
7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裏找到妳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