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孔子與《論語》·舉壹反三》註釋|譯文
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③,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註釋 ①憤:心裏想求通而又未通。②悱:想說又不知道怎麽說。③隅(yú)反:“隅”指角落、角。“隅反”指類推。
譯文 (學生)如果不是經過反復思考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舉出壹個角為例來告訴學習的人,而他不能推斷其他三個角如何,就不用再反復教他了。
評說 為什麽“就不用再反復教他了”呢?因為他不用心思考。以上論述是孔子關於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舉壹反三”的成語即由此而來。孔子意識到同類事物是可以互相推知的,認為事物都可以歸屬於壹定的類,從某類中的壹個事物所具有的已知性質,可以推知該類中的其他事物也具有此性質,從而提出了這個著名的類推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