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相處,最為重要的便應該是這三個字:界限感。
武誌紅在《為何家會傷人》裏提到:界限感淡薄,是很多情感成為傷人利器的原因。
界限感是壹種尊重別人的方式,無論兩個人的關系多麽親近,妳都要打聽清楚對方的底線,同時也要有自己的底線。
作家周國平曾經說過:“壹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而壹切麻煩和沖突都源於想要突破這界限。”
生活中,壹個有著明顯界限感的人,往往更加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
而我今天主要想強調的是,妳要有自己的底線。
妳見過這樣壹種人嗎?
與人相處,有些人總是下意識用討好別人的態度,其實這樣的人還不少。
這種表現,可以說也是有根源的。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這樣教育:就是與人相處應該要謙遜壹點,要得饒人處且饒人,有的時候多壹事不如少壹事,忍壹時風平浪靜,退壹步海闊天空等等此類的思想。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稍微控制不好,要是個人氣場再弱壹點,就容易變成壹種討好。
有的時候,這種討好甚至真的不是刻意的,就是在這個相處過程中,因為無限退讓慢慢突破自己的底線,給人造成壹種“妳很好欺負”的錯覺。
人***有的劣根性之壹,就是挑軟柿子捏。
這種劣根性,是壹種刻在骨子裏的下意識反應,是我們在衡量壹個人時通過對方長相或者行為還有語言等等因素,在心裏對其“戰鬥力”綜合的評價。
打個最為簡單的比方。
妳走在大街上,哪怕妳去問路,可能都會精心選擇,挑壹個看起來比較和藹,攻擊力比較弱的人去問。
自然,這種衡量的情緒也會帶到生活中。
有的人說,人與人之間相處,最主要的還是彼此的價值。
其實,並不是。我們在交朋友的時候,除開少部分人的刻意選擇,多數人在交朋友的時候,價值屬性壹開始並不強,甚至壓根都不會去註意其價值。畢竟生活中多數人都還是普通人,交朋友沒有那麽強的目的,看重的就是合得來三個字。
但是,多數人在剛剛認識對方的時候,卻都會通過這個人界限感的強弱,形成自己的第壹印象,並且會隨著後續的發展,逐步形成壹種固有印象。
我有壹個高中同學,她是那種特別好相處的類型,妳壹看就看得出來,因為當她第壹次見陌生人,特別喜歡笑。
見陌生人的時候,輕微地笑,是表達自己的壹種友好。
但是如果這種笑太過分,和人的每壹個對視,每壹次見面,都露出壹種近乎討好式地超過範圍的大笑,就已然足夠給人留下“妳好說話”的感覺。
這種感覺壹旦產生,他人就會用行動開始試探。
同學大學畢業以後,出去上班,壹開始回來經常義憤填膺,因為她說她們同時去的兩個實習生,大家都習慣把事情交給她做。
很多事壓根都不是她的事,別人也給她做,從壹開始工作上的事,漸漸轉移到工作外的事。
像帶個早飯,扔個垃圾,取個快遞之類的,大家都是習慣性叫她。
她這樣做了不到壹周的時間,所有人都習以為常。
漸漸地,她發現大家對待她的態度總是特別隨意,不會說謝謝,沒什麽感激,而關於那壹個實習生,所有人都多了壹絲尊重在裏面。
不管讓那個女生做什麽事,都是那種謹慎的態度,完了以後給人家說謝謝。
她其實是個內心很敏感的人,所以不過半個月之後,就感覺到了這樣的壹種差距。
顯然,她給人的界限感壹開始就被打破了。
很多例子都告訴我,生活中那些給人界限感很低的人,多數都不是真正的大大咧咧,不拘小節,真正的大大咧咧反倒不會產生這樣的後果。
相反的是,他們都是心思敏感,過於為別人著想,特別看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敢表達自己的鋒利,甚至內心有些自卑的人。
他們在為人處世時,壹不小心就容易讓謙遜演化成討好,讓自己的和善變成好捏的“軟柿子”。
所以,這樣的人,往往也能夠敏銳通過他人的行為和說話態度,捕捉到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評價。
按照常理,我們在不了解壹個人的時候,多數都還是帶著試探的思維,不敢越距。
妳倒好,人家還沒開始試探,妳就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好說話,好容人,人家不欺負妳欺負誰?
妳的界限感越低,別人越是不會對妳和藹,反而可能會變本加厲地侵襲妳的私人領地。
而妳的界限越是明顯,他人反而會顧及妳的情緒,從而尊重妳。
所以,有的時候,界限感強的人反而會帶來壹種反差:妳看起來越是不好惹,越有脾氣,別人反而越是尊重妳。
當然,這並不是說,妳就要做壹個特別不好惹的人,給人壹看起來就帶著距離感,也不好說話,不管誰有要求合不合理,都統統拒絕。
這,不叫有界限感,叫不會為人處世。
中間的這個度,自己壹定要把握好。生活中,我們不能避免正常社交,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這些都是屬於正常,只是記住過猶不及,該幫要幫,該拒絕的時候壹定要拒絕。
不卑不亢,有原則,不違背自己的內心,不刻意討好,也不故意為難,要是他人踩了自己的底線,就要表達出來,而不是壹聲不吭。
妳壹聲不吭,不會讓對方反思自己,反而會讓人進壹步試探妳的底線能夠有多低。得寸進尺這樣的事,生活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做壹個界限感強,有自己的脾氣,但是內心又強大和溫柔的人,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