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白話文的成語故事,越全越好!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語出唐代史學家李百藥《北齊書·元景安傳》:“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襲爵陳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齊文宣王帝高洋年號)時,諸元帝世近者多被誅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議欲請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顯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誅之,家屬徙彭城,由是景安獨賜姓高氏。” 寧可玉碎,不為瓦全(景皓) 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堅決反對,他說:“怎麽能用拋棄本宗、投靠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 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器得保全!我寧死也不改姓。” “寧可玉碎不為瓦全” 比喻寧願為氣節犧牲。 (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 “逐他姓”則生,“不逐他姓”則死,最終元景皓因不易姓而被殺,表現出對自己人格尊嚴的堅決維護。後來,這壹典故被抽象出來,含義也大大升華,用以比喻寧願為高尚、正義的事業做出犧牲乃至獻身,也不為小利而茍全,千百年來壹直沿用。 還有壹個小典故:北朝東魏的丞相高洋逼迫孝靜帝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北齊。高洋心狠手辣,為了不留後患,在公元551年又把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都殺死了。可是做了壞事以後,他心裏很害怕。 壹天,天空出現了日食,他擔心這是個不詳的兆頭。於是,他就問自己的親信,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劉家的天下而光武帝劉秀又能奪回天下的原因是什麽。這名親信說不清楚,就隨意應付說是因為王莽沒有斬草除根,沒有把劉氏宗室的人殺幹凈。高洋信以為真,於是把東魏的宗室近親全部殺掉,連小孩也不放過。高洋的殘忍行為是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感到很害怕,擔心他們自己什麽時候也會被殺掉,於是聚在壹起商量對策。 有的人主張改姓高,不再姓元。出主意的這個人是壹個縣令,叫元景安。他的堂兄元景皓斷然拒絕了這種建議。他說,采用改姓的方法無論如何是不能接受的。他認為大丈夫寧願作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為瓦片而保全下來。他寧願高貴地死去,也不願屈辱地活著。後來,元景皓因元景安的告密而被處死。但高洋也於三個月後病死。十八年後,北齊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