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什麽叫軍國民體育思想?怎麽產生的?

什麽叫軍國民體育思想?怎麽產生的?

睬這樣也是很好,真的475298364

新體育事業的初期全面改造學校體育 1.對舊中國學校體育和西方體育的批判 舊中國的學校體育體制是本世紀初仿照日本“軍國民體育”建立起來的,內容主要是兵式體操。五四運動以後,美國的“自然體育”逐漸在我國學校中占統治地位。雖然當時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也曾頒布過許多體育教育方面的規章制度,但最終也未能實現體育教學的規範和統壹。有體育專家把舊時代的學校體育形容為“無頭無尾的教學”,所謂無頭,就是各年級的體育要達到什麽具體的目標,各年級的體育有什麽不同之處等,均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所謂無尾,就是每年教學以後,學生究竟從體育課程中得到什麽益處,很少見有具體的證明,所給的體育分數究竟代表什麽、有什麽意義,是極其含糊的(蘇競存:《對於中小學體育改造的幾點意見》,《新體育》1950年第1期,第16頁)。對歐美學校體育采取了批判態度。朝鮮戰爭的爆發更加劇了對美國學校體育的否定。《新體育》發表短評提出:要“徹底認清美帝,消除盲目崇拜美國體育的錯誤思想,肅清反動墮落的美國體育道德作風對中國的殘余影響”(短評《加強目前學校的體育》,《新體育》1950年第6期)。體育學術界出現了對美國體育,特別是對美國學校體育的全面批判和否定。有文章批判說:在美國,“學校的體育教育是以培養個人的自私自利為目的,壹切的學習與研究都是為了發展個人的名譽地位與攫取金元,壹切問題的考慮都是唯我是從。現在美國學校體育已經將原子彈與戰爭的宣傳與訓練列為正課的壹部分”(馬啟偉:《我對美國體育的認識》,《新體育》1950年第6期,第10頁)。也有文章批判時說:“在美國雖然也把體育活動說成是壹種教育的方式,但是它不是教育廣大人民鍛煉健康的身體,而是教育少數的運動選手與體育商人如何的去賺錢、去做生意。大資本家們利用體育活動麻醉人民,企圖使得人民脫離反抗壓迫與剝削的政治鬥爭,永遠做他們的奴隸。”(管玉珊:《我認識了美國體育》,《新體育》1951年第7期,第15頁)“我們鄙視 美式體育,因為它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圖、摧殘青年與侵略人民的工具,是資本家們茶余飯後的消遣品與搖錢樹。”(黃啟宇:《我看到的美國體育》,《新體育》1951年第8期,第17頁),這種批判和否定,有助於建立面向全體學生的新的學校體育,有利於向主智主義(主智主義是世紀中葉以來逐漸形成的壹種教育學說,我國50年代從蘇聯引進。其主要特點是認為教育過程應以知識傳授和智能教育為主,主張在教學活動中以教師、教材、教學為中心。主智主義體育教育極大地促進了體育和體育教學的規範化,對於我國體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教育的轉變。但由此而完全排斥實用主義教育理論與實踐,對我國體育的發展也有壹定的負面影響。 在批判舊學校體育的基礎上,壹些專家學者提出應以“無產階級的立場、唯物論的觀點和方法,建立起新的中小學體育教學的主要骨架”。其基本構思是,首先是明確新中國學校體育的任務,要分析體育課程在學校中所能完成的特殊任務和公***任務,明確具體地列出來。並確定每壹任務所包含的事項,再按每壹事項的重要性和各年齡學生的需要,分配完成該任務所需要的教學時間。其次是根據那些明確的具體任務,選擇能達到該項任務完成的各種教材。最後要進行是否完成教學任務的考核工作。考核不是壹個抽象的分數,而應是每個學生壹張詳細的事實報告,包括生長發育情況,疾病與缺陷,內臟機能情況,基本運動能力,集體習慣與行為,體育和衛生的常識與習慣,娛樂運動技能,以及國防需要的基本技能等各方面。而且還應有該生與其他同學的比較、進步情況、有何優缺點、應當怎樣註意等內容,使每個學生對自己確有明確的了解(蘇競薦:《對於中小學體育改造的幾點意見》,《新體育》1950年第1期,第16頁)。 2.建設新學校體育的初步探索 新中國建立之初,青年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很差,許多學生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完成學業或不能就業(短評《加強目前學校的體育》,《新體育》1950年第6期)。加強學校體育,使更多的學生重視並積極鍛煉身體,就成為當時學校體育的首要任務。1950年和1951年,毛主席先後兩次寫信給教育部長馬敘倫,提出了“健康第壹,學習第二”的指示。為貫徹毛澤東的指示,1951年7月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15屆代表大會決議提出:要“積極開展學校中的體育和文化、娛樂活動,努力改進全國同學的健康狀況,要使每壹個同學都具有強健的體魄,能夠勝任緊張的學習和繁重的工作”。1951年8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關於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指出:“目前全國各級學校的學生健康不良的狀況,頗為嚴重。許多學校由於功課過重,社團活動過多,加以夥食管理不盡得法,衛生工作註意不夠,以致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這種情況必須加以改變。應該指出:增進學生身體健康,乃是保證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並培養出有強健體魄的現代青年的重大任務之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及各級學校教職員必須嚴肅註意這壹問題,立即糾正忽視學生健康的思想和對學生健康不負責任的態度,切實改善各級學校的學生健康狀況。”《決定》中提出了六條措施:壹是調整學生日常學習及生活的時間;二是減輕學生課業學習與社團活動的負擔;三是改進學校衛生工作;四是註意體育娛樂活動;五是改善學生夥食管理辦法;六是學校經費的支配,應適當地照顧保健工作的需要。《決定》中特別指出:“學生每日體育、娛樂活動或生產勞動時間,除體育課及晨操或課間活動外,以壹小時至壹小時半為原則。”要求“活動方法應多種多樣,以適應學生不同的年齡、性別和身體狀況,並防止錦標主義及運動過度損害健康的傾向”(政務院:《關於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1951年8月)。 為了配合這些指示和決定的實施,《新體育》雜誌還辟出專欄,開展了“怎樣使學校同學每天運動堅持下去?”的討論。人們認識到:學生運動不經常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既有“同學們對體育認識不夠,運動的時間沒有保證,沒有足夠的場地與設備”等原因,也有“缺乏壹定的組織與領導”等方面的原因,“不是壹個單純的能夠用壹種有效的方法去求得解決的問題”,而是要從多方面著手。討論提高了廣大師生對體育活動重要性的認識,促進了學校體育的制度化建設。 隨著對毛澤東指示和政務院《決定》的貫徹實施,體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步得到確立。在學習蘇聯學校體育和中小學的體育教學的課程結構、教材教法等基礎上,開始了我國學校體育的規範化建設。 1951年開始試行的“勞衛制”(全稱是“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是新中國實行的第壹個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也是當時學校體育的主要內容和形式。勞衛制活動是從北京第四中學開始的。1951年新學期開始,北京四中的體育教師就提出了試行勞衛制的建議,教導處研究後決定根據本校條件慎重試行(龔北:《北京市第四中學試行準備勞動與衛國制度》,《新體育》1951年第12期,第18頁)。1951年暑假,青年團北京市委和北京市體育分會借鑒國外經驗並結合本市實際,制定了《北京市暑假體育鍛煉標準》,由7000多名大、中學校的學生組成500多個鍛煉小組試行。經過壹個多月有組織的鍛煉,有1400多人分別達到各級鍛煉標準,獲得紀念獎章。北京市第四中學有95名學生獲得了暑期體育鍛煉優秀獎章。1951年冬季,又有北京、上海、天津制定並在學校中試行了《冬季體育鍛煉標準》。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及時地肯定總結了這些做法,由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公布試行項目及標準,並在1952年安排了重點試行《準備勞動與保衛祖國》體育制度。 3.體育專業教育的整頓與恢復 建國初期的體育專業教育也是在舊體育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48年7月3日,中***中央發出《關於爭取和改造知識分子及新區學校教育的指示》,要求“對於原有學校要維持其存在,逐步地加以必要的與可能的改良”。文件解釋說:“所謂要維持其存在,就是每到壹處,要保護學校及各種文化設備,不要損壞。”“所謂逐步地加以必要的與可能的改良,就是在開始時只做可以做到的事,例如取消反動的政治課程、公民讀本及國民黨的訓導制度。其余則壹概仍舊。教員中只去掉極少數分子,其余壹概爭取繼續工作”(中***中央政策研究室:《政策匯編》,1949年5月5日)。建國初期對舊學校體育事業的接管,基本上是按照這壹政策進行的。當時被接管的舊體育教育專業主要有河北師範學院體育系、北京師範大學體育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體育系、南京大學體育系、西北師範學院體育系,以及上海市體育專科學校等。 院系調整是建國初期高等教育建設的壹個重要舉措,它最早開始於1949年年底,如當時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北大學三校的農學院合並成立了北京農業大學。1950年6月1日的第壹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馬敘倫首次明確提出了院系調整的任務,即“在統壹的方針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1951年下半年,逐步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有計劃、有重點的院系調整。特別是1952年,全國高校在“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和專科學校”的方針指引下,又壹次進行了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從此奠定了我國高等學校的基本格局(胡繩主編:《中國***產黨的七十年》,中***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頁)。在院校調整中,創辦了新中國第壹所體育學院——華東體育學院,它由原南京大學體育系、華東師範大學體育系和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體育系合並而成,並由政務院任命吳蘊瑞為首任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