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伏龍芝軍事學院的中國籍學生

伏龍芝軍事學院的中國籍學生

蘇聯武裝力量培養諸兵種合成軍隊軍官的高等軍事學校;研究諸兵種合同戰鬥和集團軍戰役問題的科研中心。校址在莫斯科。根據列寧指示,奉***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1918年10月7日命令創辦,稱工農紅軍總參學院,旨在從工農中培養具有高等軍事文化程度的指揮幹部。1918年12月8日舉行了建校典禮,會上,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Я.M斯維爾德洛夫就該院的任務發表了講話。1921年8月5日,奉***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之命易名為工農紅軍軍事學院,附設高級速成班,培訓高級指揮人員。此外,以該院為基地,在不同時期還開辦過壹些高級軍政訓練班。1925年11月5日,被命名為伏龍芝軍事學院。學院先後培養了數萬名具有高等軍事文化程度的諸兵種合成軍隊軍官。許多畢業生在蘇德戰爭中成長為統帥和高級軍事首長,其中有:蘇聯元帥И.X.巴格拉米揚、C.C.比留佐夫、Л.A.戈沃羅夫、A.A.格列奇科、A. И.葉廖緬科、Г.K.朱可夫、M.B.紮哈羅夫、И.C.科涅夫、P.Я.馬利諾夫斯基、K.A梅列茨科夫、K.K.羅科索夫斯基、B.Д.索科洛夫斯基、Ф.И.托爾布欣、B. И.崔科夫、炮兵主帥H.H.沃羅諾夫、空軍主帥A.A諾維科夫等。

該院的歷史與蘇聯武裝力量的建設和鞏固、與蘇聯人民為爭取祖國自由和獨立的鬥爭,不可分割地聯系在壹起。兩位資格最老的布爾什維克B.H.紮列日斯基和Э..H科茲格夫斯基曾是學院首任政治委員。首批學員中有許多人是直接從國內戰爭前線調來學習的,其中有天才的指揮員П.E.德邊科、E.И.科夫秋赫、B.Д.科夫紹夫、И.C.庫佳科夫、И.Ф.費季科、B. И.恰帕耶夫(夏伯陽)等人。學院是在復雜的條件下創辦的,是在年經的蘇維埃***和國與白匪和武裝幹涉者激烈搏鬥、國內形勢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開始教學的。國內戰爭時期,經常有大批或單個學員被派往武裝鬥爭最緊張的地方。在歡送學院畢業生和學員奔赴前線的隆重集會上,常有蘇維埃***和國著名的黨和國務活動家出席。1919年4月19日和6月14日,列寧兩次親臨學院,對開赴東方面軍、西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的學員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臨別贈言。列寧壹向十分關心學院的活動,經常給以多方面的支持。國內戰爭時期,有1/3的學員因積極赴前線作戰而榮獲紅旗勛章。黨組織在學院生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產黨員在教學和軍事學術活動中都起了先鋒作用。

國內戰爭結束後,學院列教學、科研和黨政工作進行了調整。在完成這項任務中,1924年4月-1925年1月任該院院長的M.B.伏龍芝發揮了直大作用。在他的領導下,健全了學院體制,改革了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廢棄了不必要的科目。重視了野外作業,發展了軍事科學研究工作,活躍了軍事科學協會和研究生班(1924年1月成立)的活動。隨著裝甲坦克和機械化兵、炮兵和航空兵的發展,學院面臨著為團至軍級培養具有廣泛知識的話兵種合成軍隊指揮員的任務。為此,成立了摩托化和機械化、空軍和戰鬥訓練等教研室。1931年,在戰役學教研室基礎上成立了戰役學系,培訓集團軍級至方面軍級的指揮、參謀幹部。1931-1932學年度,學院不僅招收了諸兵種合成軍隊指揮員,而且接收次了炮兵、坦克兵、航空兵等學員。二戰前夕和戰爭初期,學員和教員人數增加了。當時十分重視研究西班牙戰爭、哈桑湖地域和哈拉欣河作戰以及蘇芬戰爭的經驗,提高了野外作業的地位,學員參加實兵演習也更為經常。

蘇德戰爭開始後,學院縮短了學制,同時積極參加建立莫斯科防區。教員們參加了首都民兵部隊和殲擊隊的培訓。僅1941年就為作戰部隊輸送軍官約3千名,而在整個戰爭年代***向部隊輸送了1.1萬名訓練有素的指揮員和參謀人員。他們沒有辜負黨和政府的信任,其中很多人成了蘇聯英雄,榮獲政府崇高獎賞。不少畢業生和教員在對德國法西斯侵略者作戰鬥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有:大將И.P.阿帕納先科和H.Ф.瓦圖京,上將M.П.基爾波諾斯,中將M.Г.葉夫列莫夫,工程兵中將Д.M.卡爾貝舍夫等。戰後,學院廣泛開展了研究和總結戰鬥經驗的活動,並從開始深入研究軍事學術中的新問題。

學院的編制(1976)包括:基本系和函授系、戰役戰術教研室、馬列主義教研室、蘇***黨史和黨政工作教研室、戰爭史和軍事學術史教研寶、外語教研室,訓練部、科研部,各種實驗室,伏龍芝科研陳列專修室,以及其他分隊。圖書館藏書約200萬冊。學院優先招收畢業於諸兵種合成軍隊高級指揮學校,具有分隊指揮的實踐經驗,在戰鬥訓練和政治素養方面達到了高標準的軍官;同時還幫助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軍隊培訓指揮幹部。科教幹部的培訓和深造,通過面授研究生班和在職參加專業應考的方法實施,應考專業有:合同戰術、戰役學、司令部勤務、戰爭史和軍事學術史等。

伏龍芝軍事學院是蘇聯軍事學術思想的中心之壹。有許多著名的蘇聯軍事科學界代表人物在這裏工作,他們是:H.E.瓦爾福洛梅耶夫、K.E.韋利奇科、A.И.韋爾霍夫斯基、M.P.加拉克季奧諾夫、A.M.宰翁奇科夫斯基、Г.C.伊謝爾松、Д.M.卡爾貝舍夫、A.K.科利諾夫斯基、B.Φ.諾維茨基、A.A.斯韋欽、M.H.圖哈切夫斯基、B.K.特裏安達菲格夫等。學院的學者們撰寫了許多很有價值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歷史著作、教科書、教學參考書、書籍和小冊子。30年代開展對大縱深戰役新理論的研究,是學院軍事科研工作的重要階段。戰役戰術教研室和戰役系為這壹理論的創立做出了重大貢獻。1938年起出版了論述蘇聯軍事學術型論和實踐各種新問題的學術論文集。蘇德戰爭年代,軍事科研工作主要是總結作戰經驗,以講義、戰例匯編、情況通報和單行本參考材料等形式向學員和部隊介紹。戰後,出版了《蘇德戰爭合同戰術戰例(團-師)》(1-6卷)、《蘇德戰爭時期蘇軍戰術的發展(1941-1945)》,以及9種教科書、120種教學參考書。還積極參加了條令和教令的擬制工作,撰寫寫了210余篇有關戰役學和戰術學的科研著作。

在軍事各領域發生根本變革、新的作戰兵器出現、各兵種和專業兵發生質變的時期,對戰術和戰役學問題進行綜合研究,論證戰役戰術對新式兵器和軍事技術裝備的要求、對教育訓練問題、戰爭史和軍事學術史的研究,成為學院全體科研人員的中心課題。軍事學者-教研室領導人、教授和科學博士Г.Ф.比留科夫、B.Я.格蘭金、M.M.基裏揚、Г.A.洛博夫、B.Я.彼得連科、B.Г.列茲尼琴科、P.Г.西莫尼揚等人在開設新的教學課程和研究現實學術問題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許多有價值的著作受到了蘇聯國防部長的通令嘉獎,其中壹部還榮獲伏龍芝獎金。發行量很大的《戰術》壹書深受蘇軍將官和軍官們的歡迎。

學院榮獲紅旗勛章壹枚(1922),列寧勛章壹枚(1934),壹級蘇沃洛夫勛章壹枚(1945),以及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勛章。

歷任院長:1918-1919年A.K.克利莫維奇、1919-1921年A.E.斯涅薩列夫、1921-1922年M.H.圖哈切夫斯基、1922年1-8月A.И.黑克爾、1922-1924年П.П.列別傑夫、1924-1925年M.B.伏龍芝、1925-1932年P.П.埃德曼、1932-1935年B.M.沙波什尼科失(壹級集團軍級)、1935-1937年A.И.科爾克(二級集團軍級)、1937-1939年E A.夏堅科(軍政委級)、1939-1941年M.C.霍津(二級集團軍級,1940年6月起為中將)、1941-1944年H.A.韋廖夫金-拉哈利斯基中將、1944-1948年H.E.奇比索夫上將、1948-1950年B.Д.茨韋塔耶夫上將、1950-1954年A.C.紮多夫上將、1954-1968年П.A.庫羅奇金上將(1959年5月晉升為大將)、1968-1969年A.T.斯圖琴科大將、1969年起A. И.拉濟耶夫斯基上將(1972年11月晉升為大將)。

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與美國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黃埔軍校並稱世界“四大軍校”。

伏龍芝軍事學院中國班只有6人,劉雲、劉伯承、左權、屈武、陳其科、黃第洪,6人都是中***黨員,劉雲為支部書記。

左權是作為黃埔壹期優秀生,1925年12月被保送到蘇聯中山大學習,1927年轉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劉伯承到伏龍芝時,左權已經在這裏學習壹年多了,左權為人忠厚、誠懇、熱情,劉伯承十分喜歡和這個比自己小十幾歲的年輕人探討問題,交流經驗,劉後來回憶到:"我們在做高加索戰術作業時,戰術指導員很器重其謹厚,常稱贊於同學中,他在自修與教學時,非常勤勉虛心,筆記教材都整理有次。"左權對劉伯承也很欽佩和尊敬,那時劉已是我軍知名的高級將領,自己還是壹個無名氣的軍校學員,劉雖身穿將軍服,但從不擺資歷與架子,和藹如同兄長。兩人誌同道合,相互幫助,順利完成了伏龍芝規定的學業。

1930年左權與劉伯承等壹道回國,後任紅15軍軍長兼政委,1932年6月由於中山大學時所謂"托派"嫌疑被免職,調紅軍學校任教官,那時劉在中央蘇區正好任紅軍學校校長,兩位老戰友又壹次相逢了。當時左權非常郁悶,劉伯承常開導他要相信組織,不要著急,問題總會搞清楚的,同時還希望他發揮特長,為紅軍培養出高素質的指揮員來。抗日戰爭開始後左權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1942年5月左權在遼縣"反掃蕩"中英勇犧牲,劉伯承聞訊後手握與左權***同校譯的《合同戰術》,悲痛異常,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往事又浮現在眼前,淚水模糊了雙眼。

屈武是六個人中最戲劇的壹位,他曾是"五四"運動中的活躍分子,作為北京學生代表提出"外抗強權,內除國賊",慷慨陳辭,據理力爭,以頭撞壁,血濺總統府,是為驚世之舉。屈武的舉動頗得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的贊許、器重,把女兒嫁給了他。於右任還曾介紹他在上海晉見孫中山先生,面聆教誨。1924年,他又代表李大釗前往天津迎接孫中山北上。孫中山委派屈武赴陜西宣傳國民黨壹大的精神。

1925年,屈武在北京大學讀書時,由王若飛、劉天章兩同誌介紹由***青團員轉為中***黨員。1926年被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同年,經李大釗同誌同意,屈武赴蘇學習,即轉為蘇***黨員。他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學與蔣經國等人同學;後轉至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與劉伯承是同學,兩人關系極好,無話不談,劉伯承曾對屈武說:"願意早日回國,到朱德、***領導的井岡山去,協助指揮戰鬥。"1930年,中央調他和劉伯承等在蘇聯的同學回國工作。

屈武與劉伯承壹道都上了火車。但屈武突然眷戀起了留在蘇聯的新婚的妻子。他想到,自己要國了,應該與妻子道個別,作個交代。他想著想著,竟然做出了壹個幾乎改變他壹生的大膽的決定,和誰也沒說,他壹個人就跳車了,不料他壹回家就被克格勃抓了起來。隨即被開除聯***黨籍,判刑十年。

抗日戰爭爆發後,屈武恢復了自由,並申請回國參加抗戰。1939年,通過於右任、邵力子的關系,他回到了國內。壹到重慶,他就找到周恩來,要求恢復組織關系。周恩來說,妳現在的身份,更便於工作。他先後出任國民黨中央訓練團幹事,軍委會少將參議兼蘇聯軍事顧問處副處長、中蘇文化協會總會秘書長等,還在孫科的立法院工作過。抗戰勝利後,屈武遂被任命為迪化市長。

張治中來北京參加和談時,屈武是國民黨和談代表團顧問,為黨做了有益的工作。和談破裂後,張治中留了下來,屈武則回到新疆,策劃起義。屈武在新疆和平解放進程中,起了相當的作用。

建國後,屈武擔任政務院副秘書長。有壹次與劉伯承在會議上相遇,談論起往事,都不勝唏噓,曾為伏龍芝軍校同窗,劉是統兵壹方的大將,而屈武早已是遠離沙場,命運只在壹念之差。1950年,屈武向李克農提出恢復1925年黨籍的請求。中央組織部安子文報請中央審批。劉少奇批示,黨籍不予恢復,可準其重新入黨,免除候補期。1950年12月12日,李克農、徐冰介紹屈武重新加入中國***產黨。後後來屈武又向中央多次申請恢復自己黨籍的事情,他那時已經是全國政協副主席,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事情又比較復雜,最後還是沒能了卻了他的這個心願。

劉雲,黃埔軍校壹期生中最亮的星,蔣介石也對他贊賞有加,劉原名劉可炳, 1922年加入中國***產主義青年團。因參加學生運動被法國政府驅逐回國,旋即入廣州西江陸軍講武堂學習。不久,轉為中國***產黨黨員。

1924年6月,劉雲轉入黃埔軍校第壹期學習,擔任學生隊隊長,"青年軍人聯合會"負責人之壹,創辦會刊《青年軍人》等進步書刊。畢業後出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航空局軍事飛機學校教務主任兼黨代表,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依靠僅有的兩架老式教練機,為學校培訓出首批10名飛行員。在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戰役中,他多次駕機飛往陳炯明老巢惠州,偵察敵情,散發傳單,投擲炸彈,成為中國航空史上最早駕機作戰的***產黨員人。

1925年9月,劉雲受廣州國民政府委派,赴蘇聯第二飛行學校學習深造。1926年冬,轉入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即陸軍大學)學習,擔任中國班班長。1930年6月,奉命與劉伯承、左權等壹起回國。任中***中央長江局軍委委員兼長江局紅軍總參謀長。在白色恐怖中,先後化名劉誌明、李誌浩、宋推、以商人、教員等身份,出入武漢三鎮,積極組織和領導鄂東南等地的工農武裝鬥爭。

同年8月,劉雲根據中央命令:迅速將鄂東南武裝部隊組成紅25軍,準備進攻武漢。為此,他冒風險,親自到龜山、蛇山等處勘察地形,制定暴動計劃,以便接應紅軍的到來。9月2日,因叛徒出賣,在與有關同誌接頭時,被捕入獄。蔣介石聞訊抓獲了劉雲後,深知其之才能,連夜乘機飛趕往武漢親自勸降。劉雲大義凜然,痛斥蔣介石是國民革命的無恥叛徒。蔣介石勃然大怒,並以殺頭相威脅。劉雲傲然回答:"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9月6日,被蔣介石密令處於死刑。劉雲高呼:"中國***產黨萬歲""中國革命成功萬歲"英勇就義。時年26歲。

陳其科,經歷不詳,同學六人中最可惜的壹位,堪稱出師未捷,史料稱1930年陳其科與劉伯承等從伏龍芝軍事學院回國後在上海中央等待分配,後經上海赴湘西蘇區途中不幸被捕,英勇就義,與向警予等烈士壹起葬在長沙革命烈士陵園。

黃第洪,黃埔壹期畢業生,與陳賡等是同學,在校時思想革命,積極要求進步,深得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器重,是周恩來最得意的弟子之壹,後與左權壹起被保送到蘇聯學習深造,1930年與劉伯承等人從蘇聯回到上海後,目睹了國統區革命的低潮與黨內鬥爭的殘酷,思想上逐漸開始發生變化,消極墮落,悲觀失望,最後秘密向國民黨自首,並有給蔣介石的親筆書信,黃第洪在信中向"校長"表示,"學生"因在***產黨內不得意,願意改過自新,重新追隨校長,懇請校長撥冗接見。黃第洪稱,最近周恩來準備會見他,他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協助國民黨抓住周恩來。信中還附有聯系地址,希望讓國民黨方面盡快找他接頭。蔣介石看了信不禁喜出望外。過去懸賞重金都沒有能夠抓住周恩來,而現在機會卻送上門來了。他立即召見陳立夫,要他務必切實辦理。後書信被上海中央特科內線獲悉,周恩來在確認黃已叛變的情況仍希望其回心轉意,黃仍不悔改,不得已周下令陳賡率紅隊將其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