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滎陽大戰對劉邦來說非常重要,對劉邦來說,這次戰役可以視為楚漢戰爭的轉折點,在這次戰役之前,項羽依然占據上風,並且有重要謀士範增,但是此次戰役之後,項羽不僅失去了範增,就連實力都不趕不上劉邦了。所以這次戰役具有重要意義,它壹邊暴露出了項羽很大的缺點,另壹邊也加強了劉邦的兵力,並且收獲頗豐,尤其是贏得了韓信和彭越的大力支持。
在滎陽大戰之中,壹開始,劉邦就占據了下風,並且多次亂投醫實行了壹些不靠譜的建議,並且有過兩次狼狽逃離滎陽的經歷。但是到了後來,在受到了彭越等人的支持下,劉邦漸漸找到了攻打項羽的方法,那就是遊擊戰。但項羽進攻的時候,劉邦選擇退走,當項羽退走的時候,劉邦選擇趁虛而入。劉邦的遊擊戰極大的消耗了項羽的精力,同時劉邦的這種打法,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對於項羽來說,滎陽大戰是壹次繁忙的戰爭,有的時候項羽必須到廣武進攻敵方,有的時候項羽在外黃打仗,總之,在這個滎陽大戰當中,項羽奔走於多個地方,項羽的這壹行為至少說明了壹個問題,就是項羽手下能用的將領比較少,甚至需要項羽親自作戰。除了能用的將領少之外,還有什麽原因導致項羽會這樣做呢?項羽究竟是被誰牽著鼻子走呢?
壹、滎陽大戰前期,劉邦狼狽不堪
劉邦在彭城之戰受挫之後,就退守到了滎陽,此時不論是兵力上,還是謀士的軍事才能上,劉邦都不及項羽,所以劉邦選擇堅守不出,但是如果選擇堅守,就需要有大量的糧草。為了解決糧草問題,劉邦專門修了壹個甬道用來供應糧草。但是沒想到這個甬道剛剛修好,就被項羽註意到了,項羽就將劉邦的甬道給斬斷了。
面對項羽的強攻以及甬道被斷,劉邦處境非常危急,此時劉邦聽從了謀士的意見決定造印封諸侯,理由是這樣做可以分散項羽的註意力,但是這個建議被及時趕來的張良給阻止了,原因主要是此時分封天下,那麽諸侯就會各自為己而戰,彭越等人就不會幫劉邦的忙了。劉邦聽了張良的建議,才恍然大悟。頓時叫停了造印工程,並且大罵出此主意的謀士。
《史記》記載:豎儒,幾敗而公事。
由此可見,此時的劉邦已經慌張不已,並且手下壹旦出個看似有道理的主意就會采納,這明顯是劉邦有病亂投醫的危機感造成的。劉邦想不出別的辦法,於是就想跟項羽講和,但是項羽在聽了範增的建議之後,斷然拒絕了講和,繼續猛烈進攻劉邦,劉邦最終在極信的掩護之下,狼狽的逃出了滎陽城。
滎陽大戰的前期就以劉邦退守關中、項羽占領滎陽結束了。從這段結局來看,項羽明顯占據了優勢,不過也有損失,在過程中間,由於劉邦的反間計,使得範增被項羽棄用,項羽於是就失去了壹個能夠出主意的關鍵人物。而劉邦雖然失敗了,但是卻給後期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二、滎陽大戰後期,項羽被牽著鼻子走
在滎陽大戰後期,劉邦改變的策略,將進攻的防線不再設定在滎陽,而是南陽,雖然此次戰役的地點發生在南陽、廣武、滎陽等多地,但是由於這本身是因為劉邦滎陽戰敗而再次發起的戰爭,所以這次戰爭歷史上也常常被稱為滎陽大戰的壹部分。在滎陽大戰後期,由於劉邦找到了壹條更為靈巧的作戰方式,所以在此階段,劉邦明顯收獲更大。
劉邦聽從了壹個名叫袁生的建議,將進攻路線從進攻滎陽改為進攻南陽,之所以這樣做,理由是劉邦進攻南陽,那麽項羽也壹定會跟過來,那時項羽的補給線將從彭城連接到南陽,從彭城到南陽的路程,比從彭城到滎陽的路程更遠,由此,劉邦軍隊可以在由彭城到南陽的補給線上做文章。
果然當劉邦軍隊到達南陽時,項羽立刻帶兵從滎陽趕來攻打,劉邦令派駐守在河上的彭越中斷項羽的補給線,於是彭越在睢陽中斷了項羽軍隊從彭城到南陽的補給線。沒了補給線就像與作戰失敗,所以項羽就立刻趕往睢陽去攻打彭越,當彭越聽到消息後,立刻從睢陽撤退。當項羽為了補給線的問題而奔走於南陽和睢陽之間時,劉邦趁機再次攻打滎陽,由於堅守滎陽的將領不力,於是劉邦再壹次占領了滎陽。
從劉邦再次占領滎陽可以得知,此次劉邦用的是聲東擊西的辦法,首先將項羽軍隊引到南陽,以此拉長了項羽的補給線,又派人中斷項羽的補給線,此時項羽不得不為了回復糧道而攻打彭越,當項羽帶兵攻打彭越時卻撲了個空,因為彭越已經聞風而逃。而劉邦則趁著項羽攻打彭越的時機,趁機又再次占領滎陽。在這個過程當中,項羽壹次次的被劉邦牽著鼻子走,完全失去了作戰的主動性。
當劉邦第二次占據滎陽不久,項羽又急忙趕回奪回了滎陽。劉邦再壹次從滎陽逃走,但是此時的劉邦有了對付項羽的經驗,於是跟謀士商量,派兵增援彭越的部隊,繼續中斷項羽的補給線。於是項羽又不得不去救補給線,所以項羽有壹次從滎陽趕往外黃、睢陽等地進行作戰。當項羽走了之後,劉邦再次占領了滎陽,所以滎陽第三次回到了劉邦的手中。項羽趕到並打算跟彭越大戰時,聽到了滎陽的消息,再加上此時彭越又逃走了,所以項羽又壹次的回到滎陽。但是劉邦沒有跟項羽作戰,而是自動逃走了。
在第二次占領滎陽到第三次逃走的過程中,劉邦壹直掌握著戰爭主動權,壹邊派人攻打項羽的補給線,使得項羽在滎陽、睢陽等地來回奔波,另壹邊又玩迂回戰術,采用了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原則,將項羽耍的團團轉,由此可見,劉邦以及手下的謀士在戰術上已經高出項羽壹節,而項羽在滎陽大戰的後期非常倒黴,幾乎沒什麽戰略可言。最終這場戰爭在韓信彭越等人的幫助下,劉邦獲勝。
總結
滎陽大戰是劉項兩家的關鍵戰役之壹,在前半期,由於項羽的勢頭猛烈,導致劉邦不得不退兵,戰爭的主動權此時在項羽手中。不過雖然在此時,劉邦狼狽不堪,但是卻收獲了經驗,即不能正面跟項羽硬拼,必須采取其他方法牽制住項羽。
在滎陽大戰後期,劉邦則占據了戰爭的主動權,從前期的被動到後期的主動,之所以有這樣的改變,是由於壹個策略的產生,這個策略相當於現在的敵退我進、敵進我退原則,這個方法完全牽制住了項羽的走向,壹邊是南陽進攻,壹邊是補給線被斷不得不進攻,壹邊又是劉邦進攻滎陽。項羽奔走於各個場地,使得項氏軍隊的精力被極大的消耗,軍心也逐漸不穩定。
滎陽大戰對楚漢戰爭來說,是壹個重要轉折點,自此以後,劉邦的勢力漸漸占了上風,這主要是由於韓信等人的支持,另外項羽的勢力從此開始走下坡路,直到最後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