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結合使我國心身醫學發展具有特色優勢
王春鳴
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又稱心理生理醫學,作為現代醫學的分支,它主要研究心(精神、心理)與身(軀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在人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為醫學研究和發展提供新的探索途徑,是生物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趨向。隨著社會高速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心理負荷日益加重,心理因素已成為多種致病因素中壹項重要病因,心理因素誘發的心身疾病發病率急劇上升,面對社會需求和醫學學科自身發展,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於1996年10月應運成立。
心身醫學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點,涉及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內涵廣泛。從廣義講,涉及人的健康和疾病中壹切與心身相關的現象,狹義地講——心身醫學是研究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軀體疾病——心身疾病的基礎和臨床問題。
我國是世界心身醫學思想的發源地之壹,中醫學“天人合壹”的整體觀,“形神合壹”為核心的情誌致病理論和既調“神”又調“身”的綜合防治思想和方法與現代心身醫學有相通之處,中醫學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原則和多層次病機學說,更為認識和歸納現代心身疾病所借鑒,因此中西醫結合、多學科結合研究心身醫學,既符合社會需求,更是我國心身醫學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正是本著這種特色和優勢來開展學術活動,並力求在順應醫學模式轉變、建立中西醫結合的心身醫學體系,及推動中醫現代化發展等方面作出貢獻。
我國心身醫學的研究始於上世紀80年代,起步雖晚,但由於具備西醫、中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有多學科整合研究的基礎和經驗,因而起點較高,與國際心身醫學研究幾近同步。其發展趨勢,壹是整合(微觀與宏觀的整合、心身整合、多學科、多病因整合等),二是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廣泛運用,三是心身兼顧思想擴展到幾乎所有疾病領域。我國心身醫學發展的現狀是: 心身相關觀念的建立和普及
目前該學科已走出精神專科醫院,並擴展到其他機構,綜合性醫院、社區、學校、企業,紛紛成立與心理、心身相關的機構,並開展咨詢、治療、教育等具體工作。
基礎研究
天津、北京、廣東、四川、上海、山東等地對心身疾病心身相關的機制、證候學特征及治則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其中以天津中醫藥大學和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具備系統化,體現了中西醫結合特色。他們將內科各系統心身疾病,做為壹個整體研究,從病因(心理因素)和中醫病機上尋找***性,評價其證候學特征,並將心身疾病的證候、治則和心身相關的生物學機制進行同步研究。
1.從中醫基本病機層次評價了心身疾病的證候學特征,是以氣滯、氣逆為主的氣機失調和由此產生的瘀血、痰濁、寒結、熱結、寒熱聚等合而為病,並提出了理氣降逆散結為基本治則。
2.以多種心身疾病為對象,從器官、系統、組織、細胞、分子生物學層次探索並驗證了心身相關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機制和具有理氣降逆散結作用的復方中藥的良好幹預效應。
3.證實了心身疾病氣機失調與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功能密切相關,是氣機失調的生物學基礎之壹。
臨床研究
目前全國不少綜合性醫院建立了心身疾病科、心理咨詢或醫學心理科,開展了包括心身疾病在內的多種心身障礙和神經癥的臨床綜合防治。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心身疾病科,建科十多
年來,已逐漸建立起心身疾病中西醫結合的診斷標準、證候診斷標準、治療常規及療效判斷標準,研制並生產了系列復方中藥“心身1~5號”院制劑,分別用於消化、內分泌、呼吸、心腦血管系統心身疾病,在治療手段上依據病種、病程,采用中、西藥、心理等綜合治療。
人才培養
南京、浙江、天津等地中醫院校已開設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培養了具有心理學專業知識和中西醫學背景的本科生,不少院校還培養了碩士生和博士生,為中西醫結合心身醫學、心理學奠定了人才基礎。
心身醫學學術發展證明,堅持中西醫結合,多學科的綜合交叉研究,是我國心身醫學發展的壹條正確道路,其結果對我國中西醫結合醫學和中醫學的現代發展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科學意義。基於中西醫結合心身醫學的學術發展和成果,2005年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申報的“心身疾病心身相關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機制及復方中藥幹預的研究”項目,獲首屆中國中西醫結合科學技術三等獎。
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和醫學的高速發展相比,我國中西醫結合心身醫學發展仍顯緩慢。今後,專業委員會在繼續深入學術研究的同時,更應借助國家支持和社會力量,積極推動心身相關的健康和疾病觀念,普及心身醫學知識,為提高人們的心身健康水平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