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重視實踐,曾親手制作守城的器械,技術很高明。據說,他曾經帶領三百多個弟子專心研究飛行原理,花了三年的時間,制成壹只會飛的木鳥,古書上把它叫作“竹■[què卻]”或者“木鳶[yuān冤]”。
關於這件事,我國很多古書裏都有記載。有的說:“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飛)壹日而敗(壞)。”有的說:“墨子削竹為■,飛三日不下。”有的稱贊那只木鳥,說它反映了當時制作技術的最高水平。有的譏笑墨子,說他浪費三年時間造出壹只飛了壹天就壞了的木鳥。
根據古書上記載的材料,我們可以推想:那是壹架用木或竹制成的鳥形的飛行器,它或者利用高坡下滑的力量,或者憑借風力,可以上升起來,並且在空中飛行壹段不短的時間。這種憑借空氣的浮力在空中飄飛的飛行方式,叫作滑翔[xiáng祥]。但是,也有人猜測,那只木鳥是模仿飛鳥制作的,因此,可能是振動翅膀來飛行的,不是滑翔。這種振動翅膀的飛行方式,叫作振翼(也叫撲翼)飛行。至於那只木鳥有多麽大,古書也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從三百人專心研究試制了三年這壹點來看,我們可以推想,那只木鳥的制作規模是比較大的,不會是僅僅象小鳥般大小。
火箭載人飛行
明代時火箭不但用於軍事領域,而且還出現了火箭載人飛行的嘗試。中國明代學者萬虎(也有稱作“萬戶”)被認為是世界火箭的鼻祖,是試驗空中飛行的開拓者。萬虎在研究火箭具有推動物體上升能力的基礎上,制作了壹把能上天的椅子,他在座椅背後安裝了當時最大的47支火箭,同時把自己捆在座椅的前面,兩手各拿壹個大風箏,然後叫人把47支火箭同時點燃,想要借助火箭向前推進和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這個試驗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已被公認為世界上第壹個試圖利用火箭升空飛行的人。為了紀念萬虎,人們已將他的名字用來命名月球背面東方海附近的環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