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余慶橋的簡介

余慶橋的簡介

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由崇安縣縉紳朱敬熙(1852-1917)為母獻壽捐建。“(崇安)南郊阻大河,行者病涉,敬熙秉母命,以三萬金創餘慶、垂裕二橋,雄偉為閩北冠”(民國《崇安縣新誌》)。餘慶、垂裕二橋在崇陽溪的溪中洲(師姑洲,又名沙古洲)處相接,所構成的姐妹橋組合,曾經是閩贛古道上輝煌的交通巨構,著名的民生工程,也是當地百姓心中恒久的慈善豐碑。它雕塑般地屹立於古城南郊,讓往來商旅對素有“閩邦鄒魯”與“金崇安”之稱的古城,未臨城池便仰止起敬。抗日戰爭時期,垂裕橋毀於火災,橋墩也在文革期間拆毀,餘慶橋歷經了百余年滄桑獨存至今,尤為珍貴。她見證了崇安清朝、民國與***和國的風雲,定格了武夷山壹個豪門望族的曾經輝煌,濃縮了武夷山壹段慘烈嬗變的近代歷史。餘慶橋為伸臂斜撐木石結構虹梁拱形古厝橋,宏偉、古雅、莊重,極具工程美、藝術美與人文美等審美價值。在工程科學美上,該橋是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木構虹拱橋梁的活化石。雖然我國東南地區木石廊橋仍存多處,但像餘慶橋構造如此科學,同時工程體量如此宏大,卻絕無僅有。該橋兩臺、兩墩、三孔,凈長近80米,寬近7米,拱高近9米。當年餘慶、垂裕二橋同時建造,且垂裕橋更長。如此浩大的工程,所耗上等木材與石料均以萬方計。如果說所用大量上好杉木作為林區的武夷山尚能自給,那麽八座橋臺及橋墩所用的巨量花崗巖石材來源於何處,如何運輸,同樣令人稱奇。兩座廊橋的臺與墩均由青褐色花崗巖精工雕砌,其中大的條石每塊重逾三噸。而據調查,崇安城區方圓十裏並無這類石材礦源;這些石料至少要到崇溪上遊20公裏遠的西溪采運。當年的崇溪上遊,陸路為不能行車輿的鳥道,水路為急淺石攻舟的小溪,如此大塊而巨量的石材怎樣搬運,至今仍是當地百姓街談巷議的謎團。至於其利用木結構斜撐懸臂分解傳遞受力原理制成虹形拱梁,用石板卵石作為橋面壓鎮以抗風抗震,用亭式長廊黛瓦披覆以防雨防腐等設計,也有極高的工藝技術和科研價值,在世界橋梁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倍受各界專家稱贊。在建築藝術美上,餘慶橋是江南風雨廊橋的經典。當年的朱敬熙也許將整個崇城南郊作為壹座園林,餘慶及垂裕橋即是建於其中大氣而精致的亭廊水榭。兩廊橋如龍似蛟,追逐戲遊於南郊河洲之上,給崇安古城增添了靈動與祥瑞。餘慶橋由長廊、中亭、門樓、虹拱、緩坡橋臺、船形橋墩完美組合而成,“增壹分嫌長,減壹分嫌短”,很好地體現了和諧對稱的傳統審美意識,令人稱絕。餘慶橋主體為西北—東南走向,而其東臺坡道卻忽折向正東,呈蒼龍擺尾之形。這是該橋設計上的獨運匠心,她在保持傳統建築對稱美的同時,又打破絕對勻稱的俗套。這壹創意毫不遜色於“畫龍點睛”中的點睛之筆,使該橋驟然生動起來。該橋臺的如此設計,還有諸多風水學上的奧妙,使其更加引人入勝。餘慶橋不僅自身美輪美奐,與周邊環境也相得益彰。其東側有兩棵蒼勁蔥蘢古樟的烘托,西端有壹條青荇油油的古人工河緩緩穿流的映襯,當秋冬之季,夕陽徐降,光芒透射過橋上的木柵欄桿與暮歸行人,便構成南門八景中最唯美絢爛的“餘慶夕輝”麗景;當春夏之交,空蒙煙雨迷漫於洲渚之上時,遠遠望去,餘慶橋組群又似“海市蜃樓”仙境。餘慶橋體量宏大但仍十分註重藝術細節,其中不乏精雕細刻之作。僅如四座臺墩上的巨大鳥首,便極具文化匠心與藝術感染力。它雉喙鳳眼,昂首雄立於臺墩的迎水面上,船形的墩體自然地成為該鳥的身軀。據說這是壹種叫鳶的水鳥,朱熹有“鳶飛月窟地,魚躍水中天”聯句。該鳥居月宮仙境,有制洪魔神力,常嬉浮於波峰浪表。將每座臺墩設計雕琢成該鳥的形象,既寄托了“鳶飛月窟地”的高遠情懷,也寄托了該橋騎在水鳥背上能“水漲橋高”不懼洪魔的虔誠祈願。因此,餘慶橋不僅僅是壹座古代交通工程,同時還是壹座深涵民俗傳統底蘊的建築藝術巨構。

可惜的是,余慶橋因失火嚴重,於2011年5月28日下午倒塌。給人留下了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