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隊打怪模式是時下最火熱的遊戲模式,無論是lol、魔獸、守望先鋒還是其他無數的頁遊手遊都是這種模式的直接運用和變形。回溯這種組隊模式,資深玩家可能要將它倒回到龍與地下城系列或者魔戒系列小說,可是國人第壹次接觸組隊打怪這種劇情設定,應該是來自壹部電視劇——《加裏森敢死隊》。
《加裏森敢死隊》的敘事模式堪稱後來電影《十壹羅漢》、《自殺小隊》的鼻祖,都是社會下層人物的逆襲故事。在1980年引進中國以後,造成了轟動。新中國以來各種抗擊侵略的影視劇的主角基本上都是大義凜然的正面形象,面對女色嚴詞拒絕,遇到任務絕對服從。當時觀眾們哪有見過這樣壹組疲疲塌塌的部隊,常常抱怨任務艱巨,竟然還有在關鍵時刻撂挑子的。也正是由於這些缺點才使得《加裏森敢死隊》的人物塑造更加真實可信,更加可愛。
70年代後期,中國人接觸到了電視機,80年代有了彩色電視。打開電視看世界成了人們文化生活中非常時髦也越來越重要的生活習慣。可是當時的電視劇制作幾乎是零,基本上靠播放外國電影為主。到了1979年,電影發行放映體制改革,電影公司成本核算、自負盈虧、利潤分成,壓迫經營上的壓力開始停止為中央電視臺提供電影。電視臺晚上3個小時的節目,原來要靠播放外國電影支撐,立刻出現“無米下炊”的情況。
在壓力之下,中央電視臺才終於開始自己的譯制片制作。經過十幾天的努力,中央電視臺第壹部對口型的電視譯制片——法國電影《紅與黑》於1979年底播出。在劇中為於連配音的,正是將成為央視臺柱子的趙忠祥。
央視譯制《紅與黑》現場
通過譯制片解決電視節目短缺的問題,中央電視臺由臺長戴臨風帶隊,組織了壹個四人小組前往香港采購片子,聯系了香港無線、鳳凰影業,最後帶回了6部香港故事片和壹部美劇《大西洋底來的人》。《大西洋底來的人》是壹部1964年拍攝的科幻電視劇,它之所以能被引進,除了反映了人類對海洋世界和人類自身的探索之外這樣壹個積極的主題之外,片子“幹凈”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整部劇21集男女主角感情似有似無,從頭到尾連個“吻戲”都沒有,和後來美劇中動不動就黃暴的妖艷賤貨完全不同。
這部電視劇在大陸掀起壹陣颶風,街上的年輕人模仿劇中男主角麥克·哈裏斯,帶著蛤蟆鏡,提著sony四喇叭收音機,穿著喇叭牛仔褲,自我介紹的時候會說:“我是壹根從大西洋飄來的木頭”。這部劇火爆到什麽程度呢?同壹時期上映的電影,由著名藝術家——李雙雙的扮演者張瑞芳主演的《大河奔流》在北京西單首都影院只賣出6張票。
大獲成功之後,央視接下來引進的就是《加裏森敢死隊》。這部反映反法西斯戰爭的影片壹播出來,果然也造成了轟動。可沒想到,只播了16集就被禁播了。原因也正是因為太“火”了。
當時,大批知青返程,據統計城市待業人口2000萬,是建國以來的最高點。這個數字在如今看起來就太小兒科了,可是放在當時就是非常重大的社會問題。因為沒有第三產業可以吸納這些流動回城市勞動力,人口所在地之間的自由流動也沒有放開,大量精力充沛的年輕人在家裏無所事事,思想苦悶。不少年輕人在看了《加裏森敢死隊》之後,就模仿裏面的橋段吸煙喝酒耍帥,練習飛刀,還有到最模仿劇中情節連環盜竊,“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問題”。
1981年5月,壹篇題為“《加裏森敢死隊》應該停映”的文章這樣寫道:“看壹部文藝作品對人們的心靈要有好處,使人們從它反映的正面人物中,學到高尚的思想和優秀的品德。……敢死隊的鬥爭技巧和壹些對敵鬥爭的方法,雖有可資借鑒之處。但那應該是給專門對敵鬥爭的公安人員和部隊作訓練的參考,對廣大的電視觀眾則沒有多大好處。特別是對青少年,更是害多利少。”2003 年8月出版的《中央電視臺的第壹與變遷》壹書給出了當初停播《加裏森敢死隊》的理由:“這部26 集的連續劇播放壹半時,被認為是壹部打鬥胡鬧的純娛樂片,沒有多少藝術價值而遭停播。”《加裏森敢死隊》的停播,也讓美劇在中國停住了前進的步伐。值得註意的是,在這部劇停映不久的1983年,中國就開始了著名的“嚴打”運動。
從80年代至今,30多年的影視劇引進史,也是壹部禁播史。“填充電視臺播出時段——引入外國電影電視——造成社會意識沖擊——禁播”,這是壹個有趣的循環。
《加裏森敢死隊》在禁播之後轉移到街頭錄像廳,人們在狹小黑暗汙穢的空間裏,饑不擇食地吞咽著能得到的港臺片和好萊塢盜版電影。1992年,《加裏森敢死隊》在大陸開禁,剩下的10集在各大電視臺陸續播完。那時候,我正好1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