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階段(1992年——1999年)
1992年,常德市委、市政府決定依托德山工業基礎,建立德山經濟科技開發區。1992年5月,湖南省體改委正式下達了《關於常德市建立德山經濟科技開發區的批復》。第壹代德山開發人借鑒沿海開發區起步的經驗,提出了以地生財、滾動開發的建設思路:即通過有償出讓土地取得出讓金,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區成立僅兩個月,啟動了“兩路壹橋”建設工程:即桃林路、善卷北路、枉水二橋新建工程,全長3649米。從1992年7月28日開工,至1996年7月28日竣工,建設者們用四年時間,拉開了開發區的主體道路骨架,德山開發區漸現雛型。
1994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德山開發區升格為省級經濟科技開發區。1997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務會議正式將德山開發區列入湖南省6大重點開發區。
提升階段(2000年——2004年)
“以地生財”的政策,在全國各地開發區日益加劇的政策比拼中明顯落伍,德山的開拓者開始努力尋求新的突破:壹方面,充分利用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傾斜,在開發區內組建高新技術工業園,用政策“窪地”換投資“窪地”。2000年8月,常德市高新技術工業園在德山開發區正式掛牌,並同時推出了“三全壹獎”的優惠政策,即:土地全送、規費全免、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全返、按引資金額1%的比例重獎招商引資的有功人員。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裏,先後有三金藥業、平川藥業、力元新材、創業德力西等13家企業在這裏落戶。另壹方面,積極配合區內20多家舉步維艱國有企業的改制,壹手抓職工身份置換,壹手抓下崗工人安置,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基本完成了所有國有企業的改制工作。按照壹廠壹策的工作思路,常德紡織機械廠、洞庭制藥廠、常德化工廠等分別被經緯股份、三九制藥、湖南海利等上市公司收購,常德棉紡廠、常德棉紡分廠和常德電機廠等企業分別被雲錦紡織集團、東信棉業公司和金龍電機等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收購。重組後的企業,先後註入技改資金5億多元,使生產規模、產品檔次、市場份額、企業效益大幅提升。
發展階段(2005—?—)
2005年6月15日,時任常德市委書記程海波帶領四大家主要領導和市直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在德山召開現場辦公會議,***商德山開發區可持續發展大計。會議決定市政府連續3年每年投入3億元(含融資)用於基礎設施建設。6·15會議之後,在短短的幾個月中,乾明路、善卷路、有德路、青山街、崇德路、龍潭路等基礎設施相繼動工。
2006年底起,新壹屆常德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對德山開發區建設發展更加重視,明確了德山開發區“工業新城、城市新區”的發展定位,提出了要舉全市之力建設德山的口號,加強了對開發區工作的領導,明確常務副市長為開發區工委第壹書記、副市長兼任開發區工委書記,加強了對開發區的具體領導。市直各單位支持開發、服務項目的措施有力,相關職能部門對開發區的工作都明確了壹把手負責制,有的還由市局副局長兼任開發區分局局長。
2007年,德山開發區***簽約項目29個,總投資160億元,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6個。新開工工業項目21個,總投資158億元。當年完成投入13.7億元,比上年增長145.2%。全年***新征土地2200畝,拆遷房屋411棟,支付征地拆遷補償費1.48億元,拆除違章建築2萬余平方米。常德火電廠、恒安生活用紙、雲錦工業園、金天鈦業、三升光電、中小企業園等壹批億元項目相繼入園,德山開發區的林紙、紡織和機電三大主導產業集群正逐步形成,實現了“產業集群、重大項目、園區形象”上的重大突破。
2008年,截至8月底,全區***簽約項目21個(其中億元項目13個),合同引進資金55.8億元,有三壹重工集團投資15億元的平地機和瀝青攪拌站設備生產項目。全區現有各類工業項目60個,總投資140余億元。其中,在建項目19個(含10個億元項目),擬建項目21個(含13個億元項目),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工業技改項目16個。去年開工項目中,已投產的有恒安心相印紙業、天力液壓和新希望飼料等9個。預計今年,在建項目中將有雲錦工業園、三升光電、恒安生活用紙、中小企業園、東莞產業園、電子陶瓷等6個億元項目和蘆薈加工等4個中小項目投產,全年投產項目可達19個。
2010年6月底國務院正式批復,成功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