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為什麽稱嶽飛為民族英雄而不叫民族罪人?

為什麽稱嶽飛為民族英雄而不叫民族罪人?

--房寧長文論英雄作者:房寧壹場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起因於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的壹本中學歷史課用教學指導書中的壹個說法,即把自古以來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為中國人民千年傳唱的嶽飛、文天祥等剔除出了民族英雄的行列。壹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是,今天的中華民族由56個兄弟民族組成,不分彼此,嶽飛當年抗擊的金亦屬其壹,為了民族團結,不宜稱嶽飛為民族英雄,故改為愛國英雄,雲雲。

這壹"教科書事件"最先在最為敏感的思想地帶--互聯網被披露,於是壹發而不可收拾,震動海內外。港、澳、臺、新加坡等海外華人聚居地的媒體紛紛關註,國內平面媒體在網上吵翻天後也不得不跟進公開報道,直至教育部出面"澄清事實",此事才稍稍告壹段落。

此事爆發的時機並非偶然。剛剛閉幕的中國***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高高地舉起了愛國主義的旗幟,中國***產黨被賦予新的定義--中華民族先鋒隊。這壹動向為世人所矚目。十六大提出:"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就在這時,人們註意到為民族"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道德文章感天撼地,使中華兒女每每激動不已的嶽飛、文天祥,竟已算不上是民族英雄。而且祖國的未來,那些中學生們,竟是被如此教導的。這件事顯然就很有壹番意思了。

誠然,教學指導書的作者絕無惡意,用心想必也是好的,也許是希望借此增進"民族團結"。這還頗有點"講政治"的意味呢?!但可惜看來效果並不好。拋開作者的動機和形勢背景不談,這場筆墨風波畢竟反映出了歷史與現實中需要進壹步搞清的壹些重要問題。如果能借此機會,推進我們對這些重要問題的認知,這就不失為壹件好事。

壹個"白馬非馬"式的問題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之辯,大家耳熟能詳。將嶽飛、文天祥等在中國歷史上頻發的民族戰爭中抵禦外侮的英雄人物開除出民族英雄之列,或改為所謂"愛國英雄",是個很典型的"白馬非馬"式的問題。

且看嶽飛、文天祥被"開除"的理由:"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科學地分析對待我國歷史上的民族戰爭。這種民族戰爭不同於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民族戰爭,是國內民族之間的戰爭,是"兄弟鬩墻,家裏打架",……基於這壹觀點,我們只把那些代表整個中華民族利益,反對外來侵略的傑出人物如戚繼光、鄭成功等稱為民族英雄,對於嶽飛、文天祥這樣的傑出人物,我們雖然也肯定他們在反對民族掠奪和民族壓迫當中的作用與地位,但並不稱之為"民族英雄"。"又有論者雲:""民族英雄"壹詞也是指那些為捍衛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抵禦外敵的侵略和騷擾,而做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我們在評價嶽飛抗金、文天祥抗元時,稱他們是愛國英雄,而不是稱呼他們為"民族英雄"。這是因為他們領導的抗金或者抗元鬥爭,有力地減弱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對南方經濟的破壞,保護了南方經濟的發展,維護了南方人民的利益。總的來看,這種戰爭還是屬於中華民族內部的紛爭。"

這兩位論者的意思是壹致的:嶽飛、文天祥是"兄弟鬩墻"的好漢,不夠中華民族全民景仰的英雄資格。而且只有"代表整個中華民族利益",反對外來侵略的傑出人物如戚繼光、鄭成功等方可稱得上民族英雄。這樣的標準似乎過於苛刻了!按照確定如此標準的邏輯,戚繼光、鄭成功等輩的英雄稱號恐怕也是岌岌可危,因為在具體歷史場景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具體情況,純粹的"英雄"是沒有的。譬如,鄭成功當年攻占臺灣,恐怕並非是要"為捍衛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抵禦外敵的侵略和騷擾,而做出重要貢獻",實際的情況是懾於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的滿清軍隊的鋒芒,而避走海島、偏安壹隅。按照"指導書"上把"代表整個中華民族利益"作為民族英雄的標準,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能稱得上"民族英雄"的恐怕就只有當今能"代表最廣大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產黨了。

"指導書"將學生們引向了當年公孫龍老先生的邏輯,白馬非馬。是的,世上只有白馬、黑馬、棗紅馬,哪裏有"馬"呢?歷史上有嶽飛、文天祥、戚繼光、鄭成功,卻沒有民族英雄!據稱,得出這樣的結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真不知是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哪壹個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觀點至少是違反了辯證法。

黑格爾在《小邏輯》中說:"詭辯的本質在於孤立起來看事物,把本身片面的、抽象的規定,認為是可靠的。"白馬非馬式的巧辯割斷了個別和壹般的關系。白馬屬於個別,特指白顏色的馬;馬屬於壹般,具有各種顏色馬的***性。公孫龍區分了它們之間的差別,但是又絕對化了這種差別。然而,誠如列寧所言:壹般必須通過個別而存在。伊萬是人,哈巴狗是狗。白馬盡管顏色上不同於其他的馬,但仍然是馬。作為***性的"馬"寓於作為個性的"白馬"之中。"馬"作為壹般的範疇,包括各種顏色的馬,白馬自然也不例外。確認英雄亦同此理,離開了具體的場景和人物,哪裏有什麽"英雄"呢?

何謂"民族英雄"

中國有句老話叫蓋棺論定。現實中文語境中的英雄大多是歷史人物。鬥轉星移、往事悠悠,英雄是那些能夠留在我們民族、我們人民記憶中的不朽的形象。談起英雄,我常想到普希金的壹句詩:我為自己建立了壹座非人工的紀念碑,通往那的路上青草不再生長。談起英雄,我還常想到話劇《切·格瓦拉》中的那段感人的歌詞:"是誰站起來永不倒下?身後的大地開滿鮮花。"英雄在歌聲中傳揚,英雄活在人民心中。這意味著:英雄是民族精神的人格化的表現。英雄體現了壹種在歷史和現實中,有益於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價值。事過境遷,流逝的時光拂去了歷史情境中具象的事態,歷史場景中原本尖銳的矛盾、沖突與對立早已淡出,而留下的是精神,是價值。歷史人物的英雄行為已轉化為人們頭腦中的觀念,升華為精神現象。總之,英雄是形而上的。

譬如嶽飛,他具體抗擊的是哪壹家、哪壹族,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嶽飛的"精忠報國",是嶽飛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馮虛禦風、羽化登仙,嶽飛是作為壹種偉大精神而萬古流芳,作為反抗精神的化身而成英雄。

翻閱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不難會發現在我們民族的英雄認同中邏輯與歷史是統壹的。嶽飛是民族英雄自古已有成論,嶽飛受到了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中國人民的景仰。在宋亡之後的元朝,嶽飛這位南宋時期抗擊北方少數民族的英雄人物已可祭奠。坐落在西子湖畔的嶽飛墓南宋末期毀於戰火,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嶽氏後裔重修嶽墓,恢復舊貌。至元末,元朝官方人士也加入了出資修建嶽廟行列。至元年間(公元1335年至1340年),杭州路總管府經略李金初出資重修嶽廟。

更值得壹提的是滿清統治者對待嶽飛的態度。嶽飛是抗金英雄,而建立清王朝的滿族人正是金人後裔。然而,清朝政府清初順治年間就有政府官員出資修建嶽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政府地方官員屢次修建嶽廟。其中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浙江總督李衛重修嶽廟,並在廟前建石牌坊額題"碧血丹心",褒揚嶽飛的民族精神。如果依照當今學校用"教學指導書"上的邏輯,清朝官員及官方對嶽飛的崇敬豈不荒唐?!難道清廷忘記了嶽飛是幹什麽的了?也忘記自己是從哪兒來的了?解釋只有壹個,這就是:即使是身為少數民族的滿族統治者實際上已將自己視為中華民族正統,按今天學術界的話說就是認同了文化民族主義。橫掃中原,君臨天下的滿族精英們,如果因肯定了嶽飛,就怕引出漢族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情緒來,他們也就算不上天之嬌子了!時至今日,我們中有壹些人諱言民族、民族主義、民族英雄是不是顯得過於神經衰弱了?

理直氣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將嶽飛、文天祥從中華英雄譜中除名的背後隱含的是在中華民族觀念上的糾葛。在我國現實的話語體系中,愛國主義是通用的政治、文化術語,愛國主義在許多情況下又用以替代民族主義使用。原因即害怕觸及"敏感"的少數民族的民族感情問題,這種擔心和顧慮是實實在在的。然而怎樣才能避免引起少數民族的誤解,怎樣才能使這類問題"脫敏"呢?凡事小心、處處避諱能解決這類問題嗎?我以為這恐怕不是個辦法。即使是小心從事,也難免"摁下了葫蘆漂起了瓢",照顧了"女婿",得罪了"兒子",結果很可能是"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這次由教學指導書惹出爭拗,不就是這個效果嗎?!

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其實只有壹個,這就是十六大所指出的"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這裏所說民族精神當然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坦率地說,凡是擔心講民族主義會引發中華民族大家庭內的爭端,患有過敏癥的朋友的內心是沒有中華民族的觀念的,至少這個觀念和意識很淡漠。確切地講他們的觀念裏是有國無族。所以講愛國主義可以,講民族主義不行。

實際上當代全球範圍內的民族主義已遠不是歐洲歷史政教分離時代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不是種族主義,當今的民族是利益***同體,或者說利益聯系遠強於血緣、種族聯系。在全球化時代,經濟全球化導致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的二元化的分化結構的形成,既全球化導致了全球分裂化。二元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結構使全球日益分化為西方、非西方兩大對立民族。民族主義成為因全球化而起,逆全球化而動的,當今世界最廣泛社會思潮和政治趨勢。

就中國情況而言,中華民族並非近現代才出現的民族***同體。按蔡元培先生的說法,"民族主義,歷元清鼎革,始達完全",中華民族繁衍炎黃血脈,傳承華夏文明,壹路融匯周邊兄弟民族,逐漸會合而成。而元、清兩季的民族大碰撞,民族大融合,草創中華民族。如今全球分裂化的現實有加速民族主義發生、發展的趨勢。中華民族的具有確確實實地***同利益基礎,中華民族是客觀存在,是在日益發展著的客觀現實。我們不應諱言中華民族、諱言民族主義!我們的愛國主義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就是建立在中華民族***同的民族意識基礎上的政治訴求、理論表達。擺在我們面前的真實的問題是:我們在主觀上應怎樣做?是如同"教學指導書"作者那樣謹小慎微地過分顧及加入、融入中華民族的原來的"元素族群"的特性和傳統,還是應理直氣壯地弘揚中華民族的同壹性,培育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我想答案應不言自明。責編:楊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