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大學四年生活規劃啊 怎麽寫?怎麽寫?

大學四年生活規劃啊 怎麽寫?怎麽寫?

我的大學四年規劃

大學是人壹生中最為關鍵的階段。從入學的第壹天起,我就應當對大學四年有壹個正確的認識和規劃。為了在學習中享受到最大的快樂,為了在畢業時找到自己最喜愛的工作,我覺得每壹個剛進入大學校園的人都應當掌握七項學習:學習自修之道、基礎知識、實踐貫通、興趣培養、積極主動、掌控時間、為人處事。只要做好了這七點,我們臨到畢業時的最大收獲就絕不會是“對什麽都沒有的忍耐和適應”,而應當是“對什麽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這七點,我們就能成為壹個有潛力、有思想、有價值、有前途的快樂的畢業生。

自修之道:從舉壹反三到無師自通

記得李開復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任助教時,曾有位中國學生的家長向他抱怨說:“妳們大學裏到底在教些什麽?我孩子讀完了大二計算機系,居然連VisiCalc[1] 都不會用。” 他當時回答道:“電腦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不能保證大學裏所教的任何壹項技術在五年以後仍然管用,我們也不能保證學生可以學會每壹種技術和工具。我們能保證的是,妳的孩子將學會思考,並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無論五年以後出現什麽樣的新技術或新工具,妳的孩子都能遊刃有余。”

她接著問:“學最新的軟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麽呢?”

他回答說:“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壹幹二凈時,最後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

他當時說的這句話來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謂“剩下來的東西”,其實就是自學的能力,也就是舉壹反三或無師自通的能力。大學不是“職業培訓班”,而是壹個讓學生適應社會,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平臺。在大學期間,學習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學習獨立思考的方法,培養舉壹反三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上中學時,老師會壹次又壹次重復每壹課裏的關鍵內容。但進了大學以後,老師只會充當引路人的角色,學生必須自主地學習、探索和實踐。走上工作崗位後,自學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微軟公司曾做過壹個統計:在每壹名微軟員工所掌握的知識內容裏,只有大約10%是員工在過去的學習和工作中積累得到的,其他知識都是在加入微軟後重新學習的。這壹數據充分表明,壹個缺乏自學能力的人是難以在微軟這樣的現代企業中立足的。

自學能力必須在大學期間開始培養。許多同學總是抱怨老師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學校的課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會勸這些同學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 大學生不應該只會跟在老師的身後亦步亦趨,而應當主動走在老師的前面。例如,大學老師在壹個課時裏通常要涵蓋課本中幾十頁的信息內容,僅僅通過課堂聽講是無法把所有知識學通、學透的。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在老師講課之前就把課本中的相關問題琢磨清楚,然後在課堂上對照老師的講解彌補自己在理解和認識上的不足之處。

中學時候在學習知識時更多地是追求“記住”知識,而大學了就應當要求自己“理解”知識並善於提出問題。對每壹個知識點,都應當多問幾個“為什麽”。壹旦真正理解了理論或方法的來龍去脈,我們就能舉壹反三地學習其他知識,解決其他問題,甚至達到無師自通的境界。

事實上,很多問題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觀察角度。在學習知識或解決問題時,不要總是死守壹種思維模式,不要讓自己成為課本或經驗的奴隸。只有在學習中敢於創新,善於從全新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學生潛在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和學習能力才能被真正激發出來。

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培養獨立學習和研究的本領,為適應今後的工作或進壹步的深造做準備。首先,除了學習老師規定的課程以外,我們壹定要學會查找書籍和文獻,以便接觸更廣泛的知識和研究成果。例如,當我們在壹門課上發現了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就應當積極去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了解這個課題的來龍去脈和目前的研究動態。熟練和充分地使用圖書館資源,這是大學生特別是那些有誌於科學研究的大學生的必備技能之壹。讀書時,應盡量多讀壹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寫得深入淺出,附有大量實例,比中文教材還適於自學。其次,在書本之外,互聯網也是壹個巨大的資源庫,我們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各類信息,就能輕易找到答案。還有些同學很容易相信網上的謠言,而不會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證。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網上還有許多網站和社區也是很好的學習園地。

自學時,不要因為達到了學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認為自己在大學裏功課好就足夠了。在二十壹世紀的今天,人才已經變成了壹個國際化的概念。當我對自己的成績感到滿意時,我應該自學壹些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總之,善於舉壹反三,學會無師自通,這是大學四年中送給自己的最好的禮物。

實踐貫通:“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上高中時,我們經常會向老師提出“為什麽?有什麽用?”的問題,通常,老師給出的答案都是“不準問”。進入大學後,這些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不準不問”。在大學裏,我們應該懂得每壹個學科的知識、理論、方法與具體的實踐、應用如何結合起來,尤其是工科的學生更是如此。

有壹句關於實踐的諺語是這樣說的:“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無論學習何種專業、何種課程,如果能在學習中努力實踐,做到融會貫通,我們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識體系,可以牢牢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因此,我建議同學們多選些與實踐相關的專業課。實踐時,最好是幾個同學合作,這樣,既可經過實踐理解專業知識,也可以學會如何與人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如果有機會在老師手下做些實際的項目,或者走出校門打工,只要不影響課業,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勵的。外出打工或做項目時,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確實有困難),有時候,即便待遇不滿意,但有許多培訓和實踐的機會,我們也值得壹試。

培養興趣:開拓視野,立定誌向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妳對某個領域充滿激情,妳就有可能在該領域中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甚至為它而廢寢忘食。這時候,妳已經不是為了成功而學習,而是為了“享受”而學習了。

 

那麽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呢?我覺得,首先要客觀地評估和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不要把社會、家人或朋友認可和看重的事當作自己的愛好;不要以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興趣所在,而是要親身體驗它並用自己的頭腦做出判斷;不要以為有興趣的事情就可以成為自己的職業,例如,喜歡玩網絡遊戲並不代表妳會喜歡或有能力開發網絡遊戲;不要以為有興趣就意味著自己有這方面的天賦,不過,妳可以盡量尋找天賦和興趣的最佳結合點,例如,如果妳對數學有天賦但又喜歡計算機專業,那麽妳完全可以做計算機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

最好的尋找興趣點的方法是開拓自己的視野,接觸眾多的領域。唯有接觸妳才能嘗試,唯有嘗試妳才能找到自己的最愛。而大學正是這樣壹個可以讓妳接觸並嘗試眾多領域的獨壹無二的場所。因此,大學生應當更好地把握在校時間,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通過使用圖書館資源、旁聽課程、搜索網絡、聽講座、打工、參加社團活動、與朋友交流、使用電子郵件和電子論壇等不同方式接觸更多的領域、更多的工作類型和更多的專家學者。

人生的路很長,每個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興趣愛好。在追尋興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尋自己終身不變的誌向。有壹本書的作者曾訪問了幾百個成功者,問他們有哪件事是他們今天已經懂得,但在年輕時卻留下了遺憾的事情。在受訪者的回答中,最多的壹種是:“希望在年輕時就有前輩告訴我、鼓勵我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和誌向。”相比之下,興趣固然關鍵,但誌向更為重要。例如,我的誌向是“使影響力最大化”,多年以來,我有許多興趣愛好,如語音識別、對弈軟件、多媒體、研究到開發的轉換、管理學、滿足用戶的需求、演講和寫作、幫助中國學生等等,興趣可以改變,但我的誌向是始終不渝的。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種興趣當作自己最後的目標,也不必把任何壹種興趣的發展道路完全切斷,在誌向的指引下,不同的興趣完全可以平行發展,實在必要時再做出最佳的抉擇。誌向就像羅盤,興趣就像風帆,兩者相輔相成、缺壹不可,它們可以讓妳駛向理想的港灣。

大學四年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時期。大學生必須有自控的能力,讓自己交些好朋友,學些好習慣,不要沈迷於對自己無益的習慣(如網絡遊戲)裏。離網絡遊戲,就可以珍惜自己寶貴的大學時間,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做壹些有意義並能給自己帶來滿足感的事情。”

為人處事:培養友情,參與群體

我們 許多大學生入校時都是第壹次離開父母,離開自己生長的環境。進入校園開始集體生活後,如何與同學、朋友以及社團的同事相處就成為了大學生學習內容的壹部分。大學是大家最後壹次可以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學習、培養、訓練如何與人相處的機會。在未來,人們在社會裏、在工作中與人相處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超過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學生要好好把握機會,培養自己的交流意識和團隊精神。

“人際交往能力不夠強,人際圈子不夠廣,但又沒有什麽特長可以引起大家的註意,在社團裏也不知道怎麽和其他人有效地建立聯系。”這是壹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經常遇到的困惑。對於如何在大學期間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我的看法是:

第壹,以誠待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對別人要抱著誠摯、寬容的胸襟,對自己要懷著自我批評、有過必改的態度。與人交往時,妳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妳。這就好比照鏡子壹樣,妳自己的表情和態度,可以從他人對妳流露出的表情和態度中壹覽無遺。妳若以誠待人,別人也會以誠待妳。妳若敵視別人,別人也會敵視妳。最真摯的友情和最難解的仇恨都是由這種“反射”原理逐步造成的。因此,當妳想修正別人時,妳應該先修正自己。妳想別人怎麽對妳,妳就應該怎麽對人。妳想他人理解妳,妳就要首先理解他人。

第二,培養真正的友情。如果能做到第壹點,很多大學時的朋友就會成為妳壹輩子的知己。在壹起求學和尋求自身發展的道路上,這樣的友誼彌足珍貴。交朋友時,不要只去找與妳性情相近或只會附和妳的人做朋友。好朋友有很多種:樂觀的朋友、智慧的朋友、腳踏實地的朋友、幽默風趣的朋友、激勵妳上進的朋友、提升妳能力的朋友、幫妳了解自己的朋友、對妳說實話的朋友等等。此外,大學時談戀愛也可以教妳如何照顧別人,增進同理心和自控力,但戀愛這件事要隨緣,不必為了談戀愛而談戀愛。

第三,學習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社團是微觀的社會,參與社團是步入社會前最好的磨練。在社團中,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和領導才能,也可以發揮妳的專業特長。但更重要的是,妳要做壹個誠心誠意的服務者和誌願者,或在擔任學生工作時主動扮演同學和老師之間溝通橋梁的角色,並以此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為同學和老師服務。這樣的學習過程也不會很輕松,挫折是肯定有的,但是不要灰心,大學社團裏的人際交往是壹種不用“付學費”的學習,犯了錯誤也可以重頭來過.

第四,從周圍的人身上學習。在班級裏、社團中,多觀察周圍的同學,特別是那些妳覺得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特別強的同學,看他們是如何與人相處的。比如,看他們如何處理交往中的沖突、如何說服他人和影響他人、如何發揮自己的合作和協調能力、如何表達對他人的尊重和真誠、如何表示贊許或反對,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況下充分展示個性等等。通過觀察和模仿,妳漸漸地會發現,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會有意想不到的改進。在學校裏,每壹個朋友都可以成為妳的良師,他們的熱心、幽默、機智、博學、正直、溝通、禮貌等品德都可以成為妳的學習對象。同時那些妳不喜歡的人和事也可以為妳敲響警鐘,警告妳千萬不要做那樣的人和事。當然,妳也應當慷慨地幫助每壹個朋友,試著做他們的良師和模範。

第五,提高自身修養和人格魅力。如果覺得沒有特長、沒有愛好可能會成為自己人際交往能力提高的壹個障礙,那麽,妳可以有意識地去選擇和培養壹些興趣愛好。***同的興趣和愛好也是妳與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徑之壹。很多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都不是只會閉門苦讀的書呆子,他們大多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我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同事中就有繪畫、橋牌和體育運動方面的高手。業余愛好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壹種方式,還可以讓大家發掘出自己在讀書以外的潛能。例如,體育鍛煉既可以發揮妳的運動潛能,也可以培養妳的團隊合作精神。如果真的沒有什麽興趣愛好,那麽,多讀些好書豐富自己的知識也可以改進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因為沒有什麽比智慧和淵博更能體現壹個人的人格魅力了。

所以,學會與人相處,這也是大學中的壹門“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