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地貌類型與分布
根據會仙巖溶濕地及周邊地區地貌成因與形態特征,將會仙巖溶濕地的地貌類型劃分為常態中低山、丘陵與壟崗、峰叢窪(谷)地、島狀峰叢、巖溶坡立谷、峰林(孤峰)平原和巖溶濕地(湖泊、沼澤等)等主要類型(圖2-19)。
1.常態中低山和丘陵
常態中低山主要分布於會仙以南的駕橋嶺山脈,由泥盆系信都組碎屑巖組成。山體地勢高大、雄偉,山頂海拔高程多在600~1200m之間,最高點為涼傘尾,海拔高程1226m(也是會仙巖溶濕地區域最高峰)。駕橋嶺山脈山體呈近南北向展布,南部高,北部低,地形高峻,溝谷密布並多呈東西向和南北向展布,切割相對深度為300~500m。區內地表水系發育,是會仙巖溶濕地南部的主要外源水補給區,也是濕地南部主要河流良豐江、會仙河和羅錦附近河流的發源地。
圖2-19 會仙巖溶濕地核心區地貌類型分布圖
在北部龍泉林場—畜牧場—張村—白巖嵅等地段,也有由中泥盆統信都組砂巖組成的小面積低山、丘陵,山頂海拔高程壹般在700m以下,組成了會仙巖溶濕地匯水區北部地表分水嶺。另外,在濕地東、西兩側,尤其是鳳凰嶺—界牌—四塘以西的濕地西部邊緣,由泥盆系與石炭系砂巖、粉砂巖、矽質巖和泥巖等組成的低山、丘陵呈近南北向展布(以羊角山—豬練塘—鳳凰嶺最為典型,寬 1~3km),海拔高程為300~600m,相對高程 200~400m,山脊渾圓;東部馬銨山—雁山大嶺—鳥仔嶺受斷層影響,低山、丘陵呈斷續分布,寬約1km;而石炭系砂頁巖、泥灰巖和矽質巖等軟性巖層多形成近南北向、起伏相對平緩、海拔高程170~250m不等的丘陵壟崗,典型的如四塘鄉界牌-土橋、雁山區良豐農場-桂林園藝場等地的低丘緩坡。
2.巖溶峰叢窪(谷)地
主要分布於黃村-馬面背斜核部和駕橋嶺背斜北部傾伏端及鄰近的兩翼,即北部臨桂縣四塘鄉西官莊(九頭山)—會仙鎮督龍—馬面圩壹線以北,以及永福縣羅錦—矮山—會仙鎮—山尾—六塘鎮以南。
西官莊(九頭山)—會仙鎮督龍—馬面圩壹線以北,峰叢石山山頂海拔高程壹般為250~500m,山峰陡立,其上發育多層溶洞和巖溶地下河,地表水系不發育,峰叢間分布有規模不等的窪地和谷地。大型的窪地或谷地底部最低窪處多分布有溶潭、地下河天窗,雨季多積水形成湖泊或沼澤。
羅錦—矮山—會仙鎮—山尾—六塘鎮以南的峰叢窪地(谷地)圍繞駕橋嶺山脈中部的常態中、低山,形成向北突出的弧形。弧形峰叢窪地(谷地)寬約5~8km。受駕橋嶺背斜北部傾伏端以駕橋嶺為中心、呈放射狀展布的地質構造(斷層、節理)的控制,區內地表水、地下水多呈NW向、N向、NE向展布。尤其在碎屑巖與碳酸鹽巖接觸帶附近,受外源水強烈侵蝕、溶蝕作用影響,巖溶作用發育尤為強烈,地表水與地下水頻繁轉換,形成以峰叢谷地為主,河流明、暗相間穿梭其間的典型巖溶地貌。石峰頂部海拔壹般為200~600m,並從駕橋嶺山前向外圍逐步降低。雨季時由於巖溶管道或伏流入口狹窄不能有效地排泄洪水而在大型窪地或坡立谷(如會仙鎮東南部的九圖洞)中積水成澤。
3.島狀峰叢
由平原面或水面(湖泊、沼澤)上聳立的2個或多個連座石峰組成。多分布於峰叢窪(谷)地與濕地(峰林平原)的過渡地帶,水文地質上屬於地下水向地表水轉換帶,生態區位上位於地表巖溶濕地與地下巖溶濕地過渡帶(***存)。由於地表、地下水活動頻繁,島狀峰叢分布區巖溶作用發育強烈。典型的島狀峰叢分布區如四塘鄉西官莊附近的九頭山、臨桂縣城附近甲山和會仙鎮馮家附近的獅子山,分布面積多在1.0km2以下,石峰山頂高程壹般為200~350m,相對高程均在50m以上;石峰間分布有窪地或水塘,並有規模不等、數量眾多的溶洞、巖溶泉或地下河(如九頭山福山地下河、獅子山地下河已探測長度900m以上)出露地表,成為會仙巖溶濕地的主要補給水源。九頭山福山地下河、獅子山地下河(已探測長度900m以上)即是典型代表。
4.丘陵地貌
分布於研究區東、西兩側,包括從臨桂縣六塘溝河橋—馬鞍山—雁山—雁山二塘壹線斷續分布的海拔400m以下、多呈南北走向、寬0.5~1km的窄長山地,以及西部羅錦大裏面—四塘界牌—四塘鄉—秧塘壹線以西至西部分水嶺、呈南北向展布、長約20km、寬1~2km、頂部高程為180~300m的山地。山地坡面和頂部平緩,多呈饅頭狀或條帶狀。
東、西部丘陵均由泥盆系—石炭系非碳酸鹽巖或不純碳酸鹽巖組成,不僅組成會仙巖溶封閉儲水地質體的東、西部邊界,而且能夠有效地保(蓄)水。在西部丘陵內修建的多個水庫為濕地的補水和農業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5.峰林平原(溶蝕平原)
分布於會仙巖溶濕地中央,為長期巖溶作用形成的地形低平的平原地面,其上分布有數量不等、規模不壹的孤立石峰。其中,會仙、睦洞、督龍、馬面、蓮塘等地地勢低平,其平原地面總體平坦或略有起伏,海拔多在146~150m之間,最低點位於西部大灣壹帶的相思江河谷,海拔145m。平原面上零星分布有孤立石峰、島狀峰叢、或低矮的土山緩丘或壟崗。孤立石峰多由性脆、產狀平緩(多水平產狀)的厚層塊狀石灰巖組成,其平地拔起,其四周陡峭,規模小(壹般在0.05km2以內),峰頂高程為180~300m,相對高30~150m不等;緩丘或壟崗多由白雲巖、泥質巖或薄層不純灰巖組成,其坡面及頂部平緩,海拔多在200m以下,其上有較厚的土壤層,為區內主要旱地作物、種植林區。而平原面上大面積低窪地帶多長期積水形成湖泊、塘池或水草地、沼澤地,地表河、湖交錯,水系縱橫,為區內主要水稻種植區,也是會仙巖溶濕地的核心區。
位於臨桂縣四塘鄉西官莊、全洞、面村壹線的清水江流域、爛橋堡巖溶河谷和會仙河與良豐江的上遊河谷平坦谷地也稱為巖溶坡立谷平原。河谷平原窄長,兩岸地勢低窪、平坦,谷地中偶有孤峰、緩丘分布,谷地河流源頭或兩側(或壹側,如清水江)為峰叢窪地。河流主要由巖溶地下河、巖溶泉(多為小型滲流型巖溶泉)補給。由於地勢低平,雨季時河谷下遊出口地表、地下水排泄不暢,造成谷地洪水泛濫成澤(典型代表為清水江下遊的西官莊、九頭山和大灣壹帶)。
6.巖溶濕地
分布於峰叢窪地、峰叢谷地和峰林平原等的低窪地帶,為土壤常年或季節性水淹或土壤長期處於飽水狀態、水生或濕生植物生長茂盛的水域或類水域濕潤景觀區域,包括巖溶湖泊、巖溶沼澤、水草地、巖溶水庫(池塘)等多種類型。會仙巖溶濕地內典型的巖溶湖泊景觀(地貌)有睦洞湖、督龍湖、八仙湖、寺湖、蓮塘和分水塘等,典型的巖溶沼澤有清水江沿岸巖溶河流沼澤、九頭山沼澤與水草地、神龍沼澤、督龍沼澤等。
二、典型巖溶濕地景觀
景觀是指地球表面壹個特定區域的總體特征。會仙巖溶濕地景觀是巖溶濕地生態景觀與巖溶地貌景觀兩者融合的結晶。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會仙濕地群山環抱、山水交融、風景秀麗、多姿多態的巖溶地貌與濕地生態景觀。這裏湖水清澈,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環水繞,水繞山行,水天壹色;山前泉水潺潺,水草清綠,更有神奇的溶洞和地下河,屬典型的南方亞熱帶喀斯特地貌景觀,旅遊資源豐富。
作為壹個典型、完整的巖溶濕地生態系統,會仙巖溶濕地具有很高的景觀價值。其寬廣的水面、九曲十八灣的河谷湖泊、類型多樣而豐富的濕地生物資源與濕地內及周邊秀麗的巖溶地表及地下景觀相互輝映、相互交融,形成山水壹體的獨特的巖溶濕地景觀。唐代後修建的溝通柳江和漓江的“相思埭”更是給濕地增添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景觀價值。因此,會仙巖溶濕地具有水上休閑、觀光、娛樂、科普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多重價值。
1.河湖濕地生物群落景觀
會仙巖溶濕地包括睦洞湖、督龍湖、八仙湖、寺湖、蓮塘和大馬塘湖等主要湖泊及清水江等典型河流的寬河灣、河灘兩岸。
會仙巖溶濕地有各類濕生、水生濕地植物100余種,組成了分布於各河流、湖泊中和濱岸類型多樣、層次豐富、分帶性明顯(圖2-20)和景色各異的沈水、浮水、挺水和濕生植物群落,壹些特色觀賞植物和瀕臨滅絕的珍貴植物更增添了濕地的觀賞價值和文化內涵。目前保留的連片面積較大、觀賞價值較高的濕地植物群落有睦洞湖及蓮塘的蓮群落(圖2-21)、位於中央龍山周邊睦洞湖和分水塘中的華克拉莎群落(圖2-22)、位於寺湖及督龍—龍山之間睦洞湖中的長苞香蒲群落(圖2-23)、睦洞湖和清水江沿岸的蘆葦群落(圖2-24),以及獅子潭的菇群落、睦洞湖石龍尾群落和竹葉眼子菜等浮水、沈水植物群落(圖2-25)。尤其是每年荷花盛開季節,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賞。目前睦洞湖周邊村民已部分開發濕地景觀休閑旅遊,但尚處於初級開發階段,生態旅遊仍具有重要的開發潛力。
圖2-20 寺湖中心島植物沿岸分帶
圖2-21 睦洞蓮
圖2-22 華克拉莎
圖2-23 香蒲
圖2-24 寺湖出口與清水江交匯處蘆葦
圖2-25 色彩斑斕的浮水植物群落景觀
2.巖溶地貌與洞穴景觀
包括地表巖溶地貌景觀和地下巖溶地貌景觀兩種類型。
地表巖溶地貌景觀有典型峰叢窪地地貌景觀(圖2-26)、巖溶峰林平原(濕地)景觀(圖2-27)、島狀峰叢(圖2-28)和各種形態的巖溶石峰(塔狀石峰、錐狀石峰等)和溶蝕形態(圖2-29)。
圖2-26 峰叢窪地
圖2-27 峰林平原地貌(壹)
圖2-27 峰林平原地貌(二)
圖2-28 島狀峰叢
地下巖溶地貌景觀包括巖溶地下河和洞穴系統、巖溶天坑等。會仙濕地及周邊的巖溶石山上發育有眾多的巖溶洞穴與地下河。地下河洞穴系統中溶蝕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態的石筍、鐘乳石、石柱等洞穴沈積景觀,也是巖溶濕地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旅遊景觀資源,具有很高的保護和開發價值。其中,獅子山地下河(全長約1100m,已測量約800m)以及與其相關聯的巖溶天坑(地下河天窗)、八音(仙)巖、古仙洞等洞穴系統;四塘鄉西官莊福山地下河(長約200余米)及上層溶洞;四塘鄉峨底地下河、全洞地下河及周邊溶洞群、會仙馬面地下河和永福縣羅錦南部的神洞地下河群(已經開發有金鐘山景區)等具有較好的開發前景(圖2-30)。
圖2-29 巖溶地貌景觀
圖2-30 地下巖溶地貌景觀
3.綜合巖溶濕地景觀
會仙巖溶濕地不同於壹般的河流、湖泊(水庫)或沼澤,也不同於我國分布廣泛的壹般巖溶地貌景觀,其景觀之美體現在其山(巖溶地貌景觀)、水(濕地湖泊、河流、沼澤)、林(濕地生態系統)、田園(人為景觀)的相互融合和交相輝映(圖2-31)。可分成以下幾種綜合景觀:
圖2-31 會仙巖溶濕地全景
(1)湖濱森林湖泊沼澤濕地景觀
分布在雁山蓮塘—木樹頭之間的峰林平原上,在湖濱或緩丘、河谷之間地形低窪處多沼澤或水塘,生長各類濕生、水生植物;在緩丘成波狀起伏的湖濱或高位沼澤(略高於最低水位)上生長有以濕地松等為主的喬木林地(圖2-32),形成集巖溶孤峰、水域、沼澤和森林於壹體,氣候宜人的濕地生態景觀。由於地形低窪,雨季時森林多季節性被洪水淹沒。
圖2-32 森林湖泊沼澤濕地
(2)河流湖泊綜合山水景觀
是河流、湖泊水域與巖溶地貌有機融合的綜合景觀。根據河流、湖泊與巖溶地貌的空間分布和景觀構成,分成山環、水繞、山水交映等多種類型,形成壹幅幅群山倒映“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映”多姿多態的山水景觀或如景似畫的田園風光。
山環型河流湖泊山水景觀:又稱為“石山明珠”,是指在會仙巖溶濕地周邊以巖溶峰叢石山為主體的巖溶地區,由於地下水位常年處於較高的位置(通常在地面以下1~3m),在群峰環抱的窪地、谷地低窪處形成的常年積水的山澗湖泊、池塘或沼澤、大型溶潭,以及底部排水不暢、全年大部分時間或季節性被水淹沒的大型窪地(谷地)。雨季時會仙巖溶濕地周邊許多窪地或谷地(坡立谷)更是大面積積水成澤。這些山澗湖泊、池塘或溶潭就像壹顆顆“明珠”鑲嵌在群山之間,群山倒映,間有河流蜿蜒穿越,將壹顆顆“明珠”串聯在壹起,形成壹幅幅群山薈萃、山水交融的美麗景觀。會仙巖溶濕地周邊典型的“石山明珠”有全洞山間湖泊(積水窪地)、九圖洞積水坡立谷、獅子潭和八仙湖等(圖2-33,圖2-34)。
圖2-33“石山明珠”——獅子潭
圖2-34“石山明珠”——群山環抱的八仙湖
水繞型河流湖泊山水景觀:又稱為“水上峰林”,是指在巖溶峰林平原上以水域(湖泊、沼澤與河流)為主體,地形平坦、低窪的峰林平原地區,分布有平地拔起的孤立石峰(多分布於峰林平原與濕地生態景觀中央)或連體石峰(島狀峰叢,多分布於峰林平原與濕地生態景觀邊緣,即巖溶平原與山區過渡地帶)所組成的典型“水上峰林”(或“水上峰叢”)山水生態景觀(圖2-35)。“水上峰林”的代表性景觀有九頭山洪泛峰林平原景觀(雨季)、會仙龍山-睦洞湖景觀、分水塘水上峰林景觀等。
壹些在平原或湖泊水域中平地撥地的石峰形態怪異,單峰成景,如鳳凰山、獅子山、小象鼻山和麒麟山等,更增強了濕地的景觀觀賞性。尤其是獅子山島狀峰叢、孤峰石山與八仙湖、分水塘湖水交相輝映,組成的典型“水上峰林”景觀,與濕地植物群落生態景觀的結合,比越南下龍灣“水上桂林”更具生氣,具有更大的觀賞價值。
山水交映型河流湖泊山水景觀:指河流、湖泊水域與相鄰的周邊巖溶山地景觀相互輝映、群山倒映在清澈的水面所形成的映像山水景觀。會仙巖溶濕地包括映像山水田園風光、映像山水湖泊景觀、映像山水河流景觀等多種景觀類型。
會仙巖溶濕地目前有湖泊水域總面積約5km2,各主要湖泊平均水深多在2m以下,湖水清澈,湖泊灣汊眾多,兩岸柳樹成蔭,水稻、瓜果飄香,與連接各湖泊之間九曲十八灣的河流、溝溪組成了秀麗的江南水鄉景觀。他們與周邊的巖溶石山和各種類型的濕地植物群落相互融合,群山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形成壹幅幅集湖光山色和自然生態、田園風光於壹體的濕地自然景觀(圖2-36至圖2-42)。
圖2-35 水上峰林
圖2-36 會仙峰林平原山水田園風光(睦洞)
會仙巖溶濕地生態系統研究
會仙巖溶濕地生態系統研究
圖2-37 會仙睦洞湖山水湖泊風光——青山倒影
圖2-38 會仙睦洞湖山水湖泊風光——湖光山色
圖2-39 會仙睦洞湖山水湖泊風光——群仙會聚
圖2-40 湖光山色(壹)
圖2-41 湖光山色(二)
圖2-42 青山碧水,藍天白雲
會仙巖溶濕地內河流眾多,河岸景觀秀麗。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河流有清水江、古桂柳運河、睦洞河和良豐江等。其中,清水江發源於四塘鄉面村峨底,河流蜿蜒於寺湖、全洞沼澤等湖泊沼澤中,河水清澈,景色秀麗(圖2-43);睦洞河猶如壹條彩帶,先後穿越督龍塘、睦洞湖等湖泊沼澤和九頭山洪泛平原濕地,河道縱橫交錯、彎曲多變,河水清澈,水下有類型多樣的沈水植物和魚蝦,兩岸有風景秀麗的田園風光和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的蘆葦、香蒲等濕生水生植被群落和廣闊、平坦的河灘沼澤。兩岸群山聳立的巖溶地貌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構建了壹幅“船在山上走,人在水中遊”的美麗景色(圖2-44)。具有悠久歷史的人工河流相思埭,由東向西穿越整個會仙巖溶濕地,溝通了桂(漓)江和柳江水系,沿河的陡門、橋梁等古建築遺跡,更為濕地景觀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圖2-45)。良豐江發源於駕橋嶺,中上遊兩岸的典型巖溶河流地貌景觀讓人流連忘返(圖2-46)。
(3)巖溶沼澤濕地景觀
巖溶沼澤在會仙巖溶濕地中分布面積最大,是濕地的主體,也是會仙巖溶濕地中普通野生水稻、中華水韭等許多國家級珍貴保護植物的主要生活區和白鷺(國家保護鳥類)等壹些珍貴動物的重要棲息地。
圖2-43 清水江風光
圖2-44 景色秀麗的睦洞河
圖2-45 南四塘橋古運河東
圖2-46 美麗的良豐江(上遊段)
會仙巖溶濕地中沼澤類型多樣,有分布於巖溶河谷或河口或河間地塊的灘塗沼澤地、有分布於巖溶峰林平原低窪地帶的湖濱沼澤,也有分布於地下河口、巖溶泉口或分散排泄的巖溶小泉群前的水草地(圖2-47)。沼澤多常年積水,土質疏松、肥沃。雨季大面積水淹、大部分時間地面泥濘而難以通行。植物以鋪地黍、柳葉箬和蓮子草等濕生植物為主,適合進行野外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土壤與沈積物及水文地質的科學考察、生態休閑與探險等。建議在秋冬季節進行,以路線穿越探險科考方式為佳。
圖2-47 沼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