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劉詢,為漢武帝的曾孫。子:漢元帝劉奭、淮陽憲王劉欽、楚孝王劉囂、東平思王劉宇、中山哀王劉竟、館陶王。
楚孝王劉囂,為漢宣帝的第三子,其生母是衛婕妤。子:楚懷王劉文、楚思王劉衍、廣戚侯劉勛。楚王劉紆,為楚思王劉衍子。
彭城劉氏。彭城被視為劉姓的正宗郡望。西漢初,漢高祖劉邦的小弟劉交受封為楚王,史稱楚元王。後來,漢宣帝劉詢封皇子劉囂楚王,史稱楚孝王。因此,彭城劉氏分為兩個主要支派:壹是楚元王劉交派;壹是楚孝王劉囂派。彭城劉氏之稱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彭城劉氏就是漢家劉氏甚至天下的代稱。狹義的“彭城劉氏”僅指則僅指劉交和劉囂的後裔。
劉囂的後裔為孝武壹枝。
東平劉氏有很多支派。漢宣帝第四子劉宇受封為東平王,其後又有成陽***王劉喜之子劉慶封東平侯。後漢皇子劉蒼也被封為東平王。他們的後代形成東平劉氏各支,為當地豪強。漢桓帝時,東平寧陽人劉梁聚眾講學,影響很廣。漢末劉楨,為建安七子之壹,系東平劉氏後裔。明代著名水利家兵部尚書劉大夏家族,也自稱東平劉氏之後。劉宇後裔是孝武壹枝。
其他:
蘭陵劉氏是孝武之孫廣陵孝王之子蘭陵侯劉宜的後裔。劉宜在漢宣帝時受封為蘭陵侯,至王莽時絕封,其後裔為蘭陵劉氏主脈。
宣城劉氏淵源失考。宋代有劉琦,字公玉,博學強覽,立誌峻潔。歷任都官員外郎、歙州通判、侍禦史。清代有劉南英,字宇千,詩人。尤精琴理,著有《琴學集成》。或為孝武後……
高陽劉氏是孝宣皇子淮陽憲王之子高陽侯劉並的後裔。劉並在漢平帝時受封為高陽侯,王莽篡漢時免爵。其後裔散居高陽各處,為大族。
高密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陳留劉氏失考。《元和姓纂》列其為劉姓26個舊郡望之壹。或為孝武後……
廣陵劉氏是孝武子廣陵厲王劉胥的後裔。劉胥的四個兒子均封侯。後劉胥賜死,諸子廢為庶人。元帝時又立胥子劉霸為廣陵王(孝王),傳國至王莽時絕。劉胥的子孫世居廣陵,形成大族。東漢時有劉胥第六代孫劉貺,官任司徒。又有劉辯,任清河太守。劉辯之子劉瑜,桓帝時官拜議郎。桓帝死時,他與大將軍竇武謀誅殺宦官,失敗身死。晉代劉頌,官至廷尉、吏部尚書,其家世居廣陵,為名族。當時同郡有四大姓:雷、蔣、彀、魯,均在劉姓之下,時人為之語雲:“雷、蔣、彀、魯,劉最為祖。”
總之孝武諸子中,大概是戾太子和廣陵厲王兩枝最盛;燕王、昌邑王罪大,後代可能較低調,難考。
“懷疑武帝壹脈無後”,是王莽之後他的後裔被貶為了庶人。
旅遊信息,湖南郴州板梁古村的劉姓村落是漢武大帝後代的隱居地。